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苏 姗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双减”背景下练习课的功能价值尤显重要。练习课应以练习的相关知识点为核心,借助情境(现实或数学情境)+问题串或若干题组的形式,把相关内容镶嵌其中,进行系统的呈现和训练,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形成熟练技能,并促进学生的认知在已学知识、方法基础上的深化和提升。在实际教学中,练习课被有的教师曲解成“旧题新做”或“旧题多做”,导致练习形式机械单一,练习内容缺乏层次性,练习过程只做不说,没有有效引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认知上的拓展、提升,削弱了练习课应有的功能价值。
本文将就如何在低年级的数学练习课中培养学生说理能力展开阐述,以求抛砖引玉,与同行交流。
“所有的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皮亚杰),而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有意注意的时间无法持久,特别是传统“熟能生巧式”的练习课,更是难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低年级练习课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将练习的相关内容镶嵌在一个具有故事情节的生活背景中,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如《时、分、秒的单元练习课》,我们根据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创设了“大头儿子的星期六”情境,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生动的画面和对话,将本单元涉及的“认时间、用进率、算时间”等知识巧妙融于大头儿子星期六一天活动的场景中:
1.在做蛋糕品蛋糕中看时间。(1)看钟表,写时间。(9:02 9:50)(2)看时间,画分针。(2:30 2:58)(3)描述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与时刻对应。(5 时45 分)
2.在看大头儿子的数学日记中懂得正确使用时间单位,知道时、分、秒的关系,用进率来换算单位。
3.在大头儿子一家看电影的情境中计算经过时间。(1)原本计划6 时30 分出发,路上需要20分钟,电影6 时55 分开始,需要提前10 分钟入场,他们来得及吗?最迟应该( )时( )分出发?(2)电影8 时45 分结束,你知道这部电影多长时间吗?
以上练习课中,教师利用学生兴趣浓厚的动画故事为练习的背景,将枯燥的习题串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场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令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亲切感。教师进而通过情境中的问题串,引发学生主动说理的欲望,使其想表达、爱交流。
在练习课中,要使练习内容不是单纯的知识再现,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除了创设有效的情境外,还要设计富有创意、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创设更多“说理”的途径和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理解、巩固已有知识,并能恰当地迁移与运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见识的成功乐趣。
例如,在《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课》中,设计了以下练习:
1.再现性练习。
马小跳所在的三年(1)班到劳动基地参加研学活动。这是劳动基地给他们安排住宿的方案。你能帮忙补充完整吗?
每间住的人数 6 7 8 9住满几间宿舍还剩下几人
思考1:你认为哪种方案合理?为什么?
思考2:通过分析,表中的方案可以分成几类?(有余数和没有余数)
2.对比性练习。
研学活动的第二天,同学们分组参加摘西红柿和种树的劳动。
(1)要把50 个西红柿装好带走,每袋装6 个,至少需要几个袋子?
(课件呈现马小跳的回答:至少需要8 个袋子)
提问:马小跳说得对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
(2)有50 棵桃树,每行种6棵,可以种满( )行。
A.2 B.8 C.9
追问:同样都是50 除以6,商8 余2,为什么问题的答案不一样呢?(小组讨论后再汇报、交流)
在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实际的不同需要来处理余数,确定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改变练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设计了上述多样化的练习:就题型而言,有解答题和选择题;就训练形式而言,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交流等。其目的在于将练习的重心置于“说理”。浓厚的生活气息,拉近学生与习题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其中适时的追问,指向认知难点,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能主动去思考、去交流方法背后的“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学生对如何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清晰的认识,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也在练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说理”的能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认为,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以往的一些练习课中,常见到的是“师问生答”的单一反馈形式,练习效果差,课堂犹如一汪死水,不见波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练习课中,开展多维的师生、生生互动,即时进行反馈、交流,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思维过程,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根据学情,制定和调整练习的方式方法,夯实课堂说理的效果。
如一年级《加、减法解决问题的练习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变式练习:
上述题组中,第1 题旨在让学生发现只有一个数学信息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补充信息,在“说理”的过程中,掌握用一步计算的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第2 题旨在让学生辨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对应关系,通过“说理”增强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能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第3 题用选择题的形式,通过增加多余的信息,让学生分析每一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提取、分析有效信息和抗干扰的能力。
这样的设计,把同一个题材用多样化的题型逐次呈现,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不是单一地评判学生的对错,而是开展多维互动,通过“为什么”“怎么想”“还有什么”等引导性的问题,再辅以追问“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什么条件”“已经有两个条件,为什么还不能解决问题呢?”“三个条件,你会怎么选择?”等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之间的表达和倾听,通过说理、析理,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熟练掌握,又让学生在思辨中感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在“说理”中完善认知,凸显练习课中培养说理能力的价值。 总之,数学练习课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从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出发,通过“说理”,主动思考,深度探究,从而使数学练习课生动、实用、有效,产生良好的增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