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元
汉代戴德《大戴礼记》中的名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理名言。
但在一些地方、一些人那里,“水至清则无鱼”成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托词,真是令人诧异。
历史上,其实还有一句相关的话,那就是“水清反多鱼”。
唐代诗人杜甫在《五盤》中写道: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东郊尚格斗,巨猾何时除。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
这里所说的“水清反多鱼”,前提条件是“地僻无网罟”。可见,无论是“水清反多鱼”,还是“水至清则无鱼”,都只是整个环境情况的一种状态。
古人的话可以古为今用,但需要有选择地用。在“朗朗乾坤,昭昭日月”之下生活,人们可以“坦然心神舒”,那是愿景,也是期盼,为什么有些人就偏偏不记得了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一个清明世界里,更应该追求“水清反多鱼”,而不是“水至清则无鱼”。
(摘自2022年第1期《文萃报·周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