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宏宝
相较于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今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法”)专列了“职业教育的教师与受教育者”一章,不仅凸显了对职业教育实施主体与受教育者的尊重,也拓展了受教育者的外延。从受教育者所在的组织来看,新法提及了技工学校、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军队等。从受教育者所在的区域来看,新法提及了农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甚至境外等。从受教育者所在的群体特征来看,新法覆盖了产业工人、残疾人、妇女、学生、学徒、失业人员、特殊人群等。从受教育者所在的职业发展阶段来看,新法涵盖了职业启蒙、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再就业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可以说,不同单位、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都能有权利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仅仅为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服务,更为其“实现职业发展”负责。这既体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大职教”特性,亦彰显了职业教育贯穿现代人职业生涯全程、成为全民终身學习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
现代社会之所以人人需要接受职业教育,一是因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业成为了人们的第一需要,职业生涯成功与否决定了现代人生命质量的高低。二是由于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工智能的推进,个体需要在多个岗位之间变换,易变性的职业生涯终将取代传统的职业生涯。这些新的时代背景皆要求我们办好职业教育,使之与普通教育一道,适应人才多样化的成长需求,通过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满足现代社会成员持续充实自我、提升生命质量的需要,增强他们在职业教育中的获得感。
为确保现代社会人人能够接受职业教育,我认为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保障职业教育机会的充分供给。各级各类办学主体要积极依照新法规定,承担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对受教育者提供公平有效的学习条件,确保人人能够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尤其要解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边远地区等特殊区域职业教育的学位供给,确保经济困难人群有时间、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开放的办学理念,依托资源共享、送教上门、学分互换等方式,搭建普职融通渠道,为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通道。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人社部门更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为有志参加学习与培训的各类人员提供便捷入口。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要依照新法要求,进一步做好受教育者的职业体验、职业指导、职业规划、求职指导等工作,帮助受教育者学会职业选择与职业经营,合理规划生涯发展之路,端正其专业学习动机,培育其专业学习热情。基于受教育者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还需要研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设教学联合体,加强校地、校企、校际、专业之间的协作,开发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学籍、后勤、实习实训等多方面予以管理,确保受教育者学有所获。
第三,激发大众接受职业教育的心向。为扭转社会上仍有少数人视职业教育为无奈选择之现象,教育部门既要严格落实新法提出的“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培训上岗制度”,形成人人接受职业教育的约束力,更要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籍助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创设展示技能与切磋技艺的平台、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等方式,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使职业教育成为人人自觉主动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