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蒋楠楠
摘 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新的征程上努力开创美好新未来,必须坚决做到以维护核心作为发展基础,以科学理论作为发展旗帜,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主题,以服务人民作为发展目的,以自我革命作为发展保障。
关键词:以史为鉴;新征程;新未来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0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要真正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从而全面可持续地开启新征程开创新未来,必须坚决做到维护领导核心、强化思想引领,推进高质发展、牢记初心使命以及勇于自我革命。
一、维护领导核心:发展基础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定不移做到“两个维护”,这是一切发展的牢固基础。
“两个维护”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新征程开创新未来最根本的政治保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关键就在于拥有一个高度权威的党中央,而党中央高度权威的形成,秘诀就在于有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核心。实际上,核心的形成从来都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创造了历史,是人民的选择形成了核心。就核心的形成而言,我们既可以从时代要求和革命运动中探究理论根源,也可以从事业建设和大国发展中寻找实践真知。
(一)时代需要人物
1850年,马克思在其论述1848年法国革命的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说道:“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1900年,列宁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人士在德国所创办的一份政治性报纸《火星报》创刊号撰写了题为《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的社论,该社论深刻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这些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论述告诉我们,伟大人物对于引领时代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二)革命需要伟人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于没有能够形成众望所归的领袖核心,没能建立起力挽狂澜的权威领导。”1935年,伟大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打开了新局面,也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些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告诉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并扩大胜利果实,一定要有能够正确并卓越领导整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人。
(三)建设需要领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機。这些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功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形成、发展与生机盎然离不开人民领袖的掌舵护航。
(四)大国需要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果断处置、科学防控、点滴关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真挚情怀。在他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之时,习近平同志以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态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积极支援,彰显了天下一家、共克时艰的大国风范。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不断开启大国的新征程、不断开创大国的新未来、不断建立大国的新伟业,必须要有全党拥护、人民爱戴的核心,有了核心我们就必须坚决维护核心。
二、强化思想引领:发展旗帜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定不移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这是一切发展的理论指引。
(一)伟大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也高度重视理论创新。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我们党清醒认识到,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对此,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1945年,党的七大将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庄严写入党章,明确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随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分别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时代问题而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写入党章并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6892F4F4-7322-4331-A043-EA78640B99B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性和鲜明时代性,深刻认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只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我将无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怀,带领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攀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最终形成了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言:“只有超过了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二)坚实的实践基础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其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一个在中国人民从富到强的实践中艰辛探索、逐渐形成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只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征程中坚定信念,只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主题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定不移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这是一切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逻辑
古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著作《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实际上,社会和家庭一样,也面临着诸多决策,或者说社会面临着对各种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然而,配置资源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此,经济学理论认为,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整个社会的资源就显得十分稀缺,因此,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要有效率地利用资源,稀缺与效率也就成为贯穿于经济学的双重主题或核心思想。这说明,正是由于我们社会所面临的资源存在着典型的稀缺性,所以我们必须高效率利用资源,而高效率利用资源,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发展思路。
(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内涵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应该从宏观理念、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来理解。宏观发展理念方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宏观指导,只有牢固树立这五大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观产业质效方面,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产业来推动,这要求我们必须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支柱,实现最小成本最大效益的目标。微观企业运营方面,企业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发展效率影响产业的运行状态,产业的运行状态将影响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注重培养具有高质量产品、高质量服务、高质量创新以及高质量带动的高质量企业。
四、牢记初心使命:发展目的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也在于始终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来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不仅形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而且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根据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来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随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将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人民的极端重要性,并始终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生动诠释,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升华。
(二)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初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最鲜明品格的传承,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最大初心。
人民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一论述深刻表明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充分肯定社会发展变革中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力量以及人民的作用。只有维护好人民这个根基,我们党才能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享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包含了发展为了人民这个起点,也包含了发展依靠人民这个过程,更包含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归属。
五、勇于自我革命:发展保障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定不移勇于自我革命,这是一切发展的坚强保障。6892F4F4-7322-4331-A043-EA78640B99B3
(一)历史经验与治国理政之总结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与发展史,既是一部不屈不挠的光辉奋斗史,也是一部立场坚定的从严治党史。
建党之初。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随后,党的二大对党员条件、入党手续、党的组织机构、组织制度、各级组织建设以及党的纪律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革命年代。1928年,毛泽东同志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规,1929年,根据形势所需,在六项注意基础上增加了二项注意,从而形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34年,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长征开始,途中,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瓢一碗,红军所到之处,更是做到了秋毫无犯。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党的七大首次规定了党员承担的四项义务与享有的四项权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1961年,中共中央正式下发“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在党内予以公布,这对于纠正党风和约束干部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1962年,邓小平同志在《执政党的干部问题》一文中深刻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来的规矩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全党必须遵守的基本的组织纪律,它既是民主制的重要内容,又是民主集中制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建党之初和革命年代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从严治党从来都不是空谈,而是党永葆先进性之必须,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治国理政实践告诉我们,从严治党从来都不是形式,而是党永葆纯洁性之必然。
(二)勇于自我革命之必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
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
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诚然,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
品格就是勇于自我革命,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新时代中国
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一场深刻实践。中国共产党以勇于
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是保持马克思主义
政党先进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體系的关键内容,更是实现党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
领导的重要保证。
历史已经证明,初心和使命不是口号,而是勇于自我
革命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征程向人民践行的诺言。
现实正在表明,开启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绝非易事,但这必
将在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不可阻
挡的步伐大踏步迈进。6892F4F4-7322-4331-A043-EA78640B99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