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培玺
273416 费县梁邱中心卫生院,山东 费县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临床外科急症,在急腹症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其能够直接切除阑尾,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最终达到治愈急性阑尾炎的效果。本文将分析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费县梁邱中心卫生院2019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9~58岁,平均(38.59±7.42)岁;其中本科学历5例,大专学历10例,高中及以下学历25例。观察组40例,男24 例,女16 例;年龄20~61 岁,平均(40.37±8.64)岁;其中本科学历6例,大专学历11例,高中及以下学历23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急性阑尾炎;②无其他腹部外科手术;③血象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有肾、肝等脏器严重疾病患者和严重精神疾病患者;②相关病历资料不完善的患者;③有胃肠道肿瘤史的患者;④发病时间>72 h且已经有炎性肿块形成的患者。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感染指标等常规检查,行腹部B超检查,排除其他疾病。使用头孢抗生素和甲硝唑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实施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患者取仰卧位,根据病情选择切口方式,如右下腹斜切口、特殊的妊娠期切口和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等。②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后将腹膜切开,切口长度为3~7 cm,由于腹壁较薄,单纯性阑尾炎可使用小切口完成手术。③将腹膜内的渗出物和脓液等吸干,再牵引切口两侧以便顺利找到阑尾。若阑尾周围未发生粘连,则用手指将阑尾放置于切口处,避免因使用组织钳或止血钳夹持阑尾发生感染扩散(可用阑尾钳操作)。④使用阑尾钳把末端系膜夹住将阑尾提出腹膜外,分段进行系膜结扎切断,如阑尾系膜存在较为严重的炎性,则需要分次钳夹并用弯止血钳进行切断,直到切断至阑尾根部。同时,阑尾切除尽可能沿着腹壁外部进行,必要时可使用纱布垫保护阑尾和盲肠等腹壁各层。⑤对阑尾基部进行荷包缝合完成结扎,在距离结扎线远端0.5 cm处将阑尾切断,再使用生理盐水、酒精或石炭酸进行阑尾的残端处理,处理后将阑尾残端荷包缝合进行包埋。⑥仔细观察患者腹腔是否出现出血或存在异物,确认腹腔内无出血和异物后,将腹膜缝合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和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①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疾病症状明显消失;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疾病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③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疾病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临床指标包括肛门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情感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状态等进行评估。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 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展开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n 肛门排气时间(d)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进食时间(h) 下床活动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0 2.24±0.36 61.58±7.65 21.58±2.76 18.57±6.49 14.38±2.24 7.54±1.16对照组 40 3.17±0.43 76.29±8.41 29.25±3.55 29.32±8.64 19.67±2.89 9.73±1.52 t 10.488 8.183 10.436 6.291 9.150 7.24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生活状态和躯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 n 情感功能 社会功能 生活状态 躯体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43.27±3.49 65.36±2.73 42.82±2.17 64.48±2.06 40.23±3.59 65.49±2.43 44.21±3.48 65.92±2.18对照组 40 42.89±3.54 58.45±3.16 42.74±2.25 59.43±2.14 40.37±3.67 58.76±3.12 44.36±3.54 56.53±2.78 t 0.483 10.465 0.161 10.752 0.172 10.763 0.191 10.848 P 0.630 0.000 0.871 0.000 0.863 0.000 0.848 0.000
急性阑尾炎是指阑尾腔由多种原因引起梗阻和细菌侵入阑尾壁所形成的感染,常见病因是由于肠壁内淋巴组织和肠道内结石等造成阑尾管腔阻塞引起感染,使得细菌迅速繁殖,最终导致阑尾发炎肿胀[2]。急性阑尾炎最主要的表现为腹痛,同时可能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3]。临床可将急性阑尾炎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4种类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程度较轻,属于轻型阑尾炎或阑尾病变早期;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是单纯性阑尾炎继续发展的结果,患者阑尾肿胀症状明显且表面覆有脓性渗出物,阑尾周围的腹腔内部存在稀薄脓液,逐渐形成局限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程度较重;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属于重型阑尾炎,患者的阑尾管壁出现坏死或部分坏死的现象,阑尾管壁表现为暗紫色或黑色,且阑尾腔内有大量脓液沉积,使得阑尾腔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阑尾壁血液的正常循环,穿孔部位一般位于阑尾根部和阑尾尖端,如若穿孔部位没有被大网膜包裹,感染会继续扩散引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指阑尾处的大网膜经转移至患者的右下腹部,并将阑尾彻底包裹造成粘连的现象,从而造成阑尾周围脓肿或产生炎性肿块。如果阑尾炎没有的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导致阑尾管腔内压力持续升高,肠壁血液供应不足,造成阑尾破裂穿孔,使得感染扩散到整个腹部,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4]。同时,阑尾发生破裂后,感染扩散发到腹腔内的其他器官或组织,可能会在腹部形成脓肿,出现腹胀、腹部肿块和发热、乏力等症状。另外,阑尾的炎症可能会通过静脉到达肝门静脉,引发门静脉炎,患者会出现寒战,发热和肝大等症状。因此,当急性阑尾炎患者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右下腹疼痛、严重恶心呕吐及排便次数增多等情况时,必须及时就医接受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一般而言,急性阑尾炎患者经确诊后,应当尽早进行手术切除发炎的阑尾,早期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安全性较高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低,如若病情发展到阑尾化脓坏疽或穿孔期,手术治疗的难度会加大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高[5]。传统开腹阑尾期切除术的切口较小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手术费用较低,所以,在微创手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仍然十分广泛[6]。不同类型的急性阑尾炎治疗方式有所区别,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一般行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阑尾切除后若患者无异常可立即缝合创口;阑尾切除术也常用于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或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若患者的腹腔内有脓液需要进行腹腔冲洗,将脓液吸净后再进行腹部创口缝合[7];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切除方式有所区别,一般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进行手术,将患者腹腔内的脓液清除后冲洗腹腔,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腹腔引流,完成后对切口进行冲洗并完成缝合;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有两种治疗方式,脓肿未破溃患者的治疗方式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相同,如患者的阑尾穿孔已被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并出现发热症状,可使用抗生素促使脓肿消退,也可以通过穿刺抽脓或放置引流管等方式清除脓肿积液,若脓肿进一步扩大,则需要通过超声检查确定具体的切口位置进行切开引流,若患者的阑尾显露明显,则可直接切除[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的治疗有效性较高。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表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恢复时间较短,预后效果良好。另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出现明显变化,且观察组的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生活状态和躯体功能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经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