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探源

2022-06-02 09:37李并柯
学理论·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中国党员干部

李并柯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根据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实际,继续深化和丰富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他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根源,即人民内部矛盾的同一性、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先进性、劳动中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并且,毛泽东同志还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消除私有制在党员干部中的思想和政治延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进而提高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必须通过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根本的途径。

关键词:新中国;毛泽东;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中图分类号:A8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16-03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战争环境到和平建设环境的转变。这一转变意义重大,因为它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提出了更为艰巨的考验,即糖衣炮弹的考验。面对这一更具长期性、复杂性的挑战,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并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的力量源泉。在和平建设年代,密切联系群众何以继续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是党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究竟为什么必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这一问题也事关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建设的根本大计。因此,厘清毛泽东同志继续坚持、深化密切联系群众思想这一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理论上说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因为,当时党内的一些老干部存在经验主义的倾向,认为在革命战争中所采用的一些紧急情况下使用的行政手段依然有效果。这是导致一部分干部“产生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以至功臣思想、蜕化思想的根本原因。”[1]33-34为此,毛泽东同志继续深化密切联系群众的哲学基础。

1.人民内部矛盾的同一性。作为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毛泽东同志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依据。毛泽东同志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是两类基本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发展。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2]317-318可见,要处理好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首先要认识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即矛盾双方在人民利益问题上的根本一致。作为矛盾双方,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因此,毛泽东同志继续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和思想,体现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同一性。

2.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先进性。在马克思的群众观之中,不仅包括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还包括无产阶级的堕落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描述了无产阶级的堕落:“还从堕落的无产者的恶习中抽取利息。”[3]14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明了这种道德堕落的根源:“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4]708尽管无产阶级存在一定的堕落性,马克思依然坚持无产阶级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力军。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中很少提及群众的“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先进性。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群众的大多数支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

同时,毛泽东同志也在合作化运动中看到,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单方面的“服务”无法形成巨大的合力。因此,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本身就包含组织人民、教育人民。为克服人民群众的无组织状态,中国共产党必须担负起组织人民的重任。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9月30日指出:“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5]11。此外,毛泽东同志在强调土改问题时指出:“土改工作主要应注意是否真正发动了群众,由群众自己动手(由上面派干部帮助)推翻地主阶级,分配土地。只要合乎这个方向就是好的。”[6]95毛泽东同志始终相信大多数人民群众是讲道理的。因此,毛泽东同志也在各种场合、著作中不断地强调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多数,只有根据这一观点,才能够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组织起来,克服更大困难。

3.劳动中人与人的平等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7]1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关系是人类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决定因素。因此,工人阶级要争取平等,就必须首先在生产关系领域达到平等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这里,例如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8]273马克思所指明的争取平等的权利与义务,首先就表现在干部和群众是否平等地参加生产劳动这一问题之中。21B61FEF-5BE1-417A-BA74-8BCF5C05736E

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生产关系中平等的劳动关系的观点。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同志指出:“人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中的重要部分。搞生产关系,不搞相互关系,是不可能的。人们在劳动中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是打成一片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把干部子弟赶到群众中去,不能有近水楼台。”[9]417-418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一观点,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地位与关系的论述。而当“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往往包含剥削关系。”[10]118生产资料私有制之下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是无疑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已经完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就已经确立。毛泽东同志认为这并非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创造了前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必然产生。新中国成立初期便出现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形式主义等现象,就表明了这一点。而毛泽东同志恰恰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党和政府要密切联系群众,创造“打成一片”的劳动关系,才更加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二、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东欧剧变的重要历史教训之一,就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严重脱离群众,党群关系恶化,导致执政党丧失民心,最终走向亡党之路。“不少原苏东国家执政党的负责人认为,共产党不是被反革命推翻的,而是被人民抛弃的。”[11]477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这一问题,他认为党群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成败。党群关系也是当时党的基层干部非常重视的问题。

1.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首先要消除私有制在党员干部中的思想和政治延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新事物往往要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产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正是在不断消除旧的私有制的思想和政治延续中完成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起着领导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所有制关系;所以,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各种观念。”[12]489观念的改造也是一次革命必须完成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有制的思想和政治延续在党员干部中表现为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宗派主义等问题。旧中国存在的私有制主要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其中,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立即开展了打破旧有生产关系的运动,即土地改革。“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农村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13]246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被彻底消灭。1956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也基本完成。但是,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封建思想还没有从中国彻底消灭,甚至还顽固地存在于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中。长期的封建社会所遗留的封建思想,并非通过一次政治变革就能彻底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在部分党员干部中所发生的一些或轻或重的贪污腐败问题,其重要根源之一即是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被彻底地克服。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要建立一条反封建统一战线。实际上,“反封建统一战线”也包括对封建思想的批判。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是全国性、长期性的思想问题。并且,它的存在有其社会根源。官僚主义的作风是私有制所遗留的思想观念在管理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因此,消除私有制的政治和思想延续,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必然要面临的伟大历史任务。

所以,毛泽东同志对封建思想中的官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不断教育党员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并不认为职位决定地位,相反,毛泽东同志认为职位表现的只是分工不同。这是对官本位中“官员的地位由其职位决定”[14]317的一种批判。毛泽东同志强调职位高、资格老的党员干部依然要为人民办正确的事,他曾经指出:“我们的同志不要靠老资格吃饭,要靠解决问题正确吃饭。”[15]422毛泽东同志认为领导干部应当住在老百姓家里。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群关系的论述,其本质就在于教育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为党在新时代建立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党员干部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上还没有完全确立自觉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广大党员干部的确面临和平建设的客观环境,这与在革命戰争年代你死我活的生存环境不同。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看到张闻天关于上海、杭州一些工厂与合作社的报告后指出:“书生气,大少爷气,还没有完全去掉,还没有完全实际化。若果如此,也不要紧,你继续进步就是了。但是你过去能写出现在的报告吗?能有这样的无产阶级的感情吗?能有这样感人的气氛吗?在我看来,没有。现在有了,通了,群众化了”[16]。毛泽东同志之所以重视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因为在实践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入人民群众,就能够逐步站稳劳动人民立场,就能够在这一立场的基础上思考更多的实际问题。否则,干部就容易迷失方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密切联系群众,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2.密切联系群众是提高广大群众社会主义觉悟的根本路径。毛泽东同志在《严重的教训》一文的按语中指出:“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是使分散的小农经济逐步地过渡到大规模合作化经济思想和政治的保证。”[17]消除党员干部的非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固然重要,然而,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同样不可缺少。在《一九五六到一九五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农业部专门指出,巩固合作社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地提高社员的社会主义觉悟,克服资本主义思想”[18]。21B61FEF-5BE1-417A-BA74-8BCF5C05736E

实际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看,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基。在推行合作化制度的初期,不少社员都存在占公家便宜的心理,例如故意在猪圈里垫土、加肥,降低了肥料质量。这一问题虽然在后来的包猪养殖而不是包圈肥养殖中得到了解决,但是这仍然反映出当时群众觉悟水平还没有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因而也就无法巩固公社的制度。对于一个基层的党员干部来说,深入群众的过程,就是发现群众思想和其他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群众的过程。人民群众在此过程中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例如,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农民的确表现出不少的落后意识。很多农民有自己的打算,富农想占便宜,贫农中也有很多动摇的心理。在秋收之前,社里面粮食不够,有的农民就反悔入社。但是后来经过党员干部带头分粮,解决问题之后,就能够很好地教育和启发群众。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现人民群众只要经过引导和教育,就一定能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而在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运动中,群众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加深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党和政府的干部如果能够真正在群众运动中去武装群众、引导群众,就能够达到教育的效果,提高人民的觉悟,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安子文.安子文组织工作文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1]黄宗良,孔寒冰.世界社会主义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4]刘永佶.官文化批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7]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8]中华人民共和國农业部办公厅.农业工作文件选辑(1957年)[M].北京:农业办公厅,1958.21B61FEF-5BE1-417A-BA74-8BCF5C05736E

猜你喜欢
新中国党员干部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党员干部之“三不”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家属上阵监督廉洁过节
还原真实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绥棱县 “三个注重”着力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