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继红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策略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当培养学生积极性,促进其在各方面学习和发展。学习能力、探索实践、信息素养等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可能涉及的方面,语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自身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团队更加年轻化了,相应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构建出高效、高质的教学机制。随着信息技术2.0时代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对小学语文教学所发挥的功效也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可,也值得更多教学研究人员深入探索,值得更多一线教育者思考与实践。
一、巧妙借助问题方式,刺激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挖课程知识,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抛弃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更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通过问题链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以逐步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保证学生高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例如,在《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部拓展。首先,让学生研读课文,思考和找出詹天佑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的遇到过哪些困难?从而启发学生多元化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道路修建途中连绵高山的地理环境困难,其二是中国当时自身科学技术条件落后,其三是帝国主义的不屑和阻挠。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力量促使詹天佑战胜了种种困难?”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詹天佑身上存在一个坚定的信念,正是这个信念支撑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他“想为中国修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轨道”。在这一步步深入思考、探索和得到答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体悟文章内容和主旨,因而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其思考的深度也不断有所发展。
二、巧妙用多媒体,进行深度语文教学
当前,信息化教学技术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学习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以此深度学习。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展示视频。音频,將文章中描述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和感知文章中传递的情感。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课文中“小壁虎”向朋友们“借尾巴”的片段做成一个小视频。很多小学生对于小壁虎会掉尾巴这个现象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也没有见过小壁虎掉尾巴,而教师用视频给学生展示小壁虎借尾巴这个事情,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配合视频,学生理解本篇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教师大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帮助,利用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兴趣中学习,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深度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经常与遇到学生认知断层的问题,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为借助这一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而达到丰富深度教学形式,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以《乡村四月》这首古诗教学为例,很多学生没有听到过子规的叫声,因此对于这首古诗的意象也无法产生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子规叫声的视频资料,在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后续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白子规的叫声在这首古诗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意象,最终加深对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多元化的评价,针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如“阅读闯关”,关注孩子的每个阅读环节,精心设计了全场景阅读闭环,检测小学生阅读的深度,产生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深度学习是学生研究内在的学习规律,构建一套严密的逻辑思维,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究。深度学习符合新课标理念,成为一种教学潮流。因此,教师有必要灵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成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能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学习。同时学生也要转换自己以理科学习为主的学习理念,成功转换自身的观念,对语文学习上要多下功夫、多加用心,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卢丽玲.融合信息技术,指导语文深度学习[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0(12):28-29.
[2]刘琳.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提升语文学习力[J].高考,2019(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