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贵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重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壑上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的两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与减重”有所辨析,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关系型材料作文题,旨在考查考生的人文底蕴和社会责任感,引导考生思考人生,思考自我发展。写作时要注意理解材料含意,明白关系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呈现方法。
一、材料含意
本题材料有两段,其含意的共同点是“负重致远”。第一段引用了曾子名言, “弘毅”是刚强、勇毅之意,是“负重”能“致远”的条件;第二段是寓言故事,以两类人的做法和结果形成对比,即负重者致远,减重者止步。
二、关系类型
任务指令明确要求,对“负重与减重”有所辨析,属于关系类作文。那么,这类作文的关系究竟有哪些类型呢?
1.并列共存关系。各要素之间平等并列,可以同时共存。如“谦虚与表现”,既要谦虚对待别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
2.是非取舍关系。各要素之间呈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应当评判是非、有所取舍。如“自信与自满”,我们需要自信,不可自满。
3.对立统一关系。各要素之间表面看来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又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如“传承与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4.并非绝对关系。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强与弱”,强可以变弱,弱也可以变强。
“负重与减重”属于是非取舍关系,两者在同一范畴内只能取其一。写作时要表明态度,进行取舍。
三、呈现方法
在写作过程中,关系的各个要素都需要写,但根据题目要求和关系类型可以有所侧重。本题的关键是写好“负重”。这类是非取舍关系的呈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始终贯穿法。文章从始至终都在谈二者关系,“负重”“减重”(概念或事实)贯穿全文。行文不能停留在一个平面,否则显得烦琐。
2.节点并列法。二者关系分布在几个并列的节点上,“负重”“减重”前后照应,关系统一。
3.前后对照法。在文章的某部分重点写“负重”(减重),接着重点写“减重”(负重),进行对照。二者有分有合,前后对照。
佳作展示
人生路上的负重与减重
庄光宝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仿佛背负着一段木头前行。但是,在行走的过程中,会因为我们对负重与减重的处理方式不同,而对人生产生不一样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负重与减重呢?
正确认识自己,选择合适的木头。
在前行的时候,我们总习惯于看向他人,为自己寻找一个榜样,并暗下决心成为像他一样的人。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不足之处,我们羡慕他人肩负大木头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木头。
这木头,是目标,是期盼,是梦想……一个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走得远。我们要放大格局,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国为民哪怕负重也会感到轻松,因为我们有并肩前行的战友。如果仅为一己之私,即使减重,依然会感到压力,因为独木难支,孤掌难鸣。成就“大我”的同时,必会成就“小我”。
坚持磨练自己,背负沉重的木头。
这木头,是学业,是工作,是生活……我们坚定自己的目标,哪怕前路是刀山火海,也毫不动摇。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前行,不断磨练自己,跨越每一个困难,迎接各种挑战。我们要相信:优质的钢材,经过千锤百炼才能铸造而成;瑰丽的贝壳,经过水冲日晒才形成美好的花纹。我们必须在残酷的竞争中经受严峻的考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葆热情,奋发昂扬。
我们在行动上负重前行的同时,也要学会在心理上减重,学会看淡金钱和地位、名利和富贵。我们可以回顾,回顾是为了积攒力量;我们可以停歇,停歇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负重前行最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坚持。
适时发展自己,使用坚实的木头。
我们背负这沉重的木头,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亮出——遇到前行路上无法跨越的沟壑,我们用它来搭桥,继续奔赴远方。而那些在路途中锯短木头减重的人,只能就此止步。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负重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破茧成蝶,具备飞的能力和水平。这时的木头已经成为我们心智的一部分:我们有藐视困难的底气,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顽强拼搏的雄心,我们欣赏沿途的鲜花,我们享受路人的赞赏……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躺平,因为,远方之外还有路。
人生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切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所有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我们应该做的是行为上为国为民负重,心理上为个人私利减重,让我们背负的木头,成为人生中的助力,成就我们美好的未来。
【点评】
采用节点并列法来写“负重”与“减重”的关系,主体部分共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涉及关系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行为上为国为民负重,心理上为个人私利减重”,觀点独到,发人深省。行文紧扣材料,“木头”贯穿全文,有本义,有比喻义,有实有虚,虚实结合,实现感性材料与理性思考的融会贯通,写出了自己的情怀和智慧。
(责编 / 胡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