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登月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0)
1368年大明王朝正式建立,同时也存在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在漠北的一些元朝残存势力对明王朝的建立有严重威胁,他们不时在边境做一些小动作以达到卷土重来的目的。明初的都城天府(南京)与边陲距离遥远。在这样的境遇下,对于明王朝来说,加强边防是一件棘手的大事。明王朝与残存元党之间的形式一触即发[1]。
在反元战争取得胜利和明版图不断扩大之后,以新贵族和新官僚的开国勋臣为主的主要内部矛盾逐渐显现,他们逐渐把目标转向政治权力和土地财富占有,开始侵夺民产等激化了农民与地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明太祖为了维护皇权和安定地方,在第二年“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洪武三年,定亲王等封爵册宝之制。此后,明朝固定的制度是藩王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分封自己皇子与侄孙朱守谦为王,远在边疆的藩王可主持当地军务。
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强化中央集权,藩王没有军权,能世袭罔替,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
图1 明朝宗室爵位表
终明之世,共有八十七位亲王(含靖江王)受封。至明二时,尚有亲王三十四位,其余郡王超过900位,而将军、中尉、庶人达二十万之众。到目前为止,藩王墓已经被发现发掘的有40余处,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广西、湖北、江西、北京等。其规模宏大,随葬品种类丰富。
靖难之役后明藩王的政治权力削弱,但在国家政治中举足轻重。宣德末和正统初,亲王可代天子进行祭祀事宜;皇帝不在京时亲王居守京师;藩王还有劝立储君的任务,少数藩王也会向皇帝劝谏。地方藩王可对地方修筑事宜上报,这都说明朝廷依然为藩王保留了一些参与空间。
在军事上,削藩之后明藩王仅有奏报地方军情的权力;虽然有些藩王主动入伍勤王,但皆被朝廷拒绝;一些藩王还因热衷于武事而遭杀身之祸。在明代历史上,藩王也会偶尔为地方官进言,朝廷通常会以各种理由拒绝;仅有为牺牲官员的奏请才有可能获得朝廷允许。对于武官和下级官员的去留,藩王的建议多能被朝廷采纳,但文官无论大小,皆被视为防嫌之列。明代中后期,朝廷财政低迷,藩王捐赠俸禄、银两的现象十分常见。在皇权中断时,与皇帝最亲的藩王便有继承权。由此可见,虽然有明代的大多数时间,藩王的政治地位不高,但明代分封制度却在帝制政治中具有结构上的重要意义。
明代藩王除了享受岁禄,还享有田地、湖泊、商税等优待,这些优待并无明文规定,藩王享有的方式和额度皆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明代各朝皇帝优待藩王的具体情形不尽相同,其基本趋势却是名目由少到多,数额由小到大。明代初期,由于藩王人数较少,朝廷钦赐和藩王请乞的现象并不多见,钦赐数额与规模也较小,随意性很强。成化时期,朝廷钦赐诸王的田产开始增多,不仅钦赐数额大增,且钦赐的项目增多。正德时期,朝廷钦赐最为频繁。继袭亲王由于并非是帝子帝孙,因此获得朝廷钦赐的机会很少,即使偶获皇恩,能够获得的数额也远无法与初封亲王相比;而且朝廷对继袭亲王的管制要相对严格。朝廷钦赐田地给郡王的事例起于正统时期,钦赐事例更少见。
明中叶开始,王府侵占田地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宪宗朝开始,朝廷陆续发布了一些禁令,但均无效果。到了嘉靖时期,世宗下令收回王府侵占庄田;可收回没多久后各王府要求“归还”,显示出世宗在王府田地事情上态度和政策的反复。从嘉靖后期朝廷所颁布的禁令来看,也是主要针对郡王而下的宗室,亲王受到的波及很小。靖难之后,藩王几乎不具备任何政治权力,但朝廷赐予诸王大量俸禄和庄田,是朝廷对藩王不参政给予的经济补偿。
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盗器是各地藩王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用、在洪武分封之初,曾规定潘王一切器用皆归朝廷负责提供,以彰“亲亲之谊”,后来随着藩王的不断扩大,朝廷难以顾及,因此,在正德朝前后,藩王日常瓷器开始自行配置,许多王府器物制作不再遵守原先严格的等级要求,不时出现僭越现象。前后发展演变之差异在藩王瓷器烧造上面表现尤为明显。
在各个藩王墓中,从亲王到后妃及王府宗室成员墓葬陆续出土明早期至明中期各式瓷器(见图2),品类丰富、样式高端。其中以四川省成都市东华门蜀王府出土的瓷器为例。选取其中75 件瓷器进行研究。依据考古类型学,从器型、纹饰、胎釉、用料等,现将明代蜀王墓出土瓷器分为四期,分别为元代、明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明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2]。表1是明早、中、晚期各式瓷器对比。
图2 明代藩王瓷器(中国陶瓷博物馆)
表1 明早、中、晚期各式瓷器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明早期藩王用盘比较多。明中期藩王使用的瓷器种类繁多,且主要集中于盘和碗这两种器型。其中还有两款香炉,青花缠枝牡丹纹三足香炉和龙泉窑青釉模印云肩纹如意香炉(见图3)。炉的出现也从侧面反应了明代藩王的一些精神境界。明代藩王普遍具有出世情怀;他们推崇陶渊明,幽居独处,有道家无为风范;同时一些藩王参禅打坐、追求道教长生与成仙,与僧道往来频繁。“出世”构成藩王精神世界的另一共同特色[1]。
图3 龙泉窑青釉模印云肩纹如意香炉(明中期)
绘有龙纹、凤纹和人物纹的瓷器最为精致,这3种纹饰在明代各时期的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龙凤纹是潘王瓷器的最基本装饰,展现出帝家的鲜明色彩,所绘龙纹存四爪与五爪之别,但是使用界限不存在绝对化。每个王府因分封地域、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之不同,彼此用瓷面貌亦各有差异,尤其是王府自行定制之后,每个王府瓷器的品质和数量悬殊甚大。
龙纹的含义代表着权力也象征着吉祥如意。早期在青铜器上就具有深厚的发展,庄严而凝重。龙纹在明代一直都存在,在继承元代龙纹的基础上也有变化。在洪武年间的五爪龙纹比较多见。永乐的龙纹比洪武龙纹更加圆润,宣德青花瓷上的龙纹凶猛威武,具有震慑力。永宣龙纹有别的朝代无法企及的凶猛之态。
凤纹是瓷器常有的纹样,明代的凤纹美轮美奂,凤纹既有单独出现也有组合出现的情况。
人物纹在明代瓷器中也十分重要,这些人物充满娱乐意味,是为获得更多人的欣赏。
王府的上层成员,包括亲王、都王等及其直系,他们使用的瓷器是王府瓷器中最好的,饰以龙凤纹,后期多署王府名号,需要专门定制,还有一小部分来自皇帝赏赐的官窑瓷器。他们死后陪葬的瓷器也是生前用品,称之为生器,这些器物最有效地象征了生死之间的连续,墓中生器的意义既存在于“过去性”又存在于其“现在性”之中[4]。
王府祭祀供奉场所,包括山川社稷坛、家庙、王陵享殿等,它们所需的瓷质祭器品质不一,市场采购和专门定制并存。
王府官吏和宦官阶层,包括日常生活使用和陪葬使用,多是来自对外采购,瓷器的水平不低,个别与王府上层人员无异,尤其宦官样体,终生以王府为家,高级宦官去世之后往往获得王府厚葬回馈,常有不少高品质瓷器。
维持王府及底层人员日常生活之需的瓷器,品质普通、价格低廉,直接采购于当地市场,没有鲜明的王府特点,在王府遗址发掘当中占瓷器的大部分。
明代藩王墓中,嘉靖、万历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的数量占据大多数。从整体来看,明早期的藩王墓出土的瓷器数量较少;中期出土的瓷器品质高数目多;晚期数量再次减少,质量出现后退。这和当时社会状况和政局有一定的关系。
明初经济处于萌芽时期,官府对于瓷器的质量对比于中期不那么严苛;中期社会环境稳定,经济持续上升,藩王去世后有了大量随葬的实力;到了晚期,政局动荡、经济下滑,官府无暇顾及瓷器的烧造。藩王墓出土的瓷器是明代藩王们的社会生活及发展历史的映射,也是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