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传播与发展认同: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精英文化的表达与传播

2022-05-31 06:58李珊珊
声屏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综艺精英受众

□ 李珊珊

文化类节目,顾名思义是指传递思想文化的节目类型,但涵盖高深度思想的作品因其晦涩难懂大多不具备群众支持度。大众更倾向于有趣、简单、流行的节目类型来缓解生活压力和精神焦虑,加之传统文化类节目教条、说理的形式愈加引起观众发自内心的不适,以至于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率面临着崩盘危机。此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便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出路。

文化类综艺传播方向的互逆性

大众文化内涵的精英化呈现。作为传递文化价值的节目类型,早期的文化类节目往往披上“高冷”的外衣。因为对大众文化水平的疏忽,使《百家讲坛》等讲座式文化节目在受教育程度或文化修养较高的少数人群中获得了较高的口碑,然而这种精英人群所欣赏的文化艺术很难获得广大民众的欢迎。

近十年来,媒体在追求节目超高收视率的前提下出于节目深度文化内涵的考虑,孕育出了“文化类综艺节目”。该类节目的出现旨在将少数人的“阳春白雪”以更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广大观众。文化类综艺的精英文化在西方社会学家列维斯的笔下被定义为“是受教育程度或文化修养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用以表达其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由于精英文化是少数人的文化,在其表现形式中难免会有晦涩难懂的部分,无法使未获得较高教育程度或文学素养较低的群众加以鉴赏,但这些部分往往又蕴涵一些值得被大众了解的精神层面的优质内容,这些内容又能促进社会范围内的群众提升修养。

从霍尔“文化循环”理论的消费层面来说,“产品的意义不是简单地由生产者送出和消费者收下,而是永远在使用中产生。”文化类综艺节目所传递的是文化本身的意义,带来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这是不同于娱乐综艺节目带来的体验。这种文化内涵会给予观众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使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获得来自精英文化的快感,即在不丧失文化教育意义的同时获得快乐。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科普类文化节目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会注重历史层面的研究和展示。《国家宝藏》作为一档文博探索类节目,对于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以第一季为例,该节目同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每期选定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只可推荐三个镇馆之宝在节目中进行展示。由于博物馆中文物数量过于庞大,文物的典型性和故事性就随之成为筛选文物的重要指标。在经过多重考虑后,选定的书画类文物有《千里江山图》《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坤舆万国全图》等;器皿类文物有各种釉彩大瓶、大克鼎、商鞅方升等;雕刻类文物有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杜虎符等,因其对该指标的高符合度被最终筛出,成为在舞台展示的“主角”。

在《经典咏流传》中,经典传唱人华语歌手王铮亮在演唱《长恨歌》时,通过VR技术实现了与已过世的抗癌老人王之炀的“隔世对唱”,VR技术作为一种媒介技术手段,通过虚拟影像还原客观物质实体,超越现实实现了已故老人与王铮亮的同台演绎,为营造具有跨时空意义的文化空间提供了物质场域上的技术支持。这位老人在与癌症斗争期间,在病床上写下了《长恨歌》的简谱,他的孙女将老人吟诵古诗词的视频发到微博,一时间感动万千网民,引发网络上的大规模翻唱。老人的故事深深触动了经典传唱人王铮亮,王铮亮将歌曲融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进行再创作。同时,节目组也在现场请到了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传唱人,他们也曾加入过几年前的翻唱活动。新颖的节目形式,有效吸引了受众并引发了广泛参与。

为了保证节目的思想性和历史性,节目组注重深入挖掘文物的“前世今生”。“前世”是指文物产生的历史故事,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今生”是指文物被挖掘、复原及守护过程中涉及的现世真实故事,通过采访、模拟等形式展现。王茜在其文章《〈国家宝藏〉: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新形态》中详细论述了该节目在表现手段和模式上的多元性。文物历史对于大众来说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舞台剧这种表演形式结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将枯燥的文化知识生动化,从积极的角度推动了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同时,讲解员张国立本是一名博学多才的演员,对于文物历史或表演艺术都有独到的见解,在节目的主持中,语言的书面化表达占有很大比重,传递了精英文化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不论是该节目对于文物本身的筛选指标,还是演出的展示形式,都满足了大众对精英文化的接受要求。这种新型精英文化的展示方式,使观众在观看文化类节目的同时获得内心的审美满足,同时促进该类节目的再生产、再创造,符合文化循环理论中消费能动性对生产环节影响的强调。

精英文化本身承担着来自社会责任的重担,传递着一种对精英思想的积极追求。因此,精英文化所含带的文化内涵是霍尔文化循环理论中对文化生产层面要求的践行。弘扬精英主义文化,需具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这有利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提升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化类综艺节目将精英文化融入其中,再以更适应大众的方式展现出来,是对民族复兴的坚守,有助于群众性精神力的丰富和升华。

精英文化形式的大众化表达。从精英文化的消费层面考虑,观众的适应程度是一项很重要的标准。观众的喜爱程度是收视率的命脉,收视率又是节目存活的命脉,以至于吸引观众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节目生存的首要问题,而我国早期的文化类节目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大众更倾向于有趣、简单、流行的节目类型来缓解生活压力和精神焦虑,加之传统文化类节目教条、说理的形式愈加引起观众发自内心的不适,以至于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率面临着崩盘危机。此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便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出路。

纵观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二者确实在受众群体上存在差异,精英文化旨在满足少部分知识分子的审美需求,而大众文化则满足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娱乐需求。但伴随着国内社会国民素质的提升,民众对摄入精英文化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原有的传统大众娱乐节目逐渐无法满足大部分观众对文化的精神需求,他们开始追寻更高端、更有内涵的精英文化,因此节目制作者也开始寻找文化生产层面的创意以适应这种群众性变化,这种追寻使精英文化拥有越来越广的消费市场。同时,这种变化也使原本少数人的“精英文化”逐渐趋于“大众化”,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精英文化的传递方式之一,其大众化传播就变得尤为重要。

《国家宝藏》与《上新了,故宫》这两档节目符合文化循环理论的要求,从文化生产层面上兼备传递传统文化和响应国家号召的意义。在传递传统文化方面,前者注重文物方面的历史文化传达,后者注重旧时文化的创新创造;在响应国家号召方面,二者都满足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两档节目在传播方向的创新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出了多种途径。

《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组请来了《英雄儿女》的编剧毛峰先生的女儿毛白鸽女士,她回忆了父亲在创作王成牺牲的时候遇到了阻力,于是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在《志愿军一日》上面看到一篇文章叫《向我开炮》,结合另一个拿着爆破筒冲锋陷阵的英雄事迹,最终生动刻画出了王成的牺牲。节目组还请来了“王成式牺牲”的英雄人物、志愿军战士赵先友同志的孙子,他含泪展示了两张老照片,一张是身着军装的父亲在赵先友生前所在连队门口的雕像前敬礼,另一张是自己以同样的方式在同一角度敬礼,跨越时空的合照让祖孙三代在同一个场景团圆。为了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立体生动,节目组还现场连线了97岁高龄的英雄团长,并邀请亲历过抗美援朝的三位老人邓其昌、刘杰、曹家麟来到节目现场。真实历史的沉淀与以“坚守”为核心的戏剧《英雄儿女》倾情演绎,配合舞台空间的变换以及声音、光线的变化,硝烟弥漫的那一刻唤起了亲历者对战斗历史的记忆,加深了观众对封印在书本中历史的理解,将观众带回到了炮火纷飞的战场。从文学作品主创人员到英雄人物子女再到战争亲历者,完成了编码过程、意义构建的完整闭环,尽可能缩小当代受众与历史人物、历史真实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更容易形成有效传播,形成打通古今时空脉络的有效记忆。

其一,在播出平台上。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节目的传播度,《国家宝藏》将目光投射在小众平台的大众化问题上,根据节目自身的受众倾向设定,将首播平台设定在央视和哔哩哔哩。央视作为主流媒体在节目传播中享有优先话语权,保障了节目的宣传效果,满足了节目实际的推广需要。哔哩哔哩作为一个小众平台则汇聚了大批年轻血液,将文化类节目的重点传播对象设立在广大的青少年群体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现世复兴和可持续发展。选用这样的播出平台传播精英文化,可以有趣的形式扩大该类文化的受众面,同时将精英文化的传播发展扩充到未来的计划中去。

其二,在推广途径上。《国家宝藏》同各大电商平台联名,创办自己的旗舰店,推广自身的IP产品,在IP衍生产品的设计中,不知不觉间隐含了许多关于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衍生产品的销售在获取节目盈利资本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精神世界,推动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上新了,故宫》中也采用了衍生产品的方式,但更为创新。在每一期的最后,该节目设立了一个新品开发的环节,广泛吸收来自观众设计师的投稿,票选出当期最有趣的一个投入后续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在此节目的设计中,观众具备更强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一举措也满足了观众对于节目产品文化内涵的了解欲望,推动了节目内涵与观众精神层面的思想碰撞。这种思想碰撞不仅为今后的节目模式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还促进精英文化在观众想象层面的深层传播,提升了观众今后的文化运用能力和精英文化认同感。

其三,在节目环节上。《国家宝藏》采用舞台剧的表演形式,通过流量明星的表演生动、逼真地演绎出国宝的“前世”,再令明星以守护人的身份亲身参与,发现并引出国宝的“今生”故事。《上新了,故宫》则以常驻嘉宾带特别嘉宾的手段,以设定的情节线索,发掘故宫“未开放区域”的轶事趣闻。这两种形式都符合大众对于节目形式有趣、简单、流行的需求,巧妙地将精英文化暗藏其中,在观众未察觉的情况下植入其脑海形成潜在的文化印象,提高了观众对精英文化的关注度,使精英文化更加亲民。

其四,在宣传举措上。两档节目的宣传举措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精英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使观众在精神层面产生对精英文化的思想共鸣。同时,在节目环节设定上也加入了娱乐性的综艺元素,推动了精英文化在大众层面的广泛传播,符合大众对电视节目的心理需求,也为今后精英文化的大众传播方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其五,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代主题相呼应。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会具有其所生活时代的集体记忆,例如生活在革命斗争时期的人,会对生活场景、革命经历、战友之情产生集体记忆。对于当代青年而言,对红色记忆的内核理解不深,因此无法形成关于革命斗争时期的集体记忆。存在于同一空间场域的不同代际,面对不同的仪式化传播内容,对相同事件的记忆和感悟不同。文化类综艺节目面向不同代际受众群体,在同一场域通过博古通今的方式,讲述真实历史背景,演绎历史故事,将个人印象与集体记忆在传统文化中进行缝合,建立起大众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认知,在二者之间搭建起一架情感桥梁,打通了时空脉络,实现了集体记忆的共享。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发展上应该首先要融合公益元素,增强社会影响力,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手段,应该立足文化公益传承,进而扩大社会影响群体,使得文化类综艺节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普及。其次要抓住受众思维,挖掘兴趣增长点,从受众的真实需求出发,将内容生产和受众认同放在首位,关注群体兴趣,将传统文化与群体兴趣相融合。

文化类综艺的发展认同

融合公益元素,增强社会影响力。近年来,无论是央视还是各省卫视热播的文化类综艺,都在注重娱乐的同时不断加强节目的内涵,充分挖掘节目的社会价值。一些节目还创新性的加入一些公益元素,让公益元素助推节目的发展。例如《亲爱的客栈》第三季,节目组将经营客栈所得的盈利捐赠给中国绿化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在节目播出期间还开展了宁夏好物推荐,帮助当地丰富多样的农副产品打开市场;节目中明星学习“非遗”项目也给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播出的《极限挑战》也不断涉及“垃圾分类”“保护长江”等公益主题。在节目中融入公益元素,既能展现出节目组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借助节目的热播起到很好的公益宣传效果。关注某一类群体或某一类主题,深入挖掘社会现象,当文化类综艺节目融合了公益元素后,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对现实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对价值观的衡量,以节目播出的方式来激发受众的思考和行动,这才是文化类综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抓住受众思维,挖掘兴趣增长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给国人带来了无尽的骄傲与自豪。但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传统文化收到了一定的冲击,许多网络流行语出现并被大规模使用,例如表达某人非常厉害就说“有buff加成”,表达悲伤或激动心情时就会说“啊我死了、暴风哭泣”等。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另类表达,是区别于传统思维的互联网思维导致的。

笔者认为受众思维就是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受众的关注点,用独特的方式去帮助受众判断和思考从而让受众尽可能获得自己需求的过程。对于文化类综艺而言,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就需要充分关注受众感兴趣的点,从微博热搜、超话榜等社交媒体上发掘节目的话题。现在的文化类综艺已经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大部分节目收视数据持续走低,节目后续乏力,话题量不足。这是因为很多节目只是一味打着传统文化的大旗去制作节目,但是却不真正了解受众的需求,缺乏受众思维,导致节目内容止步于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现,而没有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需求结合起来,难以长时间收获大众关注。节目要想让受众从盲目从众观看到内心赞赏、自觉接受,就必须抓住受众思维,不要用“文化绑架”去拉拢受众,要发掘受众的兴趣所在才能实现文化的外化于形和内化于心。

央视与地方联手,权威与特色并存。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娱乐节目市场中,地方卫视表现强悍,制作的许多大型综艺节目可谓是播一个火一个,抢占大量市场份额,而央视作为“老大哥”自然不逞多让,制作的《国家宝藏》等也是好评不断,但央视的风格依旧是“弘扬主旋律”,电视节目仍然保留着严肃的气息,而地方卫视则少了一些“束缚”,风格显然更为活泼、平易近人。更关键的是,地方卫视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地方特色浓厚,很容易引起情感、文化上的共鸣,例如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主题、经济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主题,这些都是相较于央视而言地方卫视独有的优势。在文化类综艺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央视能和地方卫视合作就可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借助央视得天独厚的地位和权威,又有全国最先进的设备和人才,还有充足的资金,融合地方卫视中的特色主题就能更好地制作出内涵丰富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类综艺。在合作的同时还能共享资源,共同协商,控制文化类综艺数量,提高文化类综艺质量,这样才能避免观众对文化类综艺产生审美疲劳,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类综艺在发展上应该首先融合公益元素,增强社会影响力,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手段,应该立足文化公益传承,进而扩大社会影响群体,使得文化类综艺节目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普及。其次抓住受众思维,挖掘兴趣增长点,从受众出发,将内容生产和受众认同放在首位,关注群体兴趣,将传统文化与群体兴趣相融合。最后,央视与地方联手,权威与特色并存,多平台协同发展,取长补短,力求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不受体制限制,不受客观因素影响,回归文化传承本身。

猜你喜欢
综艺精英受众
它们都是“精英”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