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2022-06-03 20:39:41李小莲余金凤黄文杰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水土保持职业技能

李小莲 余金凤 黄文杰

【摘要】本文论述“1+X”证书制度背景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介绍“1+X”证书开展的现状,阐述“1+X”证书与水利类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对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重构“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即以“五步法”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分工协作的实施方式完成授课,以两方向、四环节开展考核评定,并展示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关键词】“1+X”证书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岗课赛证” 实训基地 “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130-05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2019年4月印发的《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中,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促进书证融通。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要求。“1+X”证书制度得到大力发展,相关改革也在持续推进。

而目前高职水利类人才存在着综合素质较低、人才地域分布不均、专业素质复合性不强、实践环节薄弱等现状。本文从职业教育改革出发,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类专业建设为例,探索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一、“1+X”证书制度建设的现状

2019年4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公布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内的首批5个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5家评价组织,2019年8月发布了第二批包括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等在内的10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10家评价组织,2020年1月发布了第三批包括污水处理等在内的7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63家评价组织,2020年9月发布了第四批包括家庭农场畜禽养殖、矿山应急救援等在内的379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290家评价组织。截至撰文时,证书数量达到470种,评价机构数量达到368家。等级证书从最初的建筑、物流等领域拓展至农、林、水等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评价组织分布于24个省市。评价组织中具有企业性质的283家,占总数的94.02%,行业协会占比2.66%。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1+X”证书制度得到大力发展,企业强力参与职业教育,表明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通的步伐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只有变更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改革步伐。

二、“1+X”证书与水利类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以水利类专业中水土保持专业为例,传统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如思修课、大学体育、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水利工程制图、土力学、土壤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课程,专业拓展课包括水环境监测、水土保持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水环境监测、工程造价数字应用等“1+X”证书难以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相符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部分专业负责人往往仅凭过往的经验和网络信息就着手制定方案,极少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有效调研,缺少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因而把握不准企业、行业最新的用人需求,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准确、教学任务安排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有出入、教学实践与企业实践偏差大、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毕业生适应力差、就业困难、职业素养提升慢。

(二)专业知识与行业技能衔接不顺畅

高职院校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1+X”证书制度要求考核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符合企业岗位需要,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要能反映岗位需具备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存在知识理念滞后闭塞且深度、广度不够,造成教学内容难以满足职业证书的考核需求。改革前的课程体系中,如水土保持工程概预算实训项目内容是为某水库工程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概算,这个过程中没有建立水库BIM模型的环节,实训内容较单一,难以满足工程造价数字应用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与实际的工作岗位内容也存在较大出入。同时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不突出,例如土壤侵蚀原理在改革前的培养方案中只有48个学时,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训练远远无法满足岗位对该项工作的需求。由于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训基地不匹配、培训教师跟不上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造成污水处理证书、无人机驾驶技术证书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无法顺利开展,导致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衔接不通畅。

(三)“1”与“X”证书不融合

在“1+X”的体系中,“1”代表着传统的学历证书,“X”证书代表职业等级证书,两者之间存在排异性。传统性、系统性、连续性是学历教育的特征,分散性、灵活性、时效性是职业等级证书的特征。为了适应“1+X”证书的改革发展要求,在“X”证书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匆忙把针对考取证书的教学搬入课堂中,如将水环境监测证书融入水环境监测课程中教授,表面上实现了与相应课程的衔接,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证书与课程、专业的对接融合度不尽理想,造成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融合程度不深,难以达到国家实施“1+X”證书的要求。

三、“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施

针对传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相符、专业知识与行业技能衔接不顺畅、学历证书与岗位证书不融合三方面问题,我们提出了“五步法”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分工协作的实施方式完成授课,两方向、四环节开展考核评定三项改革措施,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

(一)以“五步法”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负责人带领教师团队根据专业工作任务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形成教学典型工作任务,再结合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和“1+X”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要求,按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清单和“岗课赛证”融通思路,基于工作工程采用“五步法”重构“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水土保持专业为例,以下阐述专业教师团队如何采用“五步法”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

第一步以“岗”为标。聚焦水土保持专业中的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生态工程管理、生态环境工程施工3个核心岗位的能力需求,根据行业和企业真实岗位的工作过程,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岗位可凝练出地形测绘、工程建筑物设计、方案编制和预算编制四项工作任务;提炼出绘制地形平面图、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力监测、成本预算等15个核心知识点,涉及本专业15门专业课程。以岗位为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需要的有效对接。

第二步以“课”为本。瞄准水土保持技术行业标准、水土保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土壤侵蚀学课程标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课程标准、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标准、水土保持监测节课程标准、水灌溉技术课程标准等核心课程标准开展相应的教学安排,将水土保持行业发展关于植被混凝土边坡防护的新工艺、航空数字测绘的新方法、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新知识体系等内容融入课程标准,精心打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步以“赛”为示。参照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广西职业技能大赛标准,把水处理技术竞赛标准融入水质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竞赛标准融入废气采样与监测、工程测量竞赛标准融入地形测量等,领会大赛的改革与创新,实现“赛教融合”和“赛训融合”。

第四步以“证”为检。对照“1+X”证书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将建筑信息化模型(BIM)证书融入《水土保持工程学》、工程造价数字应用等级证书融入《水土保持概预算》、水环境监测证书融入《水环境监測》、无人机驾驶证书融入《航空数字测量》《无人机驾驶》等课程,以各项证书的通过率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第五步“四融通”。按照真实的岗位过程,行业标准、技能竞赛标准、“1+X”证书考核内容构建“岗课赛证四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比如,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岗位的模块1地形测绘(见图1),内容包括绘制地形平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水利工程识图等核心知识点。它衔接《水利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无人机驾驶证书标准、对接工程测量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学生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序列,在实施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有效传递。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率和“1+X”证书通过率检验教学效果。这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团队从企业的工作岗位出发,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标准、竞赛标准、证书标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传统的基础专业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融入德育、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爱岗敬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了“1+X”证书与水利类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对接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不相符、专业知识与行业技能不衔接等问题。

(二)以分工协作的实施方式完成授课

“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系部的统一安排,教师分工协作共同配合完成。

首先,由于传统的课程排课方式被打乱了,教务部门需要站在全校的高度上统筹安排,把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教师融合在一个工作任务中。如图1模块2:工程建筑物设计任务,涉及专业基础课程《水土保持工程学》《工程水力学》《水文学原理》和专业核心课程《水土保持概预算》课程,需要将课程重排并融通。按照融通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教务首先应统筹安排不同课程教师按照完成任务需要的课时量分段授课,完成教授水力设计、结构断面设计、建筑物工程量计算等知识点。

其次,教学团队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课程知识点离散化、工作任务项目化为工作标准集体开发课程,并按照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重组结构化的教师团队,分配模块化教学任务,并有机融合行业标准、职业技能竞赛和“1+X”证书相关考核要求。在图1任务2的工程建筑物设计中,结构化的教师团队依照各自教授的专业领域,开展协作授课,如第一位教师负责教授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带领学生熟悉现行的工程设计标准,了解行业关于植被混凝土边坡防护等的新工艺、新技术,掌握工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第二位教师负责教授水力计算,计算出水头高度,流量系数、淹没系数等水力参数;第三位教师负责教授结构物设计,完成各种坝、水闸等挡水建筑物设计;第四位教师负责教授建筑物工程量计算,融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证书的相关知识点,并利用BIM模型计算出坝体、土石方等工程量,最后进行校核;第五位企业导师负责带领开展建筑物设计实训。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密切配合,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按照课程体系实施,最终依托教师的精确分工协作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最后,教师依托“1+X”证书制度建设,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水质分析是“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重要的考核知识点,如在编制任务3的教学方案时加入以检测校园静湖水质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1+X”证书标准和水处理技术竞赛标准考核教学成效,以此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好地完成知识的内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化重构后实施,实现了职业岗位、课程标准、技能竞赛、“1+X”证书的深度融合,达到培养高技能水利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以两方向、四环节开展考核评定

“岗课赛证”课程体系需要深层次改变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要建立“横纵”两个方向的评价。横向上,在“校政行企”各单位之间建立多主体、多维度的多元评价体系,让各层面的专业相关人才共同参与、共同评价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纵向上,建立过程性动态性评价,以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增量和深量。在考核评定中主要以四个环节进行评价。环节一,按照岗位标准、课程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标准、“1+X”证书标准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度进行教学评价;环节二,采用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行业评价及麦可思第三方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德育成效、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企业满意度、就业质量等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成效;环节三,采用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率、“1+X”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环节四,从“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社会评价”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技能、教师的教学过程构建过程化评价体系。在评价的所有环节中,任课教师在每一项教学任务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评分项目,设定不同的评分权重,实施不同的评价方案,使整个评价方式动态可调整,实现有效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目的。如图1岗位1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岗位的任务3方案编制任务考核和评价标准见表1。

四、“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

(一)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进行“1+X”证书评价的组织90%以上是企业和行业相关机构,企业把自己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融入证书的考核内容中,有针对地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矛盾。学校参与各职业等级证书的考评过程,能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了解用人需求,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证书的考评内容等需要,优化课程体系,把考评内容融入课程中。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证书考前强化培训,可让学生充分了解证书内涵,从而对所学内容并对即将从事的行业有一定认识,有效减少了择业的盲目性。在2021年上半年污水处理证书、工程造价数字应用证书的考核过程中,参加考核的学生80%通过了认证考试。在这样的培训体系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在顶岗实习和正式工作过程中受到企业的欢迎和重视,很好地适应了企业的工作环境,能依照职业规划稳步提升。

(二)扩大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以“1+X”证书的考核为契机,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建设充分扩大教育资源,先后建成了污水处理实训室、BIM水利实训室、无人机駕驶实训中心等七大校内实训基地,并与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等53所企业联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的场所,大大提升了学生考证的通过率。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已开发了《水利工程造价》等活页式教材5本,为学生技能操作提供依据,完善了课程体系;建立了水利BIM虚拟仿真实训室等3个。通过扩大教育资源,为学生日常技能训练提供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优化“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促进“岗课赛证”融通

在“1+X”证书政策的推动下,水处理污水证书团队、工程造价数字应用团队、无人机驾驶团队等越来越多的教师团队专门安排时间到培训机构接受短期培训,获得职业等级培训证书、提升了专业技术。2020年有70多位教师通过了教育厅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到达了80%,大大增强双师队伍的力量。同时,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为深入地了解行业真实岗位需求、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推动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发展质量水平。近年来,我院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高职组)国家级一等奖2项,其余国家级学生竞赛获奖18项,区级学生竞赛达到40多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发展,大力促进了“岗课赛证”融通。

综上所述,在“1+X”证书相关政策背景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先后进行了改革,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等级证书和竞赛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调整和改善了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岗课赛证”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在主修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考核,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构建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能力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4).

[2]吴晓艳.新形势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

[3]王飞,鲁磊,马盼盼.“1+X”证书制度背景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时代汽车,2021(16).

[4]张晓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15).

[5]李小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1(11).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建设实施背景下水利类高水平专业(群)产业学院的实践与研究”(GXGZJG2020A027)、2019年度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项目“学历证书+专业能力证书(1+X)证书制度的研究与实践”(2019zd02)的研究成果。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水土保持职业技能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工会信息(2020年21期)2020-02-28 07:19:36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水土保持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