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在降低剖宫产率方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2022-05-31 06:10马琰
医药与保健 2022年5期
关键词:无痛分娩疼痛感产程

马琰

(南阳张仲景医院 妇产科,河南 南阳 473000)

剖宫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分娩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在我国广泛应用。近年来剖宫产实施率有所下降,剖宫产虽然能够使母婴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但是会造成瘢痕子宫,且术后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因此,临床上一般鼓励产妇选择自然分娩方式,但是相当一部分孕妇因为惧怕分娩时产生的疼痛而选择剖宫产。在进行自然分娩时,产妇对于疼痛的惧怕心理,会增加其心理负担,同时剧烈的疼痛感会使产妇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分娩难以顺利进行,从而不得不采取剖宫产。因此,保障自然分娩顺利进行,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在于有效减轻产妇疼痛感。无痛分娩技术能够利用麻醉药物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为产妇提供相对舒适的分娩体验,促进自然分娩的顺利进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产妇分娩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对无痛分娩在降低剖宫产率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206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103例,年龄20~36岁,平均(28.10±4.69)岁;孕 次1~4次,平 均(2.12±0.46)次;产 次1~3次,平均(1.38±0.27)次;孕周38~40周,平 均(39.52±0.22)周;身体质量指数(BMI):20~26 kg/m,平均(23.86±0.53)kg/m。对照组103例,年龄20~35岁,平均(27.98±4.79)岁;孕次1~4 次,平均(2.08±0.43)次;产次1~3次,平均(1.32±0.31)次;孕周38~40周,平均(39.60±0.17)周;身体质量指数(BMI):20~26 kg/m,平均(23.91±0.44)kg/m。两组产妇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纳入标准:①单胎足月妊娠;②初产妇;③胎位正常;④临床资料完整无残缺。

排除标准:①未足月妊娠;②多胎妊娠;③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等妊娠期疾病者;④胎位异常者;⑤精神异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均采用常规分娩技术:分娩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给予产妇心理疏导,并指导其采用正确的用力方式和呼吸方法,同时给予其导乐服务,使产妇的疼痛感减轻,促进分娩的顺利进行。

研究组产妇均采用无痛分娩技术:分娩开始后对产妇子宫口张开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当开大至3 cm时,穿刺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头向置管3~5 cm,若抽吸导管无回血则说明置管成功。之后取1.5%利多卡因3 mL经硬膜外管推注,若未见不良反应,则取0.9%氯化钠溶液100 mL ﹑舒芬太尼50 μg以及罗哌卡因10 mL充分混合,然后取8~10 mL混合溶液经硬膜外导管给药,后续将以上配置好的等浓度溶液经电子泵持续泵入,每小时8~10 mL。待产妇宫口开全口后,停止给药。分娩期间对产妇及胎儿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确保分娩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观察指标

以临床镇痛效果﹑孕妇产程时间﹑分娩结局﹑并发症发生率﹑应激反应情况及预后情况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①临床镇痛效果判定标准如下:0级:分娩过程中产妇无疼痛感或疼痛感不明显;Ⅰ级:分娩过程中产妇有明显的疼痛感,但能够忍受;Ⅱ级:分娩过程中孕妇有剧烈的疼痛感,难以忍受,导致产程时间延长。同时,使用数字等级评分法(NRS)对产妇分娩过程中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最高分为10分,表示剧痛。②产妇产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同时对总产程进行计算。③孕妇分娩结局评估以自然分娩﹑剖宫产作为判定指标。④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以产后出血﹑产后疼痛及新生儿窒息作为判定指标。⑤产妇应激反应情况评估以皮质醇﹑空腹血糖作为判定指标,采用ACCUCHEK罗氏检测法每日清晨检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皮质醇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皮质醇于每日清晨8点进行检测。⑥产妇预后情况评估以住院时间﹑产后出血量作为判定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镇痛等级及疼痛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镇痛效果判定为0级率更高(<0.05),判定为Ⅱ级率及NR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镇痛等级及疼痛评分比较[n(%),± s ]

2.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第二﹑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s )单位:h

2.3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更高,剖宫产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对比[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4%﹑11.6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5 两组产妇应激反应情况对比

较皮质醇参考值,两组皮质醇水平均更高,且对照组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较空腹血糖参考值,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产妇应激反应情况对比(± s )

2.6 两组产妇预后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后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6。

表6 两组产妇预后情况对比(± s )

3 讨 论

分娩过程中产生的剧烈疼痛感会使产妇机体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影响产妇生理功能及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使分娩所需时间延长,甚至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剖宫产是临床上常用的分娩方式,但也会对产妇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无痛分娩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型分娩技术,其能够利用麻醉药物使产妇分娩期间的疼痛感有效减轻,有利于缓解产妇的恐惧心理,促进分娩的顺利进行,从而改善产妇预后。硬膜外麻醉是实施无痛分娩时常用的麻醉方法,其能够通过扩散产妇脊神经根,并对感觉神经纤维进行有效阻滞,从而发挥镇痛作用,效果良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舒芬太尼﹑罗哌卡因是实施硬膜外麻醉的常用药物。其中,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类麻醉药物,该药物的麻醉效果能够维持较长时间,且不会损伤运动神经,在分娩过程中不会对产妇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而舒芬太尼是一种阿片类药物芬太尼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且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具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在硬膜外麻醉中联合应用以上两种药物,能够取得更好的麻醉与镇痛效果,有利于促进分娩的顺利进行,缩短产程。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镇痛效果判定为0级率高于对照组(<0.05),镇痛效果判定为Ⅱ级率﹑NRS评分低于对照组(<0.05),提示实施无痛分娩能够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可有效缩短产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施无痛分娩时所使用的麻醉药物罗哌卡不会对产妇中枢神经﹑心脏及胎盘等器官组织产生明显影响。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为通过对机体钙离子通道进行抑制,阻断神经细胞的传导过程,从而发挥镇痛效果。而舒芬太尼能够发挥强力的止痛效果,可改善产妇心血管状况,且不会对新生儿呼吸功能产生影响。同时应用两种药物能够取得显著的麻醉与止痛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0.05),提示无痛分娩能够有效缩短产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无痛分娩能够有效减轻产妇疼痛感,促进分娩的顺利进行,从而缩短产程。另外,研究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0.05),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0.05),提示无痛分娩能够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联合应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实施硬膜外麻醉开展无痛分娩,能够在分娩过程中取得更好的麻醉与镇痛效果,有利于增强产妇的分娩信心,坚持进行自然分娩,从而使剖宫产率降低。产后疼痛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研究组未见产后疼痛可能与产中有效镇痛及通过手术实施剖宫产的产妇较少有关。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皮质醇﹑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05),提示无痛分娩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明显较轻。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实施无痛分娩能够有效抑制剧烈疼痛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使机体损伤减轻,有利于改善产妇预后。有研究指出,有害性因素对机体造成强烈刺激是引起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当应激反应发生后皮质醇等物质水平会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一般在临产时达到峰值。本次研究还显示,研究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0.05),提示实施无痛分娩可有效改善产妇预后。分析原因主要是,无痛分娩技术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可促进分娩的顺利开展,缩短产程,减少分娩过程中对产妇机体的损伤,从而减少术后出血量,加快其身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无痛分娩镇痛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分娩应激反应,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对产妇预后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猜你喜欢
无痛分娩疼痛感产程
阴道分娩产妇产程与产后出血风险的关系研究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研究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产程中的应用及满意度分析
无痛分娩真的不疼吗?
无痛分娩对胎儿和产妇的健康有影响吗
镇痛分娩会影响产程吗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