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岳飞 蒋蔼瑜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已经在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审议通过,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出台,使青少年规则意识的培育有了新方向、新思维和新举措。
规则意识是构建青少年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元素和重要内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核心素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青少年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必备条件。如何引导学生在建立规则意识方面,做到“知行合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需要共同思考和探索的。
一、“知行合一”立规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知行合一,他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心中有“戒”,才能行有所止;心中有法,行为才不会“越界”。就是要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界限在哪里,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心中有把言行的“戒尺”。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社区、家庭和学校实际上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了交互叠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社会及家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论是为人师表还是为人父母,均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法规制度,贵在自觉遵守,贵在始终坚持,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心理。
因此,学校应积极完善自身教学制度、管理制度,传达给教师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创办家校合作共同体,建立反馈体系,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在家庭中,家长应传承或建立良好的家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另外,学校和家庭“立规范”后,还需要根据实情,对“规范”进行落实和优化。让制度更好地指引青少年“知”与“行”。
二、五育融合促成长
根据上述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他们精力旺盛,富有好奇心及好学精神。在培育规则意识方面,通过融合“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可达最大化的有机效应。“五育融合”不仅应该打破五育及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壁垒,更应该打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壁垒。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个人习惯养成、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点”“线”“面”方式,在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类主题活动等不同的课程形态中,融合五育教育,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比如,我校近年开展的广州市荔湾区西村地区生涯规划研学课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走出校园,分别前往西村地區的广医附属三院荔湾分院、中国工商银行东风西路支行、中国邮政银行西村支行以及西村社工服务站等工作场所。
在探究活动前以及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建立“点”“线”“面”规则意识,明确外出参访的纪律要求,在“点”上引导学生守时不掉队,不到有危险的地方游玩,对违反纪律,不服从管理的学生,要及时予以提醒、制止甚至批评。在“线”上,要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必须小声说话、紧跟队伍,不能大喊大叫,追逐打闹等。“面”上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守时间的安排,准时出发,准时带回。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与要求,不能私自掉队等。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全过程,这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来获得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主动学习。例如,通过欣赏该公司高水平的建筑设计、感受企业简约舒适的环境氛围,得到了美育教育;通过了解“他人”的生涯故事,发掘自身潜力的更多可能性,树立个人理想,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融合;亲职体验过程中,同学尝试代入“上班族”角色,体会工作的“不易”,落实了劳育;最后,由于活动范围均在学校所在的西村区域,无论是步行往返还是行走参观,都在生涯规划课程中提倡体育精神。
创设“五育融合”的真实情境,前提需要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以德扬善、以智启真、以体强身、以美塑心、以劳立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规则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加深青少年对规则的认知与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规则的落实与执行,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龙建刚893B32C1-868D-46B6-9F09-15829A740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