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记叙文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是考场上很多考生的首选文体。但是想要写好记叙文并非那么容易。很多同学没有真正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记叙不具体生动,描写不细腻形象,抒情不真挚感人,议论不深刻独特,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一本流水账,不能吸引人。下面几个妙招儿将助你一臂之力。
一、准确把握问题特点
写记叙文要做到:
1.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2.记事要实实在在,情节要完整曲折,力图学习小说笔法。3.要有相对清晰的一两个人物,要力图做到个性鲜明、突出,性格鲜活、生动。4.不仅要有两三个片段或画面,而且要有不同的侧面,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5.如果有议论,要少而精,点到为止。请看《打针》中的精彩片段:
一天清晨,来给我输液的是一位实习护士。我攥紧拳头,她把酒精涂到我的手背上,再把一根橡皮管紧紧缠在我的手腕上。随后,她捏着一根连着点滴的针头,小心翼翼地扎进了我的手背。我立刻感到一阵疼痛,看着护士轻轻捏了捏扎针的地方,又突然拔出了针头,原来是针头没有扎进血管。这位护士捏着针,有些紧张,一紧张就更笨拙了。只见针在我的手背上轻轻移动,那来回滑动的细长的针,如同一条不停蠕动的小虫,咬得我阵阵钻心的痛,手背随即肿起一个大包,我不禁“哎哟”一声叫起来。护士那双原本清澈的眼睛顿时蒙上了阴云,头也不敢抬地说:“要不,换另一只手扎吧?”我心想:你刚扎疼了我的这一只手,还要扎另一只?我可真倒霉!她把头微微抬起来看着我,目光中流露出歉意和不安,我只好咬着牙点点头。
这个片段在行文过程中不仅记叙了打针的过程,还抓住了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着力描绘。首先用一连串的动词“攥”“涂”“缠”“捏”“扎”“移动”“咬”清楚地叙述了整个打针的过程,然后利用人物的内心独白“你刚扎疼了我这只手,还要扎另一只?我可真倒霉!”来刻画人物心理,真实可信,使人不禁对“我”产生了同情。小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二、找准恰当的角度
写记叙文时,如果能找到新颖的角度,就会找到创意之门。在考场作文中,许多高分卷皆因角度處理得好,因而在构思上获得创意而成功。如作文《赤兔之死》,就是从一匹名马的角度来表达对待“诚信”的态度:赤兔马重诚信,讲信义,愿为天下最讲诚信的人而死。难道人还不如马吗?这样主题就升华得十分自然。又如,从世界上最后一对恐龙伴侣面对整个恐龙社会即将全部瓦解的角度,去写它们的感受,会怎样呢?对大自然无法抗拒的威力一定畏惧万分,但只能悲哀地等着死亡临头。从垂死的恐龙的角度来表现“敬畏自然”的话题,一定比生硬的说教议论的效果要真切深刻得多。
三、精选新鲜的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记叙文要善于选择鲜活而又真实的写作素材,要善于发散思维,把平时积累的素材与要写的作文题巧妙地结合起来,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
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加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选材也应当弃旧从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
四、描绘传神的细节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环境场面的细小精微处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显示背景、组织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细节描写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使人物更丰满,景物更动人。写出真实而传神的细节,是记叙文出奇制胜的妙招儿。请看下文:
小时候的我非常顽皮,一次,一言不合就和邻居家小孩儿打起架来。妈妈闻讯匆匆忙忙从屋里奔出来,把我拉到她跟前,用竹条打了我,教训我以后不要再欺负邻家小朋友。晚上,妈妈挽起我的衣袖,一边抚摩被竹条打出的红印,一边眼泪吧嗒吧嗒地直流。她爱我,但她没有因为爱我而惯着我,而是严厉地管教我。
教训儿子不要欺负邻家的小朋友,本来很平常,但小作者抓住晚上母亲抚摩着儿子的伤痕,泪水直流的细节,写得十分传神,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殷殷慈爱的双重性格。母亲对儿子严厉的同时自己伤心落泪,这正是母爱不同于其他爱之处。必须注意的是,故事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描写必须绝对真实。也就是说,细节要符合人物性格,要与所处环境相吻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入生活,认真观察、体验、熟悉所描写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征。
五、追求曲折情节
毛宗岗在评价《三国演义》时说:“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这“猜不着”不就是文章起伏、构思奇妙吗?《水浒传》中李逵先后杀死四只老虎,手起刀落,毫不费事,真个是英雄了得!但是却远远不及景阳冈武松打虎那么引人入胜。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武松打虎写得波澜起伏,险象环生,能紧紧抓住读者。所以,记叙文的构思应有情节和情感的落差,形成遏止、积蓄、冲击、突破,一波三折,从而产生曲折生动的艺术美,达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目的。且看下文:
大街上,行人来来往往。突然,一个人顺着人行道拼命地向前奔跑,满头是汗,气喘吁吁。后面不远处有一个人在追赶,一边追一边喊:“别跑……快停下……拦住他!”行人被这喊声吸引,纷纷驻足。是偷盗还是抢劫?估计不是好人。几个热心青年见状跟着追起来,终于抓住了前面奔跑的那个人。这时后面追赶的人也到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发了……奖金,想……不请客……没门!”
这篇文章就是巧妙地制造误会,扣人心弦,结尾真相大白,让人恍然大悟。情节的曲折使主题更加突出,可读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