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娟
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统编教材编排了不少小古文。这些小古文篇幅较短,字数较少,语言较为简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初步理解小古文言语表达形式,而且还能从中培养语感。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尽管意识到小古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兴趣缺乏,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结合实际,通过三步走,浅析小古文教学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第一步:朗读体验,走进小古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郭宗明曾经说过,早起步,死记硬背。吴忠豪也认为,學好语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读和背。虽然说法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毕竟学习语文是个水磨的功夫,需要的是长期积累。而这种积累更多依赖于学生的读。相对现代文章,小古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言语较为深奥,要培养他们对小古文的语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像古代私塾学习一样,摇头晃脑地读。只有读得多了,读顺了,读出节奏了,才能读出体验,读出感悟。
让学生多读小古文,这也与“学生主体”这一课堂地位精神相统一。当今学生为啥不会读古文,除了接触得少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语文课堂上教师讲解太多,学生读得太少。教师必须让学生多读,通过示范读、跟读、个人读、集体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中激发兴趣,在读中丰富体验。比如《两小儿辩日》这一篇小古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举行过辩论赛,既有辩论结果,也有最佳辩手。今天跟老师走进一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赛,看看这场辩论结果怎样。先来跟老师接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男生: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女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男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双手在胸前画大圆),及日中则如盘盂(右手在头顶画小圆),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齐歪头看女生)?
师:一儿曰——
女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双手抱胸表示冷),及其日中如探汤(右手挥动,表示热散汗),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齐歪头看男生)?
…………
不同的读法,体验不一样;不同的环境下读,结果自然也不一样。针对小古文《两小儿辩日》这一课,如果按照正常朗读方式,学生自然无法进入状态,也读不出那种体验。在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该文辩论内容,通过男女生分别扮演“小儿”方式,创设一种“争辩”场景,渲染气氛,营造辩论对峙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朗读体验。从效果来看,学生乐在其中,不仅读出气势,而且还能“熟读”成诵。
学习小古文,不仅要朗读,而且还要背诵。毕竟读到最高境界,就是成诵。王力也曾说过,背诵是传统的好办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熟读成诵,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文言词语积累,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小古文,更重要的是从中初步感知小古文结构篇章,为语文素养积累做好储备。
第二步:画面分享,想象小古文。
游戏也是教育方式之一。在学前阶段,也多是通过游戏来实现教学的。教师要正确认识游戏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更要通过游戏方式,帮助他们感悟小古文。小学生思维较为具体形象,而小古文内容比较抽象,如果直接理解小古文,即便是通过朗读方式增加体验,也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画面,通过游戏,将抽象的小古文转换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助力学生理解小古文。借助画面分享,也是学生形象理解小古文的重要策略。
小古文字数有限,而学生想象无限,通过画面可以帮助学生“填充”内容,在感知古文绘画美的同时,也能真正为其理解内容,把握主题创造条件。教学《囊萤夜读》这篇小古文,可以这样设计。
师:这篇小古文,可以说是画出来的。我们认真研读,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演绎为一幅画。现在请你们再次品读这篇小古文,想象一下,你在读的过程中,会想到哪些画面。可以试着用笔画一画,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我读的是“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句,仿佛看到了车胤夜读的场景。
师:那你还画了什么?
生:我主要画的是萤火虫。
…………
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文。小古文短短几十个字,或者一百多个字,如果脱离了想象,那就是毫无意义的冰冷的文字。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或者言语、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借助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幅具体的画面,或者一部动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小古文。案例中学生以画作的形式解读小古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读出了小古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活跃学生思维,助推他们思维发展。
第三步:细读斟酌,理解小古文。
不可否认,小古文字词与现代词语有一定的区别,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要学生深层次理解小古文,就必须对其字词进行斟酌细读,进行研磨分析,乃至拆分开来,逐字逐句剖析。王崧舟曾说过,在文本细读中开掘文本诗意,使文本细读成为文本诗意的实现过程,这是诗意语文走向实践的重要策略。但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文本细读,尤其是针对小古文字词细读,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教参,而是要沉浸到文本,沉浸到字词,结合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来阐述小古文字词深层次意思,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字词看到本质。以《杨氏之子》这一小古文“聪惠”一词为例。
师:同学们,谁能来说说“聪惠”一词的近义词?
生:聪明。
师:是的,不错。这里的“惠”是个通假字,意思是“慧”。聪惠一词的意思就是聪明。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聪慧”,而用“聪惠”呢?其实,这里的“惠”还有善良、好处,等等。我们现在再根据这个词来看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仅仅是聪明吗?
生:乖巧。
…………
诚然,从古文意思来看,这里的“聪惠”的确是聪明的意思,毕竟“惠”的通假字是“慧”。但是通过细读斟酌,沉入一词中,就会发现“惠”不仅仅是“慧”,还有其他更多意思。由此联想到杨氏之子,可以从中看出,不仅很聪明,而且还很有修养,有家教。这可以从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等句子进行验证。这种细读斟酌,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理解小古文内容,而且还能给课堂增添无数“精彩”。
总而言之,对于小古文教学,教无定法,既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小古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静下心来细磨环节,精心筛选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继而通过听说读写与小古文、学生进行多元互动,在推促课堂教学走向精彩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通过小古文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为其语文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