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燕
摘 要:朗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朗读技能,逐步提升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发展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强调“读占鳌头,学以致用”,尤重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朗读教学;教学要点;教学策略
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通过熟读成诵增强记忆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以说小学低段朗读训练的重点就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朗读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同时,朗读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语言的思考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朗读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朗读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朗读时吞吞吐吐、声音小、语调单一,有的学生把文章读成了“催眠曲”等。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掌握的一大基本功,不仅能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美言美句的积累,能使文学素养得到熏陶,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措施
(一)层层剥“葱”,读好长句子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长句子是朗读难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如同指导学生剥洋葱,讲究层次性。首先,扫清生字、新词等字词障碍;其次,提醒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朗读时根据标点符号适时停顿,还要适时调整好气息。
比如,在《端午粽》一课的朗读教学中,第2自然段中包含着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学生初接触这几个长句子很难把它们读通顺、读流利。教学中我这样进行了朗读指导:首先让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然后指名说怎样才能把这个段落读好,指导学生去试着读一读,如果学生读成功了,那就不用着力处理;如果学生读得不成功,就适时进行“添火加水”,进行好的引导。比如,指名学生初读第2自然段后,师:“粽子是什么材料包的?你能再读读吗?”学生试读后,师问:“箬竹叶颜色是青青的,里面裹着的糯米是白白的,你能再读读吗?”学生读后,师问:“抓住颜色,我们就可以把句子读好了,中间还有什么?”“还有红红的枣———”师:“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读后,教师再小结:“你只要把什么样的什么读好了,粽子的样子、颜色就读出来了,试着再读读吧!”这样朗读方法自然而然地顺势总结而出,接下来就可以指名试读,教师再择机指导。“白白的糯米里有红红的枣,我们抓住颜色词就看出了粽子的样子,那么粽子吃起来怎样?”如此一问,先让学生说出粽子的清香、滋味,再指导学生试着读出来就好。
(二)紧扣关键词特点,读好句段语气
解决了把长句子读通、读顺的问题后,那么遇到重点段落该如何逐步引领学生体验着读出句段的语气呢?抓住句段中的关键词引领学生体会其意后,一步步试读体验,感受语气是一个不错的朗读方法。
例如,二年级上册《日月潭》第3自然段:“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该段的朗读指导也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段落中几个关键词语的特点,体会其意,再顺势指导其该如何讀好。比如,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理解、体会“隐隐约约”的意思,指导试读,学生如果读得好,就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如果读得不够好,可追问:“天上有薄薄的雾时的景色会怎样?”引导学生去充分感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气可以读得轻一些,读出其清晨景色之美。然后通过个别读、师示范读、指生二次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好、读出情感。
(三)细品角色特征,读好人物语气
深入角色,感知体验,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有人物角色的,不妨用“此时你就是……”使学生身临其境,而非“假如你是……”使之游离于角色之外。
例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分角色朗读的指导中,在读鲤鱼阿姨、乌龟说的话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教师走到学生身边,“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指名学生试读小蝌蚪的话,如果学生读出了“礼貌”的语气,则问他为何这样读;如果学生没有读出相应的语气,则进一步进行引导。同样,指导“鲤鱼妈妈”的答语时,走到学生身边,指一名学生说:“此时你就是正在教孩子学捕鱼的鲤鱼妈妈,你会说什么呢?”如此,创设“现场”,让学生切身体验后去试读,读得好的话则扩展经验,引导总结;读得不好,则加强引导:“鲤鱼妈妈见了小蝌蚪会以怎样的语气来说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读出鲤鱼妈妈和蔼可亲的语气。
(四)联系生活经验巧联想,唤起情绪记忆
当然,指导朗读的方法不限于以上几种,除此之外,常用的朗读方法还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补白填空深入地体会后再进入朗读等。以上几种朗读指导方式尽管其特点各有不同,但却有着“唤起情绪记忆,激发情感”的共同之处。
以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为例,有关葫芦的样子的语句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在对这个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想象一下葫芦藤叶子、花儿的样子以及小葫芦的样子,通过想象、观看图片等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引导学生利用先前生活经验唤起情绪记忆,读出主人公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三、结语
朗读教学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朗读教学做出有效创新,结合游戏教学或者实践教学等新颖方式,改善常规课堂呆滞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教学活动,并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完成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崔秀娃.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探讨[J].天津教育(上旬刊),2019(04).
[2]梁浩娟.大声读出来——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8(3):134.
[3]王丽霞.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新课程,2015(7):134-135.F9567059-73EB-4FC5-845A-A8BC00328F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