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阶段说明性文章的阅读要求有“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还有“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等。许多科技作品中包含着说明文因素,统编教材与之对接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八年级的两个说明文单元中。一个在上册第五单元,属于事物说明文;一个在下册第二单元,属于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在小学阶段有初步学习,事理说明文才是初中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在初中阶段,对于事理说明文的教学,教师需要重视什么呢?
一、重视说明文中事理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安排学习的事理说明文有《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其中前两篇为教读课文,后两篇为自读课文。教学这些说明文,“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成了体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也是单元提示中“要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所体现的事理进行重点理解,掌握事理说明文自身的特点,并弄明白课文是如何围绕事理一步一步进行阐述的,以突出事理说明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如《大自然的语言》,作者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起,介绍物候学知识。这样的课文,课后练习设计的“思考探究”为教学提供了路径:“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这是教学过程中需要下功夫去完成的思考与探究,也是对课文所阐述的事理的理解和把握。圍绕这一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有: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和物候学?观察物候对传统农业生产的意义有哪些?能够对物候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什么?……当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探究从中获得上述问题的答案时,就能够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真正理解作者主张的物候学研究的对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观点。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都成了一盘散沙,无法聚拢起来成为一个精妙的整体。在这一事理的思考与探究中,筛选主要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注意前后联系等都是值得总结的事理说明文剖析事理的有效方法。
二、重视说明文中顺序的把握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有初步涉及,但进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才被列入教学重点内容。单元导语明确提出“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而且后续单元写作专栏中的主题就是“说明的顺序”。因此说,说明顺序是事理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认真厘清,真正把握。
仍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编者是借助课后练习的要求来对接和细化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考探究”二是从“体会说明事理的严密性”这一角度设计了两个互相联系的训练:一是“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二是“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很显然,这里的“说明事理的严密性”表现在层次分明、推断合理、没有漏洞,既指说明的事理之间不脱节又强调不乱,是说明顺序的综合性体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先梳理课文第1—3段,弄清楚作者是从春夏秋冬轮回、劳动人民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决定农事两种自然现象中引出了物候学的概念。再梳理课文第7—10段的内容,弄明白作者是从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四个方面以对物候来临影响的程度依次说明,其中的“影响的程度”就是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属于深度理解。
三、重视说明文中精神的领会
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代表的事理说明文,文本的字里行间一般都能够体现出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样的说明文,激发探究的兴趣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因此,事理说明文的教学,不可只盯着说明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还需要重视对课文中所蕴含的追求科学精神的领会。
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作者围绕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的谜团,开展了锲而不舍地探究:引起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区恐龙化石的发现中有什么值得探究?阿西莫夫的探究集中在恐龙灭绝的原因上,但他并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视角,而是能够从不同的科学发现中寻找与恐龙灭绝有关的联系。《恐龙无处不有》是借1986年1月在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发现的鸟臀目恐龙化石,推测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从大陆漂移发生撞击的角度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被压扁的沙子》则是借1961年苏联科学家发现的“斯石英”,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构“斯石英”的原理,推导出恐龙灭绝原因是撞击。作者在恐龙灭绝原因探究上这种烛幽发微的精神,就在两篇选材不同、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的文章中得以显现。
总之,初中事理说明文教学,需要教师从说明文教学螺旋上升的要求出发,准确把握教学的度,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才能使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中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作者简介:甘肃省酒泉育才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