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金颖,刘迪,刘畅
慢性胃炎是指发生于胃黏膜层的炎性疾病。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慢性胃炎发生、发展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密切联系,在生物性以及化学性有害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以后还会诱发慢性胃炎。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出现恶心、上腹部不适以及嗳气和呕吐等相关临床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具有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针对慢性胃炎所采取的措施以药物治疗措施为主,首选药物为西药,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在用药期间存在多种不良反应。近年来,慢性胃炎所采取的中医治疗措施受到关注,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症状归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内。其中,脾胃湿热为慢性胃炎主要证型,病因在于过量饮酒、饮食不当导致湿热郁结,脾胃升降受阻,还需遵循“清化湿热、散结和胃”的治疗原则。为此,本文落实对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评估于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期间落实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内容汇总分析如下。
研究对象均为本院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所选患者入院治疗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共计60例,以随机数表法为的分组方式,将其分别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男性所占例数为21例,女性共计9例;年龄选取范围自23~70岁,平均年龄为(46.67±4.73)岁;病程选取范围于1~7年,平均(3.62±0.39)年;体质量选取区间于51-76kg,平均(64.16±1.53)kg。观察组:性别构成比例为男性共计20例,女性10例;年龄选取区间为25~69岁,平均年龄为(47.16±4.22)岁;病程为2~7年,平均病程(3.77±0.41)年,体质量为49~77kg,平均(64.39±1.64)kg。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等基线资料相关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所选对象基本症状与《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关于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相符合;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中医症候可见嗳气吞酸、上浮痞满、胃脘灼热、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研究前未接受任何干预措施;患者、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且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发生严重脏器疾病;具有药物、食物过敏史;纳选对象表现为认知障碍以及精神异常;处于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存在免疫缺陷以及感染性疾病;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中途退出;对研究用药过敏。
两组患者自入院后均执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主要内容在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加强患者日常生活指导,向患者详细讲解饮食禁忌,调节饮食结构,告知患者加强身体锻炼,禁忌烟酒。对照组在采取常规治疗措施的同时应用奥美拉唑,所用药物产自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为H20059988,采取口服用药方式,用药频率为每日两次,每次20mg;口服用药阿莫西林,产自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号为H44021518 ,每天三次,每次0.4g,连续用药两个月。
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所用药物包括党参20g,法半夏、枳壳、黄芩、大枣12g,生甘草8g,干姜6g,黄连5g。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采取药物加减治疗,阴虚证者增加石斛、沙参各10g;热甚者减去干姜,增加栀子8g,黄连增加至8g;便秘者增加大黄3g;气虚者增加白术15g、淮山药30g;血瘀症型者增加丹参、白及各12g;寒甚者增加炒白术、小茴香各12g;食欲缺乏者增加焦三仙20g;湿气严重的患者增加藿香以及薏苡仁各12g;腹胀症状较为严重者去掉枳壳,增加枳实10g以及厚朴8g。上述药物混合后煎熬,将其熬至250ml,滤出上清液,分早晚两次用药,患者连续用药两个月。
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即患者采取对应治疗方案以后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结果可见胃黏膜阳性症状好转;有效即采取治疗措施以后胃镜检查可见病变组织大小至少减少50%,患者各项症状减轻;无效即患者治疗以后胃镜检查结果表示病变部位未见改善。
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分析判断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严重程度,评估内容涉及嘈杂反酸、胃脘胀痛、痞满烦闷、食少纳呆,根据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从轻—重记作0~4分,所得分值越高即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
免疫功能:监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IgA、IgG、IgM等免疫功能指标数值。
血清指标:治疗前后监测对照组、观察组胃泌素-17(G-17)、内皮素(ET)以及表皮生长因子(EGF)。
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于用药期间发生失眠、头痛、恶心、胃肠道反应。
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临床治疗有效率评估量表(n,%)
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低P<0.05。见表2。
表2 中医症候积分对比评估(±s、分)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免疫功能等指标数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取治疗措施以后,观察组免疫功能等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s)
采取治疗措施前,两组患者血清指标经统计学分析所得结果为P>0.05;采取治疗措施以后,观察组血清指标数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对比结果(±s)
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n(%)]
慢性胃炎的发生和药物、机体免疫力以及Hp感染等相关因素具有密切联系。作为消化内科疾病,患病后出现嗳气、呕吐、反酸以及上腹部不适以及隐痛等相关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大影响。为减轻患者痛苦感,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必要。西药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用药以后存在不良反应以及较高的复发率,预期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对比研究数值证实,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所得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血清指标、免疫功能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功能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血清指标对比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分析原因如下:中医治疗措施将人体视作整体,正常状态下机体处于阴阳五行的平衡状态,在出现脏器失和、外邪入侵以后诱发疾病,中医治疗措施注重分析患者患病原因、疾病性质以及发病机制,采取辩证理念判断机体阴阳、正邪情况。而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于病情发生以后脾胃受到湿热侵袭,和患者情志失和、大量酗酒以及吸烟具有密切联系,治疗关键在于和胃消痞、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本研究所用半夏泻心汤取自《伤寒论》,应用药物进行体内湿、热调节,取得理想治疗效果。方中党参、大枣具有调节脾胃以及补气活血的效果;黄芩、黄连的药用价值体现于清热利湿;而干姜有利于散寒温通,对于缓解胃脘痛具有理想效果;法半夏具有强烈的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效果;枳壳消瘀行气;生甘草有利于中和上述药物,具有调节脾胃的效果。上述药物联合应用具有益气补虚、清热降温的效果。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行加减治疗能够全面增强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现代病理学资料也证实半夏泻心汤可健脾益气,有利于提升胃黏膜屏障和防御功能,减轻胃黏膜损伤,对促进胃黏膜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于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在改善临床症状以及提升整体治疗效果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还可提升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对患者胃黏膜充分发挥修复作用,可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