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2-06-01 04:23李小红黄艳芳宁夏容建波孔令孜杨景峰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对策建议广西

李小红 黄艳芳 宁夏 容建波 孔令孜 杨景峰

【摘 要】推动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广西农业转型升级、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广西农产品加工业日益发展与壮大,然而也存在产业大而不强、传统加工产品多、新型产品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关键制约因素。文章调研分析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及提升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对策建议;广西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2)03-0005-05

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消费者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饮料、生活用具等日用消费品,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国内行业发展现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方便、快捷、安全、营养、健康、特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呈现出便捷化、优质化、健康化发展趋势,相应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也顺应了这些发展趋势[1]。广西是农业大省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广西农业转型升级、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西农产品加工业日益发展与壮大,然而也存在产业大而不强、传统加工产品多、新型产品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关键制约因素。因此,调研分析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及提升对策,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依据,有利于提升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1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现状

1.1 科技研发机构及人才

截至2021年底,广西区内涉及农产品加工科研的科研单位有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酿造工艺研究室)、广西林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广西水牛研究所(乳品研发)等,高校有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贺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北部湾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柳州工学院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部分企业如广西粮油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公司是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科技型企业,仍然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科技研发力量。在企业研发方面,根据2021年5月对全区重点龙头加工企业的问卷调查,有42.49%的企业设有技术中心,拥有或者依托的技术中心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占比分别为3.18%、11.56%、8.96%、17.63%。

据统计,广西农产品加工领域科研单位和高校有510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高级职称231人(占45.29%)、博士131人(占25.69%)、硕士191人(占37.45%)。国家级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者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西高层次人才:广西“八桂学者”3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6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高层次人才认定专家3人,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重大专项首席专家4人。

1.2 科技创新平台

据统计,广西农产品加工领域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重点实验室(见表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见表2),覆盖非粮生物质能源、制糖、果蔬贮藏与加工、康养食品、啤酒酿造、水产品加工、木材加工、茶加工、油茶加工、优质鸡深加工、特色林产化工、特色食品、富硒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制品的需求更加复杂多变,想要在市场中取得立足之地并发展与壮大,必须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作为支撑,持续提供具有独特品质及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日益重视研发投入,并采取自建研发团队、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委托研究等多种模式,研发符合消费需求、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差异化产品。例如,“皇氏集团”在发展进程中,为满足乳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先后建立了广西区内唯一的省级乳品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乳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云南省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自行建设了国内第一个乳制品企业优质益生菌菌种种质资源库。为了保持在水牛奶细分行业的领先优势,公司积极开展水牛种质资源考察和引进工作,并与国内唯一的水牛专业研究机构——中国农科院水牛研究所达成技术成果转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成立皇氏赛尔生物科技(广西)有限公司,旨在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共同推动我国南方奶水牛品种的改良和升级,带动奶水牛产业经济效益提升。扬翔集团、中恒集团、黑芝麻集团等企业在原有研发力量的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和内引外联,先后成立了企业研究院,负责统一管理和建设企业技术研發平台,全面负责企业集团的新产品、新技术引进和创新、新产品研发及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

1.3 科技投入

以广西创新驱动专项为例,自2017年广西设立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农产品加工领域历年获资助情况见表3。2017年立项项目资助金额是在2017—2019年3年滚动支持的,实际上每个项目每年获资助额度分别为298万元、224万元、224万元。总体而言,广西创新驱动专项资金对农产品加工科研的支持力度呈现出资助总额、单个项目资助力度皆逐年增加的态势。

1.4 科技成果及转化

科技进步奖申报条件较为严格,对成果的质量要求也较高,历年获奖情况能更好地反映各领域科技成果及转化的真实情况,因此研究人员重点以历年国家及广西科技进步奖数据分析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成果及转化情况。F87AFBB8-E21B-42C0-A26B-A58D9E5661FC

在国家科技进步奖方面,2010—2020年广西农产品加工领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排名第二、第四、第五各1项),占同期全国农产品加工领域国家科技进步奖总数的6.38%。在广西科技进步奖方面,2012—2020年广西农产品加工领域共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包括技术发明奖)6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7项,分别占同期获奖总数的4.32%、2.53%、4.17%、4.67%。获奖成果产业分布如图1所示,获奖数居前的分别为水果、茶叶、蔗糖等产业领域。從获奖第一单位来看,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大学等单位获奖数较多,获奖2项以上的单位见表4。从获奖单位类型来看,企业占比最高,为35%,其次为高校、科研院所、厅属事业单位(见表5)。

2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创新体系不完善

广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进程比较慢,广西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于2008年正式成立,是广西区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研究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酿造工艺研究室于2015年建立。传统的研发机构(如广西粮油科学研究所、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已于2000年后先后改制为国有科技型企业,改制后单位的科研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但也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难题。从研发方向和领域来看,广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仍然以蔗糖、粮油、茶叶等传统作物为主要对象,畜禽、水产、食用菌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技术体系不完善。调研发现,广西区内公益科研单位、高校中从事畜禽肉类深加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屈指可数,并且多以模仿性、跟随性研究为主,原创性、前瞻性研究比较少。同时,对现代农产品加工设备的研发更加滞后,在对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研中发现,所用设备基本都是区外或国外厂家的产品。

2.2 特色产品加工技术亟待改进

广西有代表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等亚热带特色水果加工基本采用烘干成果干的方式,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市场接受度比较有限;“刘三姐牛肉条”“玉林牛巴”等传统肉制品采用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在加工制品的口感、风味、营养、包装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湘山酒业”等米香型白酒的口感、风味只得到广西本地部分消费者的欢迎,市场拓展步履维艰,产品系列亟待拓展。

2.3 企业经营和研发能力有限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缺乏在全国或区域有竞争力、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产品销售范围基本局限在广西区内甚至更小的地域。偏安一隅的经营现状使得企业对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缺乏敏感,科技创新没有方向感和前瞻性。同时,有限的经营能力也制约了企业研发投入、对先进工艺设备的购置、高水平研发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长期停滞不前。例如,广西茶业、海洋渔业拥有众多中小企业,但缺少带动力强的全国性知名企业,导致广西大量优质的农产品外销成为福建、广东等外省知名品牌的原材料,产业链下游高端的附加值无法留在广西区内,类似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广西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贡献有限[2]。

2.4 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及食品的营养、健康,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传统的加工食品普遍具有高盐、高油、高糖的特征,已不符合现代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的需求。即使是近年来异军突起发展较好的柳州螺蛳粉,也存在不同企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是产业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分析

从全国来看,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0 724.6 元,约合10 251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 万美元大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需求结构加速升级,中产阶层群体迅速扩大,还有大量白领和年轻一代,人们在满足温饱后越来越关注食品的营养、质量安全等问题,对休闲食品、多元化或个性化加工制品的需求也在增加。2020年,广西人均GDP为全国平均值的62%,乡村人口占比高且城镇化率提升慢,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缺少储藏、保鲜和初加工设施,产后损耗大、品质参差不齐,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的发展。从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具体领域来看,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较大的科技需求。

3.1 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的需求

广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暑热季节长、雨水充沛,农产品采后若不进行及时的初加工处理,就很容易出现稻谷发芽、果蔬腐烂等现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亟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体系。从生产经营主体来看,广西农业生产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以小农户为主,因此需针对广西小农户生产实际研发产地初加工技术和设施设备体系,如多品类小型干燥设备、分级清选、清洁包装自动化设备、流动地头冷柜等预冷设施设备等[3]。

3.2 对农产品分级、保鲜冷链物流技术创新的需求

广西农产品种类众多、品种更是繁杂,在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多样农产品的同时,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商品化价值难提升等问题,因此亟须加强各品类农产品分级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为产品进入市场和合理定价提供依据。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对速冻食品、预制菜(蔬菜、冰鲜肉类)等既营养又便捷的食品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随着“90后”“00后”成为软饮料行业的消费主力,符合年轻消费群体喜好的健康茶饮、甜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对于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广西来说,暑热季节长,对现做即食健康冷饮的需求更大。这些食品消费形态对产品的原料供应、初加工及配套的速冻、冷链物流、解冻等技术体系及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研发有较大的需求[4]。

3.3 对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的需求F87AFBB8-E21B-42C0-A26B-A58D9E5661FC

广西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力量弱,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等亚热带特色水果加工基本采用烘干成果干的方式,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市场接受度比较有限;传统的加工食品(如酱料、牛肉制品、螺蛳粉)普遍具有高盐、高油特征,在口感、风味、营养、包装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植物提取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领域涉及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因此,广西农产品加工业亟须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精深加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升农业整体的竞争力。

3.4 对农业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需求

广西农业生产(较大宗的有水稻、玉米、甘蔗、香蕉、畜禽养殖)、加工各环节都会生产大量的秸秆、畜禽粪便、果皮等农业及加工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兼具能量、营养、物质等综合利用价值,若不妥善处理,不仅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对生态环境、乡村景观造成伤害。因此,亟须建立健全农业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围绕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和加工废弃物梯次利用,针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全面提高农业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

4 提升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完善农产品科技创新体系

引导、支持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围绕十大种养产业,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创新体系,加强相关学科、研究团队建设,重点补齐蔬菜、蚕桑、家畜、家禽、渔业等产业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空白。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精准引进力度,到国内外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开展精准对接[5],出台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条件,力争短缺人才引进取得实效。鼓励各地方高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培育,建立各具特色、适合当地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

4.2 加强资金支持

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科技支撑政策和项目支持力度,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点保障经费支持。健全政府支持、企业配套、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创新领域[6]。优化科技投入支持体系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项目”学科组成,将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纳入每个创新团队,在自治区科技项目指南中,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稳定支持范围。

4.3 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

探索完善农产品加工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从自治区层面梳理、凝练制约各产业链延伸的关键加工技术难题,即在科技项目征集时,要更加注重调动产业主体的积极性,更多地“自下而上”征集科技需求信息,然后由产业主体代表、科研人员、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确定科技攻关方向及具体内容、实施期限、动态监测办法、绩效考评办法。在项目实施期限方面,可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实施期限,避免“一刀切”,影响项目实施的持续性。在实施主体方面,尽量安排区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实施,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区内科研人才的专业水平,有效匯集区内外优势科技资源解决广西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关键、重大技术瓶颈问题[7]。

4.4 优化科技人员评价机制

根据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的实际情况,优化评价机制,突出关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侧重考察科技人员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的能力和贡献、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服务的时间和成效,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主体的评价,改变普遍从奖项、论文等方面评价科技人员的做法,引导科技人员把精力、智慧真正投入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

参 考 文 献

[1]高艳蕾.中美农产品加工技术比较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

[2]梁朋光,栾会燕,唐杰,等.广西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发展与展望[J].食品安全导刊,2022(7):173-175.

[3]杨士伟,徐大海,张田力.科技创新促进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7,23(7):60-62.

[4]李丹.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分类研究[J].河南农业,2017(3):46-47.

[5]姜启兴,夏书芹,夏文水.我国食品专业现状比较分析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2):10-12.

[6]廖淑敏.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支持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

[7]刘涛.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基于河南省的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2):48-52.F87AFBB8-E21B-42C0-A26B-A58D9E5661FC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对策建议广西
广西贵港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