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融合研究
——以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6-02 07:05陈彩娟
科教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华融合旅游

范 恒,陈彩娟,王 凯

(1.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2.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阿图什 8450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外来文化冲击严重,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文中强调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体系中去。文化与旅游行业融合发展有着先天优势,极具市场潜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既符合高校教育的本质,又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

1 文献回顾

近几年,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体系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兀婷(2017)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升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赵建春(2017)从全域旅游角度出发,探讨了山东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路径[4]。黄芳(2019)利用海丝文化构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5]。康玲等(2020)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德育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6]。邱振东(2020)从教学理念融合、创新性教材建设、课程的融合三方面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与旅游职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7]。由此可见,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探索鲜有涉及少数民族学生,本文以新疆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2.1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借鉴其他研究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融合研究》问卷,内容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融合现状、融合意义以及受欢迎的融合方式等。

2.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与全体在校学生,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206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情况统计表

3 研究分析

首先进行满意度分析,被调查者对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满意度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对于目前学校内所开展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满意度较低。认为“一般”的人数占比最高,教师为54.54%,学生为75.89%,认为“较差”的师生占比分别为27.28%与12.83%,选择“一般”“较差”的师生属于绝大多数。教师中无一人选择“非常满意”选项。由此可见,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图1 被调查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满意度分析图

(1)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够。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9年开始招生,首批招收13名学生。2020年与2021年专业班级都稳定在3个,与其他热门专业相比,旅游管理在师资力量与生源质量上均不占优势。学校在经费投入与师资配比上倾向于农经工程系部强势专业,这就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处于弱势地位,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见效缓慢,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果,容易被职业院校忽视[8]。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类院校,教学重心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扮演了一个非重要角色。

(2)系部层面课程设置不足。从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下属系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课核心课及专业选修课。在专业课程中,除“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中部分内容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外,并未开设以传统文化为主的课程。通识课程中也没有专门的传统文化课。零散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旅游管理专业位于教育艺术与文化旅游系部,文化旅游系部由于专业实力不足等原因一直无法独立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自主发展。

其次利用ROSTContent Mining6软件进行情感分析。收集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对问卷中“您对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答案文本,将其转换为ROST Content Mining6软件可以识别的txt格式进行情感分析(详见表2)。由表2可知,在情感类型方面,积极情绪占比最高,为78.64%,中性情绪占比为18.45%,二者相加之和是97.09%,处于绝对优势,这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对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满期待,也体现出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在情感强度方面,积极情绪以中度和高度为主,占比为69.42%。消极情绪以一般为主,占比为1.94%。从分析结果可知,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绪比例低。结合文本可知,在教育方式上学生渴望打破传统课堂模式,采用更加轻松灵活的方式进行。

表2 被调查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感分析表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融合途径

4.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同时也是进行爱国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旅游行业迎来飞速发展,国际游客日益增多,外来文化对国人的影响日益凸显。高校正值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更易接触到国际旅游者,因此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与基因,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9]。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应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加大扶持旅游管理专业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长效融合机制,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感与文化自豪感,为社会输送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旅游人才。

4.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课程设置占比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业人员不文明现象日益凸显。如导游人员为提高收入强迫游客参加购物活动、临时增加收费项目,旅行社组织不合理低价旅游团等,这些都是违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行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做人行事都有明确规范,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信不立,不诚不行等,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占比,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遵守职业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有力支撑,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0],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一分子,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传统文化文化课程,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4.3 丰富传统授课模式,提升教学设计技巧

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学生对于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兴趣较低,多数学生用单调、枯燥等消极词语描述传统授课。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知识失去了乐趣。旅游管理专业授课可采用翻转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与教师探讨,从而解决知识难点重点。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绝大多数学生是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国语水平不高,基础知识不扎实,甚至在进入本校之前有厌学情绪,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对学生多鼓励、多夸奖。在教学设计中可适当降低传统文化知识难度,增加教学流程的趣味性。在学校发展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应改善教学设备,利用AR、VR技术使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4 积极构建第二课堂,实现课内课外联动

高校第二课堂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11]。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更具灵活性与实践性。脱离了教室的空间束缚,第二课堂的学习范围得以无限制延展,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可以全身心投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体验感增强,便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效率大幅提升。文化和旅游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它们的融合既可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赋予了旅游业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12]。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可借助校内库姆孜艺术基地,以此为突破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传统文化活动,结合专业技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担任展览设计、导游讲解、才艺表演等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呼应。

4.5 培养学生探索意识,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在探索学科知识过程中,既需要老师积极引导,也离不开自主意识[13]。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一方面应引领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例如将学生进行分组,分配任务,设置一定的难度,通过小组赛形式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难题的意识,以此来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各小组间相互交流与探讨,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入学生内心的过程。另一方面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知识内容上增加趣味性,将传统文化中易于理解、可读性强的典故引入课堂,打破知识的枯燥形象,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浅及深。通过培养探索意识与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目标转变。

猜你喜欢
中华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