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
靖江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靖江 21450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视网膜脱落、新生血管、出血、渗出以及玻璃体积血,不仅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而且可导致患者失明[1-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因素与糖尿病的病程、 发病年龄以及血糖水平控制情况相关,并有临床研究表示,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可以降低或者调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情况, 对患者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3-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治疗药物主要为羟苯磺酸钙、利拉鲁肽,其中羟苯磺酸钙是一种血管保护剂,能够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毛细血管通透性, 但其单一用药临床效果具有局限性[5]。鉴于此,该研究将2020 年1—12 月于该院内分泌及眼科门诊进行治疗的72 例DR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羟苯磺酸钙加利拉鲁肽在DR 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于该院内分泌及眼科门诊进行治疗的72例DR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单盲形式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6 例。 研究组年龄45~74岁,平均(58.87±2.11)岁;女17 例,男19 例;糖尿病病程5~16 年,平均(9.91±1.13)年;DR 分期:Ⅰ期10例,Ⅱ期14 例,Ⅲ期12 例。对照组年龄47~72 岁,平均(58.91±2.04)岁;女16 例,男20 例;糖尿病病程4~16 年,平均(9.87±1.09)年;DR 分期:Ⅰ期9 例,Ⅱ期16 例,Ⅲ期11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以及糖尿病病程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与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符合《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 年)》[6]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2 型糖尿病诊断,并发症诊断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7]中的相关的诊断标准;患者视网膜病变为Ⅰ~Ⅲ期; 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相关协议书。
排除标准: 对研究中涉及药物存在禁忌证者;1型糖尿病者;并发白内障、青光眼及其他眼科类型疾病; 非糖尿病诱发的视网膜病变; 既往眼科手术史者;心肝肾肺功能存在严重衰竭者。
两组患者于门诊进行诊治,在入组后对患者施以血糖控制、降压、调脂,并对饮食进行干预,给予患者运动指导。对照组应用羟苯磺酸钙对患者施以治疗,具体为: 选择羟苯磺酸钙 (国药准字H20030089),0.5 g/次,3 次/d,口服。研究组应用利拉鲁肽联合羟苯磺酸钙方式对患者施以治疗,具体为:羟苯磺酸钙用药剂量与对照组一样;利拉鲁肽(国药准字J20160037),初始用量为0.6 mg/d,皮下注射,观察患者用药后的胃肠道反应,如未出现异常,则将剂量增至1.8 mg/d。两组患者均接受6 个月的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视力水平及黄斑厚度。
①临床治疗效应用《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和《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作为评估标准,划分为显效、好转以及无效3 个层级,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视力表检测,其视力提升程度≥5 行,眼底渗出、出血以及水肿等情况基本消失, 黄斑厚度与眼底供血量基本恢复正常,则为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经视力表检测, 其视力提升程度≥2 行, 视网膜出血、渗出以及水肿情况明显改善,黄斑厚度减小,眼底供血量具有明显改善,则为好转;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出现病情恶化剂量,则视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静脉血糖于患者治疗前后采取, 取患者空腹时肘静脉血液以及餐后2 h 血糖检测。
③血流动力学于患者治疗前后利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其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以及收缩期峰值流速进行检测。
④视力水平于患者治疗前后使用视力表对其视力水平进行检测。
⑤黄斑厚度于患者治疗前后使用光学OCT 对黄斑厚度指标进行确认。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研究组患者在血糖水平改善方面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mmol/L]
组别空腹血糖用药前 用药后餐后2 h 血糖用药前 用药后对照组(n=36)研究组(n=36)t 值P 值6.37±1.65 6.41±1.71 0.100 0.919 6.17±1.01 5.63±0.93 2.359 0.021 10.56±1.69 10.61±1.65 0.127 0.899 9.54±0.83 8.33±0.75 6.489<0.001
研究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s),cm/s]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s),cm/s]
组别收缩期峰值流速用药前 用药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用药前 用药后对照组(n=36)研究组(n=36)t 值P 值7.80±2.19 7.75±2.21 0.096 0.923 10.65±2.45 12.75±2.63 3.505<0.001 3.18±0.95 3.19±0.97 0.044 0.964 3.68±1.11 4.23±1.08 2.130 0.036
研究组患者视力水平优于对照组, 黄斑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与黄斑厚度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与黄斑厚度比较(±s)
组别视力水平用药前 用药后黄斑厚度(μm)用药前 用药后对照组(n=36)研究组(n=36)t 值P 值0.25±0.13 0.26±0.14 0.314 0.754 0.39±0.23 0.56±0.28 2.814 0.006 339.16±30.05 340.83±30.77 0.232 0.816 193.82±15.28 175.26±15.65 5.091<0.00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中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会对患者视力造成损伤,使其出现视网膜脱落、玻璃体积血或者青光眼等情况,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8-9]。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常用药物为羟苯磺酸钙, 可以通过对微血管壁生理功能的调节,降低血浆黏稠度,改善血小板高聚集性, 进而能够避免血栓形成, 提升红细胞柔韧性,调节淋巴引流进而减轻水肿症状[11-12];药物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具有明显改善效果, 但单一用药效果存在局限性[13]。 利拉鲁肽属于一种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它可以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控制其血糖,且不会引起机体低血糖;与糖尿病治疗常用药物二甲双胍相比,人胰高糖素样肽-1 类似物降糖效果更为显著,既能调控血糖水平,又能降低血压,并可以调整微血管血流量,减轻视网膜缺血程度, 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生速度起到抑制效果[14-15]。 同时,人胰高糖素样肽-1 类似物对炎症反应的控制具有积极效果, 可调节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活化,起到保护视网膜屏障作用,降低渗出情况[16];此外,人胰高糖素样肽-1 类似物能够增加C 肽含量,C 肽不仅能够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T 细胞趋化能力与核因子活性, 降低炎症反应强度与应激反应强度, 还可以改善因血管堵塞而引起的视网膜缺血缺氧症状[17]。 毛洪杰[18]研究中表明,患者经羟苯磺酸钙联合利拉鲁肽治疗, 其收缩期峰值流速为(13.04±2.59)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为(4.20±1.10)cm/s,明显优于单一用药组别(P<0.05);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收缩期峰值流速为(12.75±2.63)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为(4.23±1.08)cm/s,其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与毛洪杰研究结果在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方面具有一致性, 说明羟苯磺酸钙联合利拉鲁肽治疗对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使用羟苯磺酸钙对DR 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同时对改善患者视力和眼底病变有明显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