高校青年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022-06-06 05:37胡小飞张佳宁吴大伟
现代情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影响因素

胡小飞 张佳宁 吴大伟

摘 要:[目的/意义]探究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青年科研人员合理应对学术信息规避提供参考,为高校科研服务部门优化科研支持提供建议。[方法/过程]以高校青年科研人员为访谈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分析,并基于压力源—压力状态—结果理论(S-S-O)构建学术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信息特征、信息效用、任务驱动、环境因素、科研平台及学术素养为压力源因素,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压力状态(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压力状态直接影响学术信息规避行为,时间压力正向调节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青年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规避;影响因素;扎根理论;S-S-O理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2.05.004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2)05-0038-12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young scientific researchers to reasonably deal with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 departments in universities.[Methods/Process]In this study,young researchers in universities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iewees,and the grounded theory was used to encode and analyze the interview data.Based on the Stressor-Strain-Outcome theory(S-S-O),the mod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was constructed.[Results/Conclusion]This study shows that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information utility,task-driven,environmental factors,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and academic literacy are the“Stressor”factors of researchers,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Strain”(psychological emotion and cognitive factors).“Strain”directly affects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Time pressure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emotion and cognitive factors on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Key words:young researchers in universities;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influencing factor;grounded theory;S-S-O theory

早期研究中,國外学者曾提出个体会积极主动地搜寻信息的假设,然而积极搜寻信息的行为并非总是发生,个体也可能回避一些令人感觉不适或不认同的信息[1]。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产品的快速发展,科研人员拥有了更加便利的科研工具和手段,但信息量爆炸性增长却使得信息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影响科研人员的态度及情绪,可能导致信息规避的行为[2]。

高校是科研人员的主要聚集地,其中青年教师与在读博硕士在内的科研人员是学术新生代力量与主力军,同时也是高校学术绩效的重要贡献者[3],青年教师与研究人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地区项目数达到总数的47.70%与51.15%[4]。然而科研经费申请、科研团队建设、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因素使其面临较大的科研竞争压力,因此不少高校青年科研人员可能存在信息规避行为。相关研究表明,虽然规避信息可能会减少科研人员的压力,使其暂时脱离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良情绪,但可能会使科研人员忽略潜在的重要信息,错失创新研究思路及消除不确定性的机会[5],使得创造力和科研成果的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与展现,从而影响科研进程。

目前,国内外众多领域对信息规避现象展开了研究,尤其是在健康信息领域研究较多,而对科研人员的学术信息规避行为关注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进行探讨和研究。那么,高校青年科研人员为什么会规避学术信息?又有哪些因素影响他们产生学术信息规避行为?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尝试基于扎根理论探究高校青年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压力源(Stressor)—压力状态(Strain)—结果(Outcome)(S-S-O)框架构建理论模型,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信息规避行为领域的理论基础,为优化科研人员学术信息的选择、获取、搜索、交流与管理等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7E3808AA-237E-4B0B-B15C-8CF232656C4B

1 研究综述

信息搜寻是行为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然而积极寻求信息的行为并非总是发生,随着学者对行为研究的理解不断深化,一些消极的信息行为也逐渐被学者重视[6]。信息规避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心理学领域,相关学者认识到信息规避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对此展开讨论。Sweeny K等认为,信息规避是用户面对不确定性事物的反应,从而延迟获取信息的行为[7]。此后,国内学者文金书等细化了信息规避的概念,将信息规避定义为用户有意识地忽视信息的行为[8]。通过对信息规避的概念界定和对比,发现信息规避与选择性暴露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选择性暴露指用户对信息可以进行倾向性选择,强调信息环境中存在相反的信息选项[9],而信息规避行为的发生并不存在选择[10]。本研究涉及的学术信息规避行为指的是在学术环境下,科研人员对学术相关信息的规避行为。

相关研究显示,信息规避行为是由个人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主观因素指人们参与特定活动时受情绪、情感态度等内部需求驱动的影响因素[11],如感知恐惧[12]、感知焦虑[13]、预期后悔[14]等负面感知,如Yu X B等指出,倦怠是不可调和的压力产物,并解释了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压力对教师的科研倦怠状态的显著影响关系,为探究同样处于压力环境下的科研人员产生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参考[15]。客观方面的因素是影响人们行为发生变化的外部驱动因素。人们常因为信息过载而错失重要信息[16],同时信息质量[17]、信息效用[14]、信息相关性[18]以及信息安全[19]都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情感和行为体验。当人们处于较大的工作环境压力下[20],尤其是时间紧迫的情况[21],更容易产生信息规避行为。

信息规避的发生情境较为广泛,当前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于健康信息行为,且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主体大多是癌症患者和大学生等群体,如张帅等基于选择性暴露理论探究了健康信息规避的影响机理,并构建了相应的健康信息规避量表,主要包含负面情绪、认知冲突和行为改变三重结构,对开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量表具有一定的借鉴[22];Howell J L等从实验的角度入手,探究了健康信息规避的社会动机,即社会排斥和自我肯定对健康信息规避的影响,为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3];王文韬等以大学生为研究群体,探究了健康信息规避的影响机制,以心理、情境和信息三大维度为关注点,特别指出负面情绪是信息规避的直接驱动力,旨在优化大学生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同时,也为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24]。此外,学者对风险信息规避[14]、环境信息规避[25]、政治和新闻信息规避[26]等领域也有少量研究。

在不同情境下,人们规避信息的策略也有所差异。相关学者在探究不同情境下的信息规避行为时,也注意到了人们不同的规避策略,了解不同情境下人们信息规避策略的差异,有助于人们有效应对信息规避行为。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以回避信息源的方式避免相关信息,如人们不愿面对自身健康问题而回避体检信息[27];当人们面对模棱两可的信息时,会试图查看信息,在确认不是自己需要的信息后,便会控制和转移注意力[8];当人们由于认知和情绪等方面的因素无法及时处理信息时,则会推迟获取相关信息[7],优先处理其他问题;人们也常通过遗忘和否认信息的方式避免一些无法处理的信息[22]。

学术信息是在科研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或产出的信息,包括各类数据库、期刊等正式学术信息,以及微博、博客等开放获取的非正式学术信息[28]。当前学术信息的相关研究侧重于搜寻[29]、交流[30]与保存[31]等方面。在大数据环境下,检索、筛选与总结相应学术信息需花费较多时间,部分科研人员借助软件筛选信息,但也存在屏蔽部分学术信息的现象。早期学者探究了閱读焦虑与学术拖延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与学术拖延行为之间的发生机制[32];后期学者加深了对信息规避的理解,信息规避的相关研究逐渐得到发展,不仅在学术阅读过程中存在信息规避的现象,在整个学术生命周期中都存在信息规避的现象,学术信息规避行为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已有研究检验了信息过载与学术拖拉对论文作者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作用[11],也有相关研究揭示了学术阅读信息规避行为的激发原因,与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研究相比,认知、心理、生理信息因素同样影响着学术信息规避行为,且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信息规避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3]。

综上所述,在信息行为领域,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但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索,或者探究不同情境下的规避策略等,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在读博硕士和青年教师等高校青年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信息规避行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探究高校青年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提升与科研服务机构的服务改进提供借鉴。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方法与理论

本研究采用程序化的扎根理论[34]展开研究,该理论具有系统化的操作流程并注重实践过程,常用于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指标构建与理论假设的研究,强调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将实际经验与已有理论联系在一起,从而揭示事物的影响关系[35]。其核心思想是围绕某一研究问题[36],利用自下而上的三级编码获取原始数据,通过编码、对比分析提取概念,适用于本研究结合实际访谈案例进行探索性分析。由于当前鲜有研究较全面地对青年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规避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因此,亟需就学术信息规避行为展开探索,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遵循以上扎根理论的研究思想,发现归纳的影响因素可以依据压力源—压力状态—结果(Stressor-Strain-Outcome)理论初步构建学术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S-S-O理论由Koeske G F等于1993年提出[37],压力源是指个人在特定工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到的不利因素和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压力状态是个体应对压力源时的心理情感或认知反应[38],结果变量是个体应对压力源的反应产生的行为后果。该理论经常作为个体在接受负面刺激后心态及行为产生变化的元理论,用以解释个体与刺激之间的不平衡现象[18]。7E3808AA-237E-4B0B-B15C-8CF232656C4B

2.2 数据收集

本研究严格依照以下要点选取研究样本:①受访者必须是高校青年科研人员,有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②访谈对象的专业随机,年龄分布在20~40岁区间。笔者通过制作海报进行线上线下的人员招募,最终筛选出31位受访者(P1~P31),其中高校青年教师18人,在读博士7人,在读硕士6人。访谈样本的专业涉及人文(6人)、社科(7人)、理科(7人)、工科(8人)和医学(3人)领域。

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获取数据,基于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并在参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同时邀请3位信息行为领域专家对最终的访谈提纲进行评估和修订。访谈周期为2020年10月—2021年2月,历时约5个月,在访谈前告知受访者访谈主题和目的,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便于后续分析,每次访谈平均用时约45分钟。因疫情管控原因,部分受访者不便出席面对面访谈,因此采用线上访谈和线下面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正式访谈,部分访谈提纲如下:①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有哪些科研工作和任务?②在这些工作或任务进行时,您是否有过学术信息规避的行为?请详细说明;③您认为是哪些具体的经历和想法促使您产生了这种行为?④您对学术信息进行规避是否对您后续的学术进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能否具体谈谈?⑤如果有机会,您还会回过头看您曾规避的学术信息吗?为什么?

所有访谈结束后,整理了31份访谈记录,共计约31万字。编码资料由3名编码人員利用Nvivo11进行独立编码,访谈过程与编码过程同步进行,3名编码人员和2名专家组成焦点小组进行焦点会议讨论,会议内容主要涉及对访谈提纲的微调、访谈文本的讨论和编码内容的核对,共进行了6次焦点会议,通过对编码结果进行比较、综合,最终保留一致的初始概念,不一致的概念通过共同商讨决定存留。具体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

3 数据编码与检验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访谈获得的语句和片段逐一对比与分析,始终围绕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不断思考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提炼出对研究有价值的概念和范畴。排除模棱两可和前后矛盾的记录,保留出现频率≥3次的初始概念,并对得到的91个有效初始概念进一步分析归纳,形成25个范畴,如表1所示。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任务是建立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确定主范畴。在对研究内容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所获取的初始概念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信息特征、信息效用、任务驱动、环境因素、科研平台、时间压力、学术素养、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9个主范畴。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时会考虑信息特征和信息效用,如果不符合用户的信息需求,便会规避信息。这两个主范畴均属于信息层面,因此将其纳入信息层面。以此类推,将9个主范畴归为3个维度,即信息、情境和个人层面,如表2所示。

3.3 选择性编码

本研究将“学术信息规避的影响因素”作为核心范畴建立各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形成本研究的故事线:①信息特征和信息效用是否符合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直接影响其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②任务难度、科研平台以及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心理情感变化和认知方面的冲突;③学术素养体现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认知因素和心理情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④信息特征、信息效用、任务驱动和科研平台作为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客观因素,均作用于科研人员的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而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作为主观因素直接影响学术信息规避行为;⑤虽然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影响学术信息规避行为,但取决于调节因素,在同样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下,科研人员时间压力较大时,心理情感不适与认知失调等因素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更大,因此,时间压力正向调节认知因素、心理情感与学术信息规避行为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编码达到理论饱和状态时,提取的概念无法形成新的关系和范畴,能够较全面地概括学术信息规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访谈31名科研人员,编码26位科研人员的访谈文本后,已不能提炼出新的概念范畴,因此,采用余下5份高校科研人员的访谈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通过执行以上三级编码的流程,发现所产生的概念关系和范畴均已存在于已有编码范围,因此提取的概念范畴已达到理论饱和状态。

4 模型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模型构建

对上述编码结果以及故事线进行分析,发现学术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的特征可以分用户如何接受压力、如何产生压力状态以及产生最终行为(信息规避)3个维度,而压力源—压力状态—结果(S-S-O)理论可以为解释该现象提供较为合适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基于S-S-O理论构建学术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信息特征、信息效用、任务驱动、学术素养、科研平台及环境因素是压力源(S),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是压力源刺激产生的压力状态(S),学术信息规避行为是结果(O)。

学术信息规避行为是以科研人员为行为主体的一种主动性行为[26],科研人员的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是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内驱关键因素,信息特征、信息效用、环境因素、科研平台和任务驱动等外在动力性因素,以及个人层面的学术素养作用于科研人员的压力状态。科研人员接受刺激会影响其认知和情感[18],容易以规避信息的方式逃避负面情绪、信息疲劳和认知失调等不良体验。在同样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下,时间压力的大小可能影响科研人员的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科研人员的认知因素与心理情感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关系,当时间压力较大时,认知因素与心理情感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也更大,因此,时间压力能够正向调节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

4.2 模型因素阐述

4.2.1 压力源(Stressor)—压力状态(Strain)

基于编码分析,发现学术信息、学术情境的刺激以及个人的学术素养3方面(压力源)影响着科研人员的心理情感与认知因素(压力状态)。7E3808AA-237E-4B0B-B15C-8CF232656C4B

信息层面由信息特征、信息效用组成,对科研人员的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产生直接影响。信息特征涵盖信息过载、信息表现形式和信息隐私。随着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学术信息的形式与数量逐渐增多,增加了科研人员的压力,降低了处理信息的效率,甚至增加其心理负担,造成信息疲劳,于是科研人员可能会省略繁杂的筛选过程,因此忽略部分信息[39]。其次,科研人员通过数据库、社交媒体等不同渠道获取学术信息,信息隐私保护成为较受关注的方面,科研人员会担心信息隐私得不到保障,P2表示:“我会避免不信任的网站,以防泄露隐私。”信息的表现形式依托于传播信息的媒介,一般以文本、图像、视频等形式呈现,影响着科研人员的学习体验。信息效用是人们主观判断客观信息的作用[40],包括信息源、信息无关性和信息质量。科研人员根据不同的科研意图选择合适的信息源(数据库、移动设备及相关人员等)检索学术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判断该信息是否与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等相关,不相关的学术信息会使科研人员产生怀疑、挫败等负面情绪。信息质量是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保障,科研人员对相关性较强的学术信息进行质量判别,有利于其过滤时效性差、规范性差等的相关文献。

学术情境的刺激对应任务驱动、环境因素、科研平台。科研人员需要分析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以及科学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任务驱动主要指科研任务的深度、广度与复杂度,包括任务难度与任务复杂度。包括科研环境在内的外界环境复杂多变,使得科研人员在获取、理解、操作、實现等环节均面临较大的困难,同时,任务复杂度也增加了科研负担,使其产生畏难心理,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41]。环境因素包括学术氛围和人际关系。学术氛围的营造需要科研条件与科研政策的保障,而人际关系决定科研人员在学术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与承担的主要责任[42]。在科研团队建设不完善、学术风气不够浓厚的科研氛围中,极易动摇科研人员的科研意图,并导致其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当前科研人员的学术环境,大多依赖在线科研平台,平台服务和系统质量影响科研人员的使用体验。科研软件的使用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但由于获取权限及操作复杂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其对科研工具的利用率。

学术素养是科研人员长期以来积累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结构、学术能力与英文水平等均影响着整个信息行为过程。知识结构指科研人员掌握的学科基础及前沿知识等,通过访谈,发现知识结构较不完善的科研人员更容易导致认知失调且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学术能力指科研人员检索、筛选、理解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科研人员的英文水平也同样影响其阅读与写作的全过程。学术能力较高、英文水平较好的科研人员更有兴趣与信心胜任科研任务,较好地检索到具有科研价值的信息;而学术素养相对较低的科研人员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怀疑自身科研能力,甚至失去科研兴趣。

4.2.2 压力状态(Strain)—结果(Outome)

压力状态是科研人员应对压力源时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的反应,是影响科研人员规避学术信息(结果)的关键因素。

心理情感包括负面情绪、科研兴趣、信息疲劳。受压力源的影响,科研人员往往会产生焦虑、抵触、挫败感、积极性减弱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也会减少科研人员的学术兴趣。科研兴趣是学术研究的催化剂,对学术探索的兴趣会驱使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从而有意识地规避不感兴趣的学术信息[33]。此外,科研人员长时间处理大量重复与无效的学术信息、科研任务和科研工具的反复操作与实施,容易使得科研人员产生学术信息疲劳,从而消耗部分心理资源,当这种消耗达到一定程度,会使科研人员的情绪耗竭,行为控制减弱,从而可能产生学术信息规避行为[43]。

认知因素涉及科研意图、感知价值、自我效能感和认知失调。研究动机和目标需求会影响信息行为,科研人员的科研意图不同,所需的学术信息也不尽相同,且在不同的科研阶段,科研任务及其心理情感也有所差别,如P20表示:“投稿已有两个月了,我觉得没有希望了,本来还有新的研究思路,也不想做了。”科研人员往往把审稿周期归为自身的能力不足,这种心理落差会影响其科研进程与科研意图,甚至会降低科研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包括效能期待、预期结果等,自我效能感较低时更容易规避信息。感知价值是以科研人员的自身学术素养为基础的感知判断,包括研究价值与参考价值,科研人员一般会舍弃感知价值较低的学术信息。科研人员在压力较大的科研活动中可能出现认知失调,包括思维偏差和心理冲突,思维偏差与心理冲突会增加不确定感[5],降低科研人员的学术体验,从而可能规避学术信息。

心理情感与认知因素直接影响学术信息规避行为,同时时间压力作为调节因素,对前者的直接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8]。科研具有时效性,当时间紧迫时,科研人员更容易忽视信息质量和完成任务的质量,也可能会错误地回避对研究有价值的信息。当科研人员认为时间不充裕时,负面情绪、信息疲劳与自我效能感降低的情况也会更加明显,产生认知失调时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而回避问题。当科研人员时间充足时,则更有信心提升任务完成的质量,更全面地获取与利用学术信息,回避学术信息的行为相对减少。在同样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下,科研人员在时间紧迫时规避学术信息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时间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正向调节科研人员的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影响。

5 结 语

本研究以31位高校青年科研人员为访谈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探究学术信息规避的影响因素,基于S-S-O理论构建涵盖信息、情境和个人3个维度的理论模型,包括信息特征、信息效用、任务驱动、环境因素、科研平台、时间压力、学术素养、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9个主范畴。其中,信息特征、信息效用、任务驱动、环境因素、科研平台和学术素养是压力源,直接影响个人的认知和心理情感;心理情感和认知因素直接影响科研人员产生学术信息规避行为;时间压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正向调节认知因素和心理情感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7E3808AA-237E-4B0B-B15C-8CF232656C4B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信息规避行为研究的不足,丰富了信息规避行为领域的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与已有学术信息规避的相关研究比较[11,32-33],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基于S-S-O理论构建理论模型,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S-S-O理论的研究框架;另一方面也证实了该理论在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研究领域的可行性与适用性,丰富了信息规避行为的理论基础;②以具有比本科生更多科研经验的高校青年科研人员为主要研究人群,更适用于本文的研究情境,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领域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③拓展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在认知方面,探究科研意图、感知价值、自我效能感和认知失调4个方面对学术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在情感方面,除了焦虑、抵触等负面情绪及信息疲劳外,本研究还考虑到科研兴趣的影响作用。同时,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以为科研人员、科研服务机构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1)科研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学术素养,注重劳逸结合。青年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规避不仅受信息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自我心理情感影响。建议青年科研人员培养与挖掘自己的研究兴趣,关注国家的现实需要,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中,实现自己的工作价值,享受科研工作带来的乐趣;同时,培养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如健身、书法等,做到劳逸结合,在面对科研压力与挫折时,可以选择与课题组成员、同行或同事进行学术、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分享,从而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以降低产生信息规避行为的可能。

2)拓展与提升科研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高校图书馆可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素养培训服务、查收查引、文献检索与传递服务、科研工具使用培训、道德与学术规范,增强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提供项目申报网站链接与申报指南或系统、科研社交软件使用指南等,为科研人员合作交流提供条件;针对科研需求设计个性化服务,如科研数据管理、科研工具选择与使用、科研数据分析等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科研保障。科研服务机构应针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提供服务,加强技术升级建设,提升学术信息服务水平和学术成果质量;以智能化的科研平台服务与精准高效的学术信息服务体系为载体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加强学术信息服务与平台技术开发的深度结合,优势互补,为科研人员提供及时、方便、高质量的学术资源。采用适当的方式开展学术信息利用能力培训的相关教学工作,如定期组织专家论坛,通过线下交流或在线会议的方式开展嵌入式的教学与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科研人员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分析与利用能力。

本研究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收集数据方面,研究视角仅局限于高校青年教师和在讀博硕士,并未涉及其他年龄段以及分布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在研究内容方面,通过扎根理论构建的高校青年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有待于实证研究的验证。后续研究可以运用更多方法探究不同群体在不同情境下的信息规避行为。

参考文献

[1]Case D O,Andrews J E,Johnson J D,et al.Avoiding Versus Seeking:The Relationship of Information Seeking to Avoidance,Blunting,Coping,Dissonance,and Related Concepts[J].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JMLA,2005,93(3):353-362.

[2]Willson R,Given L M.“Im in Sheer Survival Mode”:Information Behaviour and Affective Experiences of Early Career Academic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20,42(2):101014.

[3]袁本涛,王传毅,胡轩,等.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贡献有多大?——基于ESI热点论文的实证分析(2011—2012)[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57-61.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EB/OL].http://www.nsfc.gov.cn/nsfc/cen/xmtj/pdf/2019_table.pdf,2021-04-20.

[5]Dali K.The Lifeways we Avoid: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voidance i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8,74(6):1258-1273.

[6]姜婷婷,许艳闰.窄化的信息世界:国外信息茧房、选择性接触与回音室研究进展[J/OL].图书情报知识:1-11[2021-09-19].https://kns-cnki-net.wvpn.ncu.edu.cn/kcms/detail/42.1085.g2.20210714.1420.002.html.

[7]Sweeny K,Melnyk D,Miller W,et al.Information Avoidance:Who,What,When,and Why[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0,14(4):340-353.

[8]文金书,邓小昭,付玲玲.用户信息规避行为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5):42-45,94.

[9]Galdi S,Gawronski B,Arcuri L,et al.Selective Exposure in Decided and Undecided Individuals:Differential Relations to Automatic Associations and Conscious Belief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2,38(5):559-569.7E3808AA-237E-4B0B-B15C-8CF232656C4B

[10]姜婷婷,权明喆,魏子瑶.信息规避研究:边界、脉络与动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4):99-114.

[11]Fuertes M C M,Jose B M D,Nem Singh M A A,et al.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on the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Among Filipino Undergraduate theSIS Writers[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20,52(3):694-712.

[12]Persoskie A,Ferrer R A,Klein W M P.Association of Cancer Worry and Perceived Risk with Doctor Avoidance:A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Avoidance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Us Sample[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4,37(5):977-987.

[13]王文韬,张帅,李晶,等.个人信息回避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4):29-34.

[14]Brinker D L,Zhou Y,Callejas M L A,et al.Increasing Information Seeking About Antibiotic Risks:Testing a Clinical Intervention Message Using the Risk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Processing Model[J].Science Communication,2020,42(2):218-243.

[15]Yu X B,Wang P Y,Zhai X S,et al.The Effect of Work Stress on Job Burnout Among Teachers: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5,122(3):701-708.

[16]代寶,续杨晓雪,罗蕊.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J].现代情报,2020,40(1):152-158.

[17]刘咏梅,张帅,谢阳群.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探究[J].现代情报,2019,39(10):58-65.

[18]Guo Y,Lu Z,Kuang H,et al.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on Social Network Sites:Information Irrelevance,Overload,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ime Press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0,52:102067.

[19]Hay J L,Kiviniemi M T,Orom H,et al.Using Nci-designated Cancer Center Catchment-area Data to Understand an Ignored But High-need Constituent:People Uncertain or Avoidant About Their Cancer Risk[J].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2019,28(12):1955-1957.

[20]邹丹,韩毅.孕妇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7):91-98.

[21]杨雨琪,刘双燕,尹静,等.基于关键事件法的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规避行为研究[J].情报探索,2019,(12):104-111.

[22]张帅,马费成.大学生健康信息规避量表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9):3-9.

[23]Howell J L,Shepperd J A.Social Exclusion,Self-affirmation,and Health Information Avoidan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7,68:21-26.

[24]王文韬,张帅,李晶,等.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驱动因素探析及理论模型建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3):5-11.

[25]Losee J E,Shepperd J A,Webster G D.Financial Resources and Decisions to Avoid Information About Environmental Peril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20,50(3):174-188.

[26]Golman R,Hagmann D,Loewenstein G.Information Avoidanc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7,55(1):96-135.7E3808AA-237E-4B0B-B15C-8CF232656C4B

[27]Germeni E,Schulz P J.Information Seeking and Avoidance Throughout the Cancer Patient Journey: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A 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Studies[J].Psycho-Oncology,2014,23(12):1373-1381.

[28]聶华.构建作为科研架构与科研能力组成要素的大学学术信息资产体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5):80-86.

[29]王昌,韩建华,孙晓宁.协同信息搜寻用户情绪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自我效能感和任务复杂性[J].图书情报知识,2021,(1):76-84.

[30]罗力,张嫄.基于JCR的科研人员交流学术信息与引用研究成果行为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8,(5):56-61.

[31]周雨丽,邓小昭.硕士研究生网络学术信息保存行为研究——以QQ、微信平台的学术信息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20,(7):48-59.

[32]Milgram N,Toubiana Y.Academic Anxiety,Academic Procrastination,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J].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9,69(3):345-361.

[33]张可,张敏.学术阅读情景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8):83-89.

[34]Strauss A L,Corbin J M.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M].Newbury Park,C A:Sage Publishing,1990.

[35]贾旭东,衡量.基于“扎根精神”的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构建范式初探[J].管理学报,2016,13(3):336-346.

[36]Edgington E S.Review of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Canadian Psychologist/Psychologie Canadienne,1967,8a(4):360-360.

[37]Koeske G F,Koeske R D.A Preliminary Test of a Stress-strain-outcome Model for Reconceptualizing the Burnout Phenomenon[J].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1993,17(3-4):107-135.

[38]Choi C H,Kim T,Lee G,et al.Testing the Stressor-strain-outcome Model of Customer-related Social Stressors in Predicting Emotional Exhaustion,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Service Recovery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4,36:272-285.

[39]Lalor J G,Begley C M,Galavan E.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f Information Preference and Coping Styles Following Antenatal Diagnosis of Foetal Abnormality[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8,64(2):185-194.

[40]侯筱蓉,付扬,陈娟.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信息用户感知和效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10):89-93.

[41]黄维海,马钰洁.高校杰出人才职业成长的心理特质与培养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1):48-58.

[42]胡媛,李美玉,栾庆玲,等.青年科研人员情感负荷影响因素模型构建[J/OL].科学学研究:1-14[2021-09-19].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10307.002.

[43]赵君,刘钰婧,赵书松,等.科研情绪耗竭如何诱发科研不端行为:基于自我损耗理论的解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2):30-44.

(责任编辑:陈 媛)7E3808AA-237E-4B0B-B15C-8CF232656C4B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影响因素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阿里巴巴品牌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