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军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略。它的政治意蕴是夯实人民的主体地位。从理论上来看,这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从实践上来看,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我国得到不断保障和巩固,则具有现实根据。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视域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可以概括为发展为了人民。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政治意蕴;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37-0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以人民为中心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治国理政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然如此,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意蕴是什么,无疑便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一般而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都具有实践性,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又如何呢?这也是我们试图于本文予以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政治意蕴:夯实人民的主体地位
从政治上来看,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方略意在夯实人民的主体地位,换言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意蕴便是夯实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35在我国,这是基本的政治常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为了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2]170。而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无疑有利于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从理论上来看,我们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意蕴是夯实人民的主体地位是有理论依据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便公开宣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这意味着,他们的学说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学说,他们的根本立场就是劳动人民的立场。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保持同样的思想立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他们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伴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开展,其结果必然是人民群众队伍的不断扩大[4]。历史唯物主义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来研究和解释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从而能够合理地说明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成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的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圣贤等上层精英所创造,认为他们才是历史的主体,而人民群众只不过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群氓。因此,如何衡量人民群众的力量及其历史作用,堪称判断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认为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样的历史观便是唯物史观;而否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推崇英雄或圣贤的力量和作用,那样的历史观则必然是唯心史观。从这个视角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因为它推崇“人民”,将“人民”作为发展的“中心”——主体,实则就是高度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主体地位。
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无疑都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肯定人民群众的思想立场。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便是如此,这从他将我们党的宗旨确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可见一斑。他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邓小平同志也高度肯定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和主体的地位,他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6]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如此,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7]5。“中国梦”是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不久便提出的一个思想观念。关于“中国梦”,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予以明确,这个问题就是“中国梦”的主体是谁?换言之,“中国梦”究竟是谁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2]8。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透露着浓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气息,人民在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从实践上来看,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我国不断得到保障和巩固,这说明以人民为中心在我国具有现实根据。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便认为,我们共产党人的出发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都不能够脱离人民群众;一切都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从个人或者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群众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他还认为,在真理和错误面前,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因为一切真理都是与人民利益一致的,而一切错误都是与人民利益相悖的[5]1094-1095。可见,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真理是永远站在人民群众這一边的,时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就是站在了真理这一边,反之,则是站到了错误那一边。他领导创立的新中国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依然遵循和践行党的宗旨,并没有放弃和违背这一宗旨。在邓小平同志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他指出,我国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和幸福作为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一项基本方略,无疑更加有利于保障和巩固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为,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可以发现,在首肯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二者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他强调指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7]28。可见,和毛泽东同志一样,习近平总书记一脉相承地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和评价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他还指出,国家机关和它们的工作人员务必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认真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9]46。他不仅认为人民群众是我国的主体,也认为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而且要求发展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必须是人民群众。因此,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2]128质言之,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便意味着人民的主体地位会得到夯实。
二、实践要求:发展为了人民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且理论应该反作用于实践,发挥理论指导和促进实践发展的作用。作为我国指导思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应该如此。因此,作为实践之总结、概括和提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疑也要发挥其指导、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理论功能。而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必然内蕴着实践要求,要求治国理政在实践上符合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原则。于此,我们主要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视域来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这一实践要求可以概括为发展为了人民。
其一,在经济建设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便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新发展理念,而以人民为中心可谓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因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2]128。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所追求的发展是有特定内涵的,它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党所追求的富裕也是有特定内涵的,它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0]。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反映,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因此,我们党“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45。
其二,在政治建设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要求在我国的民主政治中,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作为奋斗目标,并以之为己任。我们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要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绝不是放空炮、喊空口号,“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各方面治理活动和工作上来,体现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11]160。而要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用制度体系来确保。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35-36而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坚决否定和反对以地位、财富和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趋势和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决不能够依凭地位、财富和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9]49。
其三,在文化建设方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哲学社会科学不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是人们改变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既是自然科学发达的结果,也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不是别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此,我们党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12]。这就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坚持正确的研究导向。这个研究导向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研究者在理想上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与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11]199。文学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历史表明,文运连着国运,文脉关系国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这就离不开振奋人心、提升灵魂的伟大文艺作品对国人的熏陶。而且,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4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社会主义文艺在本质上就是人民文艺,它自然要为人民服务。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质言之,在我国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为人民创作,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
其四,在社会建设方面,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可谓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而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之实现,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才可能实现。我们党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孜孜追求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状态。2020年,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这一战略任务的实现,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治国方案的生动写照。我国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人民幸福的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它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各项社会建设工作同样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其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乎中国人民的福祉,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万代的大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皆旨在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11]242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因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不仅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50。由此可见,建设美丽中国,以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既然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那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治国理政上便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败经验的总结,是源于实践并且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即真理。因此,它一定能够发挥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功能,正确指引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学习、宣传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行动上切实践行这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1(1).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