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支持研究

2022-06-04 13:51单翠萍王晓芬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单翠萍 王晓芬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日益显现,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本研究选取上海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南通市的学前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深入调查当下对此群体的教育支持。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学前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得到的教育支持有所改善,但是对他们的关注还不够,为其提供的政府支持、家庭支持、幼儿园支持和社区支持还存在不足。本研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学前流动儿童;教育支持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2)05-0026-06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3—6岁流动儿童早期教养的社会精准支持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8BSH156)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一般项目“江苏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现状与提升路径”(项目批准号:21SYB-144)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王晓芬,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E-mail:287511769@qq.com

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人口流动的方式已经由个人行为演变为携配偶、子女等共同行动的家庭行为。〔1〕目前,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学前儿童已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这使我国正处在发展中的学前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学龄儿童,不少城市对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也未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为学前流动儿童提供教育支持,又如何构建完备、强有力的教育支持体系,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流动人口三大聚集地之一。〔3〕本研究因此选取上海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南通市作为本次调查的城市。根据3个城市学前流动儿童的分布情况,在此类儿童相对集中的区域随机抽取了10所幼儿园,从每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共抽取5—6个班级的学前流动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由表1可知,本研究调查的学前流动儿童男女比例接近,大中小班级人数分布均匀。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数量为1个或2个,孩子数量在2个以上的较少,只占5.4%。此外,61.6%的家庭结构为主干家庭,即三代或四代同堂家庭;其次是核心家庭,达到31.1%,即父母与未婚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家庭;联合家庭只占5.0%。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具体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支持情况。访谈对象为48名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48名教师、8名园长、4名社区管理者和3名幼教管理者。本研究依据扎根理论研究的框架结构,利用NVivo11.0软件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编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编码方式归纳出了4个核心类属,依次为政府支持、家庭支持、幼儿园支持和社区支持(见表2)。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庭对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支持情况,调查对象为1812名学前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支持属于社会支持的概念范畴,家庭的教育支持是指家庭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其子女在接受教育上提供的帮助和扶持,包括物质、服务、情感等方面。〔4〕教育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理解为家庭的教育投入,即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提供的一系列教育资源、活动和机会,〔5〕既包括最直接的物质投入,也包括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上的非物质投入。〔6〕基于此,本研究使用課题组成员编制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投入调查问卷》。〔7〕该问卷和各个维度的克龙巴赫 α系数分别为0.920、0.892、0.864和0.843,均达到0.8以上,验证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该问卷的项目来源于文献综述、访谈、开发式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评价,各个题项又通过专家的多次审查与核定,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1812份,回收率为86.29%,剔除遗漏或多选等无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为72.71%。本研究主要通过SPSS23.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政府的教育支持情况

1.教育政策制定不完善

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纲领性和普适性的文件。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也理应受到进一步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来保障学前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只有少数省市根据当地实情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以解决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

部分省市为了解决学前流动儿童入园问题,特地设置了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上海设置专门招收学前流动儿童的“看护点”,并颁布了《区民办三级幼儿园和看护点管理暂行办法》,旨在规范看护点的基本设施和教育管理。虽然曹鑫莉等人的研究表明上海市出台此政策解决学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借鉴,〔8〕但也有研究者指出此类看护点存在很大的安全、卫生隐患。〔9〕南京市从2014年起正式实行学前一年基本免费教育制度,全市凡符合免费条件的大班幼儿(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均能享受减免政策。但学前流动儿童享受这份优惠的前提条件是其一方监护人在南京的居住证或社保要满2年。南通市则不断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解决了大部分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需求,但这些园所的保教质量有待提高。

由此可见,政策的制定并不等于政策能够被很好地执行。95%的学前流动儿童家长都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够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完善政策,切实提供令人民满意、放心的学前教育。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学前流动儿童家长、教师、园长以及社区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还没有支持学前流动儿童及家庭的专项经费,且对学前流动儿童所在幼儿园及社区也没有额外的教育经费投入。南京市的学前流动儿童家长说:“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有资助政策,但倾向于资助本市户籍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学前流动儿童除非是极其困难的才有资格提交申请。”可见,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学前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经费扶持极为有限。流动家庭在城市中背负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学前流动儿童家长迫于生计,为子女报兴趣班、购买书籍和玩具等的能力有限,也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无法满足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学前流动儿童家长渴望政府能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帮助其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水平。

同时,学前流动儿童大多处于新办的公办幼儿园或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经费的支持。南通市一所幼儿园的园长就坦言:“我们幼儿园是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园内学前流动儿童占80%,但目前没有收到政府额外对此类儿童的教育补助。虽然本园的硬件设施已经逐渐改善,但在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方面还需要很大一笔经济支出,否则很难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此外,学前流动儿童居住地的社区管理者也纷纷表示,对于社区内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并没有相应的经济扶持政策。

(二)家庭的教育支持情况

1.家庭教育投资不足

本研究从幼儿园费用、学习资源费用和兴趣班费用三个方面考察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投资情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幼儿园费用上无明显差异,符合所调查的幼儿园收费标准,说明本地儿童家庭和流动儿童家庭均没有过多的择校费投资。然而,两者在学习资源费用和兴趣班费用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01),本地儿童家庭的学习资源费用和兴趣班费用均显著高于学前流动儿童家庭。

研究发现,大多数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是父亲就业,母亲在家教养孩子的状态,家庭劳动力减少,家庭年收入相比本地儿童家庭要低,还要承担住房、交通等基本生活开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教育投资空间。

2.家庭教育参与不深入

本研究发现,本地儿童家庭的教育参与(包括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显著高于学前流动儿童家庭(p=0.000<0.001)。调查显示,学前流动儿童家长在情感参与上的得分高于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上的得分。可见,学前流动儿童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孩子情绪表现的。但南京市的幼儿园教师表示:“相比之下,流动儿童家长没有本地儿童家长关心孩子在园的表现,小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偶尔会问问孩子在园的身体状况,而本地儿童家长会特别关注孩子在园的情感变化,发现孩子有点不开心,会主动打电话了解情况。”上海市的学前流动儿童家长坦言:“当孩子哭闹或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我会特别关注一下。她爸爸几乎没时间管,所以都是我来负责照顾孩子。”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学前流动儿童家长较为关注孩子外显的情绪变化,对孩子内在的一些情感需要不够敏感,且母亲的情感参与远多于父亲。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学前流动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可度很高,98%的学前流动儿童家长都认为学前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比较重视对孩子的认知参与。但是,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前流动儿童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在认识上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三)幼儿园的教育支持情况

本研究运用NVivo11.0软件对访谈记录和图片进行了三级编码,得出了3个树状节点,即教育活动支持、教师师资支持、教育環境支持,在此基础上整理得出这3个树状节点的参考点及参考点权重分布。

由表3可知,对于学前流动儿童,幼儿园支持度最高的是“教育环境支持”,参考点为144,权重为44%。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学前流动儿童所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环境设施大大改善,园内外各类设施配套齐全,还有各种专用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宽阔,有多种果蔬绿植,还有玩沙玩水区、骑行区、野战区、探险寻宝区等各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同时,游戏场地划分合理且资源丰富,满足了幼儿园开展各类户外教育活动的基本需要。

“教师师资支持”和“教育活动支持”的参考点分别为103和78,权重分别为32%和24%。本次调查的幼儿园中师幼比均符合国家要求。每个班级都是两教一保,三位教师共同承担孩子的保教工作,但是此类幼儿园的教师以专科学历为主,大多“半路出家”,无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南通市的一位园长表示:“每位教师都很努力,也很负责,但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儿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反映出学前流动儿童所在幼儿园的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社区的教育支持情况

本研究根据NVivo11.0软件的编码,得出了社区教育支持的2个树状节点,即社区教育活动支持和社区教育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上整理得出这2个树状节点的参考点及参考点权重分布。

由表4可知,社区对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支持明显不足,其中“社区教育活动支持”的参考点为37,权重为86%。社区一般会和幼儿园、社会力量以及流动家庭一起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但大部分活动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有园长表示:“幼儿园和社区之间是有合作的,但都是我们主动,社区被动的状态,基本上就是让家长学习育儿理念、关注幼儿健康等。”社区管理者表示:“咱们社区基本上是通过讲座的形式帮助流动儿童家长了解一些幼儿饮食、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开展活动的次数基本达到上级部门的要求。”可见,目前学前流动儿童集中的社区在教育内容上大部分只关注健康教育,在教育形式上更多地采用讲座的形式,各部门单位缺乏真正的参与意识,缺乏社区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

“社区教育资源支持”的参考点为6,权重为14%。学前流动儿童所居住的社区大多处于城乡结合地带。这里远离市区,被工厂包围,机器轰鸣,车辆络绎不绝,可以散步休闲的公园屈指可数,很难看见基本的教育性场所和设施。南通市的学前流动儿童家长坦言:“我们附近只有一个图书馆,还比较远,放假时才偶尔会去。博物馆离我们这里太远了,所以没去过。”由此可见,社区提供给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不足。

三、教育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体职责,协调教育支持网络

解决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是惠及百万儿童的公益事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时期的重大民生工程。

一方面,要制定合理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第一,要将学前流动儿童纳入到本地的教育规划之中,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提出的“把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满足地方所有儿童的学前教育基本需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原则。同时,把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工作列为省对各县区学前教育均衡考核评估指标,切实将其纳入各地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中,保障学前流动儿童能够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第二,实施针对性帮扶政策。可以根据学前流动儿童的特殊性对学前流动儿童及家庭进行再分类,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家长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劳动能力等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持,从而增加支持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普惠性资源。第一,建立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与流动家庭共同分担成本的投入保障机制,对经济困难的学前流动儿童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减轻其生活和教育压力。第二,调整财政投入政策,使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适当向学前流动儿童所在幼儿园及社区倾斜,改善其文化环境、教育质量等,从而提高学前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水平。第三,鼓励各类企业和单位、公益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关注学前流动儿童,将教育资助向此类儿童倾斜。〔10〕

(二)倡导科学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支持水平

本研究发现,60%的学前流动儿童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不应该只顾着玩,而要学习拼音、汉字、古诗等文化知识,在认识上存在较严重的“小学化”倾向。部分学前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实际的教育投入与之不成正比。归根结底是因为学前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支持观念存在偏差,虽认识到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却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教育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建议从以下四方面提高学前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支持水平。第一,政府要大力倡导科学的早期教育观念。通过报纸、电视、微视频等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学前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及对其教育支持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第二,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利用多样的方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育儿方式传达给每一位学前流动儿童家长及社区教育工作者,既可以通过社区教育系列讲座、家长进课堂、家园社区委员会等集体参与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家访、家园联系簿等个人参与的方式。第三,要鼓励学前流动儿童家长接受再教育,不断提高其家庭教育支持水平。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在流动人口的继续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鼓励流动人口利用空余时间参加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同时监督各部门单位给予流动人口更多的教育机会。此外,流动人口自身要有进行终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增加陪伴,重视子女的精神需求。学前流动儿童家长要保证陪伴孩子的时间,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出去游玩等,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想法,以平等、尊重、支持的态度与孩子相处。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支持质量

本研究调查发现,学前流动儿童所在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整体较弱,大专学历的教师居多,40%的教师无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由于受经费和资源的限制,他们出去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极少。目前,此类教师在编人数也是寥寥无几,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鉴于此,建议采取以下做法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一,加强培训,提高在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与学前流动儿童沟通和交往的能力等,具体的在职培训渠道包括学历教育、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知识水平,尤其要了解学前流动儿童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可以让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互帮互助,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科研活动,激励学前流动儿童所在幼儿园的教师不断探索和提升自我。第三,加强对学前流动儿童集中的幼儿园的教师政策上的倾斜力度,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绩效评职定级、提高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从而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11〕

(四)丰富社区教育资源,扩大教育支持范围

本研究调查发现,社区提供的教育资源整体处于短缺状态,且支持方式单一、支持内容单调。因此,应大力开发丰富的社区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满足学前流动儿童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入等需求,营造全纳型社会,促进良好的社会融合。

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社区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教育系列讲座;也可以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通过家长间的沟通、交流和经验的分享,帮助学前流动儿童家长进一步反思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问题,消除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和盲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还可以开展安全演练、图书漂流、运动友谊赛等系列活动,以形成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促进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为学前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另一方面,开发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提供完善的教育支持。社区可以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改造、扩建等方式开辟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场地,为学前流动儿童提供基本的游戏材料,增加其同伴交往的机会,丰富其业余生活。同时,社区也应提高资源利用和共享意识,积极动用各方力量,如邀请消防员、警察、律师、文化解说员等走进社区,为学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社区还可以为学前流动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资源服务,如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组织学前流动儿童及其家長去城市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等地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为其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

參考文献:

〔1〕钟海青,张燕妮,张国磊.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融合教育问题研究: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J〕. 广西社会科学,2014(4):197-200.

〔2〕庄甜甜,王奕君.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3):24-27.

〔3〕王桂新,毛新雅,张伊娜.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9.

〔4〕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9.

〔5〕CONGER R D,DONNELLAN M B.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on the socioeconomic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7(58):175-199.

〔6〕张建卫.家长参与:家校协同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1.

〔7〕李倩.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投入现状研究〔D〕.南通:南通大学,2019.

〔8〕曹鑫莉, 刘芳.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措施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市和北京市为例〔J〕.早期教育(教研版),2016(12):18-21.

〔9〕宋驰萍,刘继倩,张颖华,等.上海市闵行区农民工子女看护点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2):143-144.

〔10〕王晓芬.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需求及社会支持〔J〕.甘肃社会科学,2019(4):139-146.

〔11〕李伯华,宋月萍,齐嘉楠,等.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J〕.人口研究,2010,34(1):6-18.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Support for Migrant Preschool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Shan Cuiping 1, Wang Xiaofen 2

(1 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222)

(2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Abstract】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trend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familyization in Chin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the education of migrant preschoolers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social problems. Selecting migrant preschoolers in Shanghai, Nanjing and Nantong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us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combined as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ducational support for migrant preschool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educational support for migrant preschoolers in the inflow areas has improved, but the society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se children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government support, family support, kindergarten support and community support provided to them.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Keywords】New urbanization; migrant preschooler; educational support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