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中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2022-06-01 13:36李方园盛力康
家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法治道德

李方园 盛力康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劳动教育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会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提议将劳动教育从以往作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途径,提升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生活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劳动锻炼,在家庭中“代劳化”;劳动教育,在学校里面临“边缘化”;劳动风尚,在社会发展中被不断“弱化”。国务院于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提高小学生劳动教育一定要找准新的“结合点”,融合多个领域,还要把劳动教育真正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要在品德课、语文课等学科中渗透劳动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必修课,融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为一体,以培养学生喜欢动手、乐于参加劳动、掌握初步劳动技能为目标,因此,结合当前劳动教育的现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深挖劳动教育,加强融合,为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和多种学科的融合产生巨大推力。本文从劳动认识的培养、情感的激发、意志的磨炼和劳动实践四个方面来阐述劳动教育在道德法治课中的实施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对学校六个年级的班级进行抽样,对班级劳动课程和道德课程的展开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显示:由于学校教育中出现智育凌驾于五育之上,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日常教育中被弱化。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劳动主题徒有其表,老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加上师资队伍不专业,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完善等问题层出不穷。道德与法治教师往往只讲解了相关知识,并没有引导学生对劳动主题展开深入的探究,学生往往只了解了表面知识,并没有对劳动主题中的劳动教育深入理解,更没有激发出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也没有切实进行劳动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尚未被妥善开发。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劳动发展紧密相连,同构共生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兼具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中有大量涉及劳动能力培养的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道德与法治的四维目标中都对劳动提出了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在情感与态度上,要培养学生喜欢动手,乐于创造;在行为与习惯上,要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中,要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要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学会个人物品整理、清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其次,应参与校园卫生维护、垃圾分类、绿化美化等,适当参加社区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此外,要进行简单手工制作,亲近自然,初步体验简单的生产劳动。不难发现,道德和法治课程和劳动教育联系密切,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因此,开发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将对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和道德法治课程产生巨大推力。

三、道德与法治中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深入挖掘,形成劳动认知

正确的劳动认知是劳动实践的基础和指明灯。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色彩,引导学生形成劳动认知是学科融合的重要基础。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大量内容和劳动教育息息相关,教师应在教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开开心心上学去”,一年级下册中的“我们爱整洁”中就提到了爱新书,爱书包,整理书桌,维持教室卫生等劳动问题。如何爱护新书、整理书包和进行教室值日,都是劳动教育的体现。一年级下册中还有“我和大自然”“我爱我家”“我们在一起”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的目标和内容都和劳动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如何种植花草树木?什么时候适合播种?什么时候要浇水施肥?怎样才能把家务干好,缓解爸爸妈妈工作的疲劳,彰显自己小主人翁的地位?……这些都是劳动教育和道德法治课程共同思考的内容。在二年级中,劳动教育的渗透逐渐加深,“我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班级”“我们生活的地方”等单元都将劳动教育的舞台扩大,从自身的劳动扩大到班级、社会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内涵,将零散的劳动知识融汇为劳动认知,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劳动。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文本,充分挖掘道德课程中的劳动色彩。教师可以构建不同单元、甚至是不同年级之间的联系,突破主题的限制,把同一类劳动教育的内容整合到一起。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我的好习惯”下的“我们爱整洁”“我不拖拉”“不做‘小马虎’”可以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让我自己来整理”相结合,建立大主题,前后联系,引导学生做好个人物品的整理,从而对劳动有更清楚的认知。

(二)地域文化,激发劳动情感

劳动可贵,以热爱劳动为荣是学生爱上劳动的情感基础。地域文化,是指师生生活环境下生活、生产特色。利用贴近生活的案例,更能激发情感共鸣,从而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结合当地生产劳动特色,引领学生体会劳动的可贵和深刻价值,体会到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不能离开劳动,美好的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并且能感知身边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就是激发学生劳动激情的良好落脚点。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对学校有着特殊的情感。利用发现校园环境中的美丽和缺憾,可以引起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产生通过劳动来维护校园美丽的意愿。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物产养育我”是结合地域文化的良好落脚点。笔者所在学校所处地区位于城郊结合区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田地都已经被征用为建筑用地,但是周边仍然可以看到耕作的市民,在规定的区域内展开劳作。并结合地方“千人糕”的特色美食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可贵,从而深化劳动情感。四年级下册“美好生活哪里来”更是对生活劳动的全方位体验。通过“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粒大米、每一件衣服、每一样生活用品背后都是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絲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是美好生活的保障,我们的美好生活离不开任何一位劳动者。展开对“谁的劳动更有价值”讨论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不论是高级工程师还是城市环卫工人,每个人的劳动都有价值。不光如此,我们还要变劳动为创造,鼓励新型劳动和开创性劳动。此外也可以通过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劳动激情。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第三课为欢欢喜喜庆国庆。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这段抗战、建国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他们对这段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奋勇拼搏,各行各业人民全面抗战的历史很陌生,不能体会到背后的艰苦付出和“不怕苦,不怕累”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链接,链接历史,适度拓展建国历史,带领学生领略当时人们的勤劳勇敢,艰苦劳动,从而激发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可贵的情感。

(三)走进生活,明确劳动方法

明确劳动方法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涵。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明确劳动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掌握劳动技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感知生活等方式,引起学生的生活共情,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而在二年級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教师可以设计“介绍我的家乡特产”版块。第一步,学生可以去寻找定位家乡的特产,寻找不同的特产,去看一看、尝一尝、学一学。第二步,在学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家乡的特产,讲述特产的制作方法和前世今生,从而全面了解家乡特产的由来和做法,在分享中学生自然而然能够体会到当代人民群众的劳动智慧。第三步,则可以亲自体会家乡特产的制作,通过思维导图、四格漫画、调查报告等形式明确劳动的步骤和方法,使劳动任务具体化。除了通过感知生活的方式明确劳动方法,社会调研也是一个途径。例如,在“可敬的家乡人”一课中,学生可以开展寻找最美家乡人推荐活动。最美的家乡人,可以是一个一心为民的警察,也可以是一个默默奉献的清洁工阿姨,甚至是学校门口每日面带微笑的保安。通过寻找最美家乡人活动,各小组可展开对他们的一日工作访谈,了解榜样人物一天的工作,去体会劳动人一天的辛勤,从而对劳动的步骤和方法有清晰认识。

(四)活动实践,搭建劳动舞台

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劳动知识,做出劳动意识的选择,激发学生乐于劳动、乐于创造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展开,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为基础。劳动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进行展开。例如,二年级上册“我们的班级”单元中,围绕班级这一主题可以开展“我爱我班”建设计划大讨论。活动之初,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从学习纪律,环境布置,卫生维护,班级规矩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讨论,分析生活中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提出班级卫生总是不能保持干净、班级图书角书本摆放不整齐、班级环创过于单一等问题。在发现问题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用行动来解决班级中的问题。讨论之后,请学生用刚才讨论出来的结果,分门别类依次进行问题的整改。比如对班级环境创设不满意,则由文艺委员进行设计,由小组承包负责布置,由全班同学进行材料的准备,通过自己的劳动将教师环境创设布置精美。在板报中,可以预留出版块进行劳动教育宣传,张贴热爱劳动、努力奉献的小故事。例如,以“可爱乡村”等为主题打造板报设计,采用麻绳、稻草、竹匾、纸片人等材料装饰班级板报和教室前的文化墙。纸片人由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生需利用废弃硬纸板、绘画材料、废弃毛线来完成,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直接装饰在教室中,装饰一新的教室到处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劳动教育便无形地展开了。

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让我试试看”中,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础,设计“挑战第一次下厨”“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洗衣服”的劳动实践活动,将劳动实践阵地从学校转移到家庭。以“挑战第一次做菜”为例,就可以从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三个方面去研究。首先,可以先和家长一起了解这道菜的由来、材料的准备,亲自去菜市场实地考察,形成劳动认知;其次,和家长一起进行劳动准备,在亲力亲为中乐于劳动的情感和责任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最后,通过劳动实践,体会劳动过程中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每日叠被、每日布菜、每周整理、每月学做一菜等方式,把家庭劳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承担家务劳动的时候体会劳动时的快乐,从而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对这个家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学生也能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有更清晰的体会。

四、结语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国家新一代接班人的重要要求,加快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融合迫在眉睫。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劳动教育密不可分,两者互相包涵又互相促进,实现道德和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助力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劳动法治道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