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022-06-02 10:04徐宏李超群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枣树小涵雷锋

徐宏 李超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而“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是心理健康教学的终极目标。

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强大的优势。

一、在听说读写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塑造着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以渗透、涵泳、熏陶等方式,有机、有序地让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

1.在“听”中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究其根源,很多都是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大是大非的观念,甚至是偏执造成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语文教材中很多的优秀人物形象,能让孩子在心灵中播下善良的种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就是典型的例子。教学前,我先布置孩子们回家查阅关于雷锋的生平事迹。课堂上,我一边在屏幕上出示雷锋的人物画面,一边向孩子们述说:“雷锋出生于湖南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他出生的时候,正好是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父母、哥哥、弟弟都悲惨地死在了那个时代,雷锋7岁就成了孤儿。雷锋爱好学习,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得知战友父亲得了重病,就悄悄地用战友的名义给战友家里写信、汇钱;在车站,他看到一个大嫂丢了车票、钱,就用自己的津贴给予帮助……”孩子们听得异常投入,有的孩子甚至流下了眼泪。此情此景,我深知他们在“听”中收获了善良,雷锋的形象不知不觉地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在“说”中叩开心理健康教育之门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方法,犹如一把犁刀的两面,它可以通过“说”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久的伤疤;也可以从中“掘出生命的新水源”。在读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后,我有意问道:“孩子们,你们喜欢谁呀?”孩子们纷纷“说”道:“我喜欢小枣树,它为人们结出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却从不炫耀。”“我喜欢小柳树,它最后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继续问道:“那你从它们身上想到了什么呢?”有个孩子说得特别好:“我想到了我们班长,学习成绩优秀,朗诵、舞蹈样样行,却从不骄傲。班上地面脏了,桌子乱了,同学遇到困难了,她总是尽心尽力地整理、帮助,她就是我们班的小枣树。”……一则小小的故事,却让孩子们“说”出了心声。课后,我故意找到了班上一个“问题”孩子,他平时特别喜欢取笑别人。我正好以《小柳树和小枣树》这则故事为契机,问他:“小柳树总是取笑小枣树不好看,最后却不能像小枣树那样结出人们喜欢的果子,你怎么看?”他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老师,我错了!以后我向小枣树学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充分扣住语文教学中的典型形象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在“说”中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一定可以“掘出生命的新水源”。

3.在“读”中激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共鸣

读书具有潜移默化的心理效应。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最充分的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读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孩子们看到了渔夫的懦弱、老太婆的贪婪,明白了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读了《狐狸和乌鸦》,孩子们看到了狐狸的狡猾、乌鸦的愚蠢,明白了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读了《祖先的摇篮》,孩子们看到了祖先们朴实的生活场景,明白了只有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由此可见,“读”能激起共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只要你用心读,尽心品,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读到心酸处,你会泪流满面;读到兴奋时,你会手舞足蹈。品读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就是在进行一次次心理“按摩”。每一篇作品都是一面可借鉴的镜子,能让孩子们在“读”中不断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4.在“写”中释放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

“心理疾患”是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语文中的“写”则能有效地释放心灵,用“写”吐露心声,可以为孩子筑起心理保健的“绿色通道”。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我布置孩子们做张贺卡,写几句感激的话送给妈妈,结果下课铃响了,全班就小涵的贺卡上一片空白。我小声地询问,他却拿着纸一声不吭地乱涂乱画。我让他到我办公室,他告诉我:他不喜欢妈妈,妈妈是个坏妈妈。原来,小涵一直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爷爷、奶奶对宝贝孙子“有求必应”。踏入小学后,妈妈管教比较严,小涵特别排斥妈妈。他的这种“迹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必须打开他的心结。于是,我让小涵回家“写”出妈妈一天中为他做了哪些事。第二天他把本子交给我,上面写着:“洗衣,做饭,接送上学……”而后,我又布置他回家自己洗衣并写下来。事后,我问他:“洗衣累不累?”孩子说:“累!”“你妈妈每天为你付出这么多,是坏妈妈吗?”孩子摇摇头。从此,他经常用笔向我诉说心里话,而我也成了他們母子间的润滑剂。“写”的这服药方帮他摆脱了心理困扰,驱散了所有的阴霾,孩子越发自信阳光。

二、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潜能

语文实践活动颇受孩子们的青睐,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以“活动”为“教材”,见缝插针地去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1.开展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能促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引领内向、害羞、怯场的孩子逐渐走向开朗、大方、自信。一年级刚入学时,孩子们因为陌生比较拘谨,为此,我在课前安排了“自我介绍”的一分钟演讲:“我叫某某,住在某处,家里都有谁,喜欢干什么?”内容虽然简单,却能让孩子在介绍自己的同时,打开心扉,消除压力、焦虑不安等情绪,尽快融入集体,确立自信。

2.关注时事新闻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每日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节目,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每天我都会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记录下感受最深的一条,从而明确自己是祖国的一员。事实证明,利用新闻联播激发孩子的情感体验,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很显著。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班很多孩子做起了“抗疫小卫士”。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了社区志愿者的行列,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活动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坚强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开启孩子的心扉,形成心心相印的默契,还能促进语文学习,真是“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小枣树小涵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小柳树和小枣树
鹞子和天鹅
小景和小涵
The Keywords and Trends in IELTS Reading
机器人与我
小柳树和小枣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