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翠青
义务教育教材《道德与法治》中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求中小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理念,构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段推进”教育模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段推进”教育模式的构建
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理念,我们构建了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根据生活德育的理念以及问题解决的几个阶段,结合学生生活面不断扩大的实际,通过引导学生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活融通,从而发现、筛选、探究进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段推进”教育模式操作例析
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一课为例进行了探索。
(一)捕捉传统文化元素,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一上课,老师出示了学校文化墙上的孔子像图片,学生纷纷讲出自己对孔子的了解。当提到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时,老师告诉学生,在《论语》中有一个字一共出现了109次,就是“仁”字。学生们产生了不少疑问:“立己达人”是什么意思?“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有哪些表现?怎样做才能“立己达人”?……这些问题的提出,为深入了解“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学习主题内容,筛选归类,甄别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到的问题未必都符合本课学习主题,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类以及甄别。从问题的真实性、现实性、价值性等方面,可以将问题分为三大类:一是反映了学生思维上的误区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纠正;二是比较简单,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三是触及本课核心,具有思辨性,需要教师指导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立己达人’是什么意思?”就属于第二类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寻求帮助等方式进行解决。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有哪些表现?”“怎样做才能‘立己达人’?”属于第三类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挖掘文化精神核心,多元参与,探究问题
【环节1】宽以待人,将心比心——对他人。老师挖掘校园生活中学生的实际事例,把学生的生活当作“剧本”。通过视频展示班级生活中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引导学生想象并表演之后的情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从不同角度思考、看待、处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下感悟到对待他人,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的道理。
【环节2】推己及人,胸怀天下——对社会。在学生感悟到宽以待人是立己达人的体现的时候,老师又把视觉引到社会、国家的角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仁爱”思想的内涵。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探究资源包,从《杜环侍老》的故事引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时代楷模的事迹,引出牺牲小我,成就他人的仁爱精神在当代的传承。
【環节3】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对自然。仁爱之心推广到极致,就是“民胞物与”的精神。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感悟到这正是“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的现代注解。
(四)引领传统价值内化,知行合一,解决问题
在交流环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所得与大家分享,更深刻感受到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思想家都不断拓展对仁爱精神的理解,一代代中华儿女都在践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我们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就是对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的传承。课后,学生根据《争当“仁爱好少年”》评价表,对照自己的生活,感悟仁爱品质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将“仁爱”从课堂引向生活,促进学生德性成长。
【本文系2021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小学道德与法治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编号:2020123008)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