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世界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受到“过时论”等威胁,无疑马克思世界理论也面临诸多质疑和挑战。我们知道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理论是在一定背景下产生的,且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当今,全球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我们应从特定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出发,来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唯物史观为本体论基础,把现实的人作为前提,视物质生产和普遍交往为根本动力,研究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整体化、一体化的动态过程,并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共产主义。可见,世界历史理论是科学的,但人类社会始终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每一次进步,在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的同时,也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全球化迅速发展,各国人民在享受“地球村”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人类社会面临着安全、生态、利益等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全球形势,习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人类该向何处走”这一问题,是中国站在历史的高度,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为全球公平正义和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表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在内涵
世界历史理论诞生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时代,马克思很早就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若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但“两个绝不会”理论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局面。纵观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不正是处在这种局面吗?资本主义残暴的掠夺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更应正式资本主义对世界发展的推动和促进,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重新审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后提出的,警示我们全球化的发展不是也不应局限与制度中,而应为两种不同制度更好发展谋求新出路。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历史理论的新概念,要求我们辩证看待两者关系,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助推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焦点由斗争走向合作,共同为全球治理建言献策,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在理念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量原始材料被掠夺,剩余价值不断积累,生产力的提高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随之而来。在革命进程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某些国家在世界上成为“霸主”,资本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世界呈现出“中心-边缘”的格局,各个国家对立对抗,中心国家通过侵略与抢夺扩大自身权利,为自身谋取更多利益,整个世界不断被分化。
而当今世界,虽然局部战争仍有存在,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是主旋律,国家之间相互制衡,面对全球治理,不再是一个、几个国家说了算,而是由各国人民商量着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习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打破了时代的禁锢,抛弃了固有思维桎梏,也摒弃了资本主义的霸权行为,强调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交友观、相互秉持的共同利益观、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观,更新了全球交往的理念。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在方案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述了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直接动力以及发展的归宿,在当时无疑是科学的理论。而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大特征,因此当今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使理论失去其时代风采,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深入挖掘并把握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一系列全球化问题迎刃而解。
习总书记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引下,从世界、中国两个大局出发,从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多角度为世界构建真正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案。经济上,强调要杜绝压榨现象,共同谋求开放创新、普惠包容的发展前景,多搭建“一带一路”这样的平台;政治上,打造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实现从掠夺向共享福利的转变;安全上,拒绝残暴血腥的斗争,谋求和平谈话,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互信格局;文明上,抛弃“文明普世化”,对待不同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开发包容、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生态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总之,面对当前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顺应了世界发展前进方向,也拓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成为新时代的新表述;既提供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也回应了各国人民长久以来对和平发展繁荣的共同渴望。所以,这一新表述融中国梦与世界梦,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人类社会开辟出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简介
李逸柔(1998—),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国矿業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