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
摘要:近些年高考形势越发严峻,很多高中生都在无形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尤其像语数英是这样的主要学科,学生们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是光光是为了提高成绩的一股脑学习,而不去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往往结果会不尽人意,为此语文老师应该及时认识到这个问题,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去创建学生主动学习,与人合作,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对于每个莘莘学子来说,高中的每一堂课程都是学生汗水和泪水的挥洒地,每一本书都承载了学生的无限期盼,那么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它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学科那么简单,语文知识的學习是学生进入社火和以后人生中时刻都能用到的。为此,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浅显的分析和讨论。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意义
首先,高中语文学习,除了固有的课本知识内容之外,还包含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养成,还有为人处世的方法的学习,以及生活工作中职业能力的体现等等,这些都和语文知识息息相关,所高中生必须要学好语文,并且还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学习语文才能够对自己的将来有所帮助。才能够在与人交谈时能够大方得体,能够不被别人耻笑,这些也是我国开设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吧。
其次,高中语文学习的自主合作,是拉近学生之间的同学友谊,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高中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而逝,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处理是满腹经纶之外,还有更多的同学情谊,师生情谊,这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宝贵财富,当很多年之后我们能够会议的也许就是当年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一篇文章进行的开怀畅谈,和与同学一起为了一道阅读理解题二绞尽脑汁的共同学习场景,这些都是在高中时期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也是我们所拥有的一份宝贵财富,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太过注重成绩的好坏,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或是迫于高考压力,大部高中语文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的提升,这也就使很多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依旧比较古板,还是依托语文课本内容,通过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的方式去传授语文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真的非常的死板且枯燥,学生们都处于一个机械式的听讲状态中,根本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不能随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质疑,也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影响了课堂质量。
例如:在高中语文学习《出师表》时,老师一般都是一气呵成地将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和意思翻译给学生,将出师表中所展现的时代背景,作者表达的最终情感和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忠贞品质等都是由老师讲述出来,在让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但是这样的方式学生过于被动地接受全部内容,很难资金消化理解,并且也没办法切身实地的去感受文章背后的中心思想,这也就影响语文的课堂效率。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要想学通过自主合作进行语文学习,那就要先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老师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去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主合作的重要性,比如,高中语文课本那种有很多比较深奥难懂的文言文,单靠自己肯定很难对全文意思理解透彻,这时候老师可以把学生按照前后座位的形式进行分组,然后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老师可以给出要求,第一组翻译第一段,第二组翻译第二段这样的方式,然后学生小组最后派出一个代表对文章段落进行翻译,再由其他组或者老师进行补充或者对翻译错误的地方加以指导改正,这样不仅能够加快课堂效率,还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和重要性,从而一道学生要自主地合作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目前,很多高中生都背负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并且十分依赖老师的口口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忽视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太过执着于死记硬背的方式,从而忘记了语文学习的初衷目的,其实相对于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明报其背后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那么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老师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小组讨论,或者师生互动的形式,去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语文难点问题,这样长此以往,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记忆,能够习惯的主动思考互相合作,相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同学生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自主并且乐于和同学互相合作,共同学习,才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四、结语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高中时期的重要学习内容,同时更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所以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深入贯彻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合作学习,互助成长,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金惠玲.浅谈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文学少年,2021(35):0309-0310.
[2]杨超.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0(2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