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水涛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教育家大概有这样三位: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这三位教育家各有不同特点,各有各的传奇。
蔡元培进士出身,点翰林,进而留学德国,旧学的功底应该是最扎实的,名副其实的学贯中西。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蔡元培担任过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而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主要教育经历和最辉煌的成就,在于将京师大学堂改造成现代大学——北京大学,并铸就了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和自由独立的学校精神。北京大学一时人才云集,可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怀荆山之璧。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这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以及他所开创的学校风气是分不开的。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主要成就是当校长,没有其他从教经历。他担任校长的时间不很长,留下的教育论著不多,但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是最早倡导学校美育的,并将它提到一个崇高的地位。这是开创性的,也是划时代的。
陶行知是留洋的博士,是杜威的学生,属于科班出身的教育家。陶先生担任过大学教师,他的志愿是教育救国,脱下皮鞋,穿上草鞋,身体力行推行乡村教育,旨在通过改造一个个乡村,进而改变中国社会。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办了第一所乡村师范——南京晓庄师范,规模不大,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抗战时期又在重庆办育才学校,践行他的生活教育理想——“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教学做合一”。陶先生留下的教育著作很多,覆盖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他的一些教育格言人们耳熟能详,诸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人民教育家,陶先生获得的赞誉大概是最多的,也是最高的。陶先生可惜英年早逝,逝世于新中国成立前夕,没有能够进入新时代,从而有新的创造和更多的贡献。
叶圣陶的最高学历是中学,毕业于苏州一中的前身草桥中学,接受过私塾教育,没有大学或留洋的经历,完全属于自学成才。叶圣陶的经历是三人中最丰富的,建树的领域和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变迁也最大。作为文学家、编辑出版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以上三个领域成就都很卓著,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与开创之功。
作为文学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集《隔膜》发表于1922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部短篇小说集。1923年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四部短篇小说集《火灾》。(第一部是郁达夫的《沉沦》,第三部是鲁迅的《呐喊》)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叶圣陶是具有拓荒意义的作家,1923年11月出版的《稻草人》是中国第一部童话集。作为文学刊物的主编,茅盾、巴金、丁玲、戴望舒等,都受到过叶圣陶的指点和提携。
叶圣陶担任过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也创办过中小学校,在全国许多所学校任过教,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学到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叶圣陶一生与教育结缘最深,不仅从教经历丰富,从教时间长,而且文学创作与教育密切相关。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倪焕之》是教育小说,小说主人公是一位教师。童话集的读者主要是小学生,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社所编杂志、教材、图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他出版了大量的中小学生读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叶圣陶先生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是中国现代最为著名的语文教育研究的权威,有系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一位中学生、小学教师而成为著名文学家、出版家、教育家,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叶圣陶先生以94岁高龄逝世,他的人生无疑是非常丰富而精彩的。叶圣陶先生最有中國儒家的人格风范,他谦谦君子的学识与风度,张中行称之为“平实而厚重”,他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最能体现教师的职业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