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山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基础性学科之一,其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关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质量。教师应重视通过教学应用手段的创新,进行教学活动开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现将从古诗词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展开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以期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导图;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学习的重要工具,具有促进学生学习与记忆的功效,以图形为基础,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重点内容突出地完成学习目标,锻造其学习中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庞杂,其中包含古今现代文学知识,教师教学中想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清晰有序的完成知识理解目标,可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紧密知识网络,促进其脉络清晰掌握语文知识。
一、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借助教师指导,依托思维导图进行古诗词知识理解,掌握古诗词学习方法,锻造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教师可在过诗词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将古诗词以图形模式进行发散性思维展示,使学生通过清晰化的思维脉络,了解如何进行古诗词学习,怎样快速的记忆古诗词。
如,以《钱塘湖春行》古诗词教学为例,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时,可将图形设计成以古诗词名字为中心图的形式,向四周进行发散,发散的这些思维线条可遵从逆时针方向进行梳理,由向左开始,并将内容设定为“诗人是谁”“诗人的行踪”“出现的鸟类”“出现的植物”“表达的情感”“抒发的情怀”等内容。而后教师可依据这些内容,向更细的分支进行划分,如何可将“诗人是谁”分支画出“白居易”后,再在“白居易”名字后划分成“生活的朝代”“取得成就”“我们学习过的其他古诗”等等,经过这样的细化,使学生对白居易的了解加深,为古诗词理解做好铺垫。而在进行“诗人的行踪”细化时,教师则可将分支以“孤山寺”向“贾公亭”延展,使学生解这首古诗词中作者涉足的地点,提高学习理解能力,高效率完成古诗词教学。
二、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应用思维导图发散式的图形引导学习功效,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可依据阅读内容,将阅读知识绘制成一幅顺延学生大脑思维的阅读知识综合汇集图,一边进行捋顺阅读知识,一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引导学生专注力集中地紧跟教师的思路,理解所学习的阅读知识,并扎实掌握。
如,以《苏州园林》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将课文进行精读基础上,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教师针对这篇说明文阅读,可通过“大括号”式的思维导图进行层次清晰的说明文教学,教师将第一层大括号内容从上到下罗列为“作者简介”“预习所得”“课文题目所示的地点”“课文主要内容”,而后依据而这些第一层大括号,再进行深层次的各个层次内容细分,经过愈来愈来细的分支,将整篇课文详细知识点一一呈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并清晰记忆。教师可一边绘制、一边与学生交流的形式进行,强化学生记忆,将这篇看似繁杂的说明文内容,以线条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说明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作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很容易对作文产生“难”“不知如何下笔写”“没有素材”等等诸多问题。教师想要改善这样的初中作文教学境况,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引导与整理功效,一方面对学生写作方法进行指导,一方面借助导图发散性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取得学生“下笔有神”“游刃有余”“思如泉涌”良好写作效果,提高其写作能力。
如,以《学写故事》作文教学为例,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教师可先将这篇作文主要目标“如何写故事”,在黑板中心写出来,并以大脑图形线条将这几个字“如何写故事”圈画出来,而后再将其他分支,依照顺时针进行呈现,先画出“故事要素”,而后在这个分支中画出六个小分支,分别写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局这六个故事要素。接着教师可再继续进行思维导图引导,画出“写作顺序”“写作梗概”“写作手法”“写作素材”等等,一一呈现出来,让学生一下子清晰地了解写作的方向,知道应当如何进行下笔写、怎样将写作文过程变成有意义的体验活动,并灵活掌握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甚至连写作素材也以“文思泉涌”的状态呈现出来,达成良好的写作效果提高目标。
四、结语
总之,應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良好助力学生学科知识理解与吸收作用,并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实现了教学目标。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作文等内容,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工具“以图形为基础,发散学生思维”的特点展开了上述研究分析,皆为借助思维导图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紧密知识网络,提高古诗、阅读、作文等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崔鑫.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1(60):32-33.
[2]宋淑霞.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3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