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2-06-03 17:38孙昌惠
当代体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孙昌惠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随着近年来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发表调查报告表明,全国中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28%和学生有心理失常,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青少年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为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亟待解决的问题。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将心理教育工作,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目前已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去研究,去应用。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人们已能清楚的认识到,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不仅学会体育技能,提高了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建立一种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促进学的心理健康发展。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法、文献综述法、资料分析法来研究探讨体育教学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以其探索出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措施。

2 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定精神等都比较薄弱。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族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數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2.1 生理变化引起心理的反应

人的生理变化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之一。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一个阶段,处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发育时期,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外形体态都有明显的变化,生理上的变化使得在对待事情方面有偏激,造成了过高的评价自己或产生自卑心理,又由于课程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很少参与体育锻炼,导致中学生的性格偏激,同时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2 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的重要角色—父母是中学生的第一任而且是终身老师,是最可信任的、最可依赖的亲人。家庭中环境,父母关系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而且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人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人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深。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孩子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城市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社会角色“同一性危机”。人的个性萌芽期大多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事实证明,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在学校中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能和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的非常愉快;相反,在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则很容易封锁自我,造成性格孤僻,心理出现异常。

2.3 学校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素质教育的理论虽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就知道了,但在现实中,一些学校仍然在搞“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精神负担加重;另一方面,以考试的分数论英雄,它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就是只要文化课考试成绩差,这个学生就被全盘否定,在学校里得到的将是“地狱”般的待遇,而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过的却是“天堂”般的生活。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和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必然造成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痛苦与折磨,以至于对未来失去信心,对前途不抱希望。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交往。否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之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人”学生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和理解。学习和升学竞争的压力,已成为困扰青年学生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3 体育教学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体育教学固然有对心理健康积极的一面,但由于有些教师没有较好的把握好尺度,致使在教学中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有意无意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值得所有体育教师所重视的。

3.1 轻视--对体育产生心理健康的妨碍

体育差生是指完不成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有些教师对他们的轻视,往往发自于内心,溢于言表。

3.2 用剥夺、疏远、贬抑和随意支配等方式伤害学生

体育差生往往不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有些教师就无情地剥夺他们比赛、游戏的权利,挖苦、讽刺、贬低他们。诸如,“你怎么这么笨的啊?这么简单都不会”之类的言语。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体育差生也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其内心深处同样充满着对教师鼓励与称赞的憧憬和期盼。

3.3 经常批评,不太表扬,甚至对其成功、进步持怀疑或否定态度

研究表明,教师对体育差生的轻视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轻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受到影响。由轻视引起的心理健康妨碍对学生自尊心与上进心会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由于感受到教师的“爱”,学生缺乏拥有的安全感,他们往往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学生会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甚至会“破罐子破摔” 他们逃避学习,逃避正常的交往习惯,习惯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师的失误引起的。

3.4 过分重视--对体育尖子生心理健康的妨碍

体育尖子生是最受体育老师欢迎的但是教师对他们的要求都很高。一般认为,体育尖子生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得到的表扬、奖励最多,受教师的关照也很多,按理说他们的发展空间应该是最宽松的,然而他们同样充满着痛苦、焦虑与无奈。教师期望过高会使学生自我评价过高,抱负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产生焦虑、恐惧。研究表明,优秀学生比普通学生有更为严重的焦虑症,而且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学生高的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瓦解个人的组织行为,并给个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从而有可能助长学生偏执和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在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其个人的发展轨迹被扭曲和涂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和娴熟的动作技能,往往被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所利用。为了使学生出成绩,教师往往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并进行强化训练,这使学生的被扼杀,全面发展的机会被剥夺。

4 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4.1 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施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棋类、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4.2 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3 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课教学中涉及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等。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的运动类型有: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強度的运动却可能会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或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5 结论

(1)体育教学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2)体育教学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3)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体育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6 建议

针对学校体育的特点,要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课,也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解决消极、负面的心理问题,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积极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其承受能力和受挫能力、帮助其形成乐观的比赛和生活态度。学校校园文化宣传、团体游戏等形式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代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

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的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当下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学生对线上学习的操作和信息的主动查询能力增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教育也势在必行。一方面,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更新教学资料,构建立体、实时知识链接,增进队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以此补充线下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扩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双向互动效果,开展线上心理测试、心理调适技能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心理调适能力。

(作者单位:淄博市体育运动学校)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