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提质增效策略

2022-05-31 18:38孙秀凤
现代企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领导人员层级责任

孙秀凤

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组织的各层级协同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效运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对提升内部运转效率具有关键作用。经济责任审计重在监督干部在企业管理的重大决策事项中是否存在对企业经营造成损失、风险等违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同时,为了确保企业高质量、高效率运营,在审计实践中更需要聚焦重点、关键领域,以效益审计为重点,科学衡量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工作的质量和结果、工作的过程和效率。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的主要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聚焦。企业经济责任只是领导干部管理责任中的一种,并非包罗万象,可扩展的范围应该有明确的边界,按照管理职责、管理权限和管理流程等开展审计工作,以资金以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为重点,聚焦重点、控制质量、防范风险。目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面广,对于企业的管理热点、难点问题,高风险業务领域的审计力度体现不明显,不能满足现阶段企业倡导的精细管理和提质增效要求。

2.审计过程无法做到业财融合。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从财务数据出发,梳理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产品设计、业务拓展、采购管理等各个环节,依据审计结果反观企业在业务流程方面的缺陷,梳理管理制度上的风险,核查各专业在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业务层面和财务层面的交互验证是关键的一环,但事实上,企业业务层面各环节的经办人对企业会计制度和风险管控要求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经常出现业务的规划和实施与财务核算要求的不统一。

3.大数据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挑战。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审计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数字化转变的同时,既要求审计人员精通财务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数据分析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及业务处理能力。与传统的审计数据相比,信息化背景下审计数据样本不仅仅在数量上更加庞大,业务、技术、财务层面的不同要求,使得各类信息既存在统一又存在个性化差异,审计的过程中如何获取准确的证据,如何对庞大的管理信息进行合理分类,都是审计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难题。

4.经济责任审计效益评价不完备。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但对经济事项的效益评价涉及较少。因此,对于因权利的制约或者监督不力等原因造成的决策失误、资产流失、投入产出效益低下等情况,往往难以科学完善的反映出来,部分审计结论存在脱离客观实际的情况。另外效益评价的标准因事、因地而异,客观上也造成了标准不统一、变动性较大等问题,对于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的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很难把握效益的标准,部分审计结论往往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5.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健全。准确界定责任是要求审计人员通过梳理经济事项的制定、实施、效果出发,全面梳理该事项是否存在决策过程的失误、是否存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不力、是否存在预算目标及执行的偏差问题、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后评估等,确保在权责一致的前提下,综合判断企业领导人员在具体经济事项各环节中的履职尽责情况。经济责任界定不清晰,将会导致审计评价不准确。由于经济事项具有个性化的复杂特点,责任界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实务中的难度仍较大。

6.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成效不明显。重视审计形式但整改跟踪不到位、审计整改形式化、审计整改后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等情况不仅影响各业务层级重视程度,而且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事实上,除了审计资源的稀缺、审计经验主义的惯性思维影响,各层级整改落实不到位也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企业中,审计部门的重点工作大多放在审计实施上,审计整改一般都是各业务层级的后续工作,导致最终的审计整改重视程度被削弱。就实践来看,往往存在较大比例的问题仍需继续推进整改,并没有真正释放企业的管理风险。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策及建议

1.聚焦关键领域,突出审计重点。①聚焦降本增效领域,助力企业深化精细管理和提质增效,监督评价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效果以及成本费用管控情况。聚焦企业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对高风险业务领域审计力度,推进审计广覆盖,堵塞企业经营管理“出血点”,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促进基础管理水平提升。②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降本增效为主线,从审计视角,寻找降本增效空间。重点关注收入保障、网络维修费、租赁资产、工程费用管理等领域降本增效落实情况,发挥审计在降本增效的重要作用,助力企业发展目标达成。③重点审核市场经营、工程建设、资金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存在的发展质量不高、监督不严等问题。持续监督对外合作等高风险领域的违规行为;深入洞察业务管理盲区,揭示在末梢环节因管理缺失、“小鬼当家”而带来的制度执行走样变形等问题;持续加强员工异常操作、利益输送、舞弊风险等领域。

2.推进业财融合,提升审计效果。①大数据环境下,财务与业务的协调,逐步推动企业建立以全业务流程标准化为方向的财务管理体系。例如营销方案的制定,从目标客户数量规划、成本预算、过程管控、效益后评估等整个流程,应在业务流程设置财务人员的参与确认环节,并将预算管理、支出规划、效益评估落实到业务领域的各层级关键节点上。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逐步嵌入业务流程的不同层级中,并以大数据支撑整个业务流程,促使业务流程实现财务监督到自我监督的升级。②加大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考虑到企业层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想达到业财较好的融合状态,需要企业构建不同层级参与式的组织架构,同时配合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机构,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技能水平。一是持续丰富内审人员培训形式、拓宽学习渠道,提升审计队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对审计人员持续实施常态化知识更新机制,加强专业培训和专业认证;三是积极开展内外合作,引入优秀外部合作伙伴,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取长补短,提升项目审计能力;四是发挥审计骨干专业人才的优势,开展审计项目攻坚、重点课题研究、审计技术支撑、审计咨询服务等工作,提升内部审计综合实力。

3.持续锻造数据审计能力,丰富智慧审计场景应用。在“大数据”下的审计工作,不仅需要针对企业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企业中不同层级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核查、分析,还需要对可能影响某些经济事项责任评价的问题进行追溯取证或者延伸调查。因此,需要针对审计目标按不同层次拆分,结合业务和财务不同的分析角度、时间/空间不同的维度作对比,统筹进行数据细分、提炼、加工、整合,最终形成与原经济事项潜在问题一致的分析结论。在数据采集与数据整理阶段,需要加大审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新增监控模型,进一步拓展数据面、新增数据源,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数据处理质量;深入研究新兴信息技术在審计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加强新技术应用的探索实践;着力引入新技术,引入爬虫、OCR等工具,提升数据审计能力;不断完善好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全面锻造高质量数据审计能力。

4.完善内部沟通流程,推进审计协同。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审计协同是一项中心工作,企业要在协同工作机制的建设方面进行优化,方能促进审计工作的实施。①强化信息协同。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考评、嵌入式风险风控举措及内外部检查结果等相关信息,强化重要信息的统筹运用,合理挖掘有效的审计证据,并配合完善的审计管理制度,以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为方向,创新审计形式,强化审计信息共享,提高审计监督力度。②探索过程参与。借调相关专业部门的管理人员配合进行审计证据的收集、整理、评价,能促进审计工作专业化。一方面审计重点更聚焦,更容易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沟通,不断增强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强化对业务层面的理解,得出的审计建议更加合理可靠。

5.探索效益审计方法,确保审计评价公平公正。选择合理的经济性审计方法,应重点关注以下事项:一是获取和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如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投入,是否符合规定的立项和审批流程,防止不合理的投入;二是资源投入充分性,是否存在资金浪费、资产闲置等造成企业效益低下的现象发生,是否存在由于资源规划不合理而造成的设计变更、超预算、资源投入过大等不可控因素;三是资源投入背景分析的有效性,资源投放前是否做过完备的调查评估和研究决策,决策结论是否与当时的情况相契合;四是内部管理和后评估的及时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对资源投入的规划、实施、评估进行了有效的约束;五是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否对资金、资源的分配进行了有效的管控等。

6.客观评判审计责任,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审计评价应当基于充分的审计证据来确定,审计证据来源于审计内容,依托于审计数据。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的优劣。针对同级别的领导人员应实行标准统一、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当具备可量化和可比的特性。①责任界定:企业领导人员在履行经济责任期间被审计认定的问题,需要核实是否具备权责一致的条件,按照职责分工,综合考虑问题事项的决策背景、执行有效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领导人员的审批权限及发挥的作用等情况,合理界定该领导人员在这一经济事项中应当承担的间接或直接责任。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能够帮助审计部门更有效率的明确被审计人哪些行为应当承担领导责任以及所承担的风险,从而强化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②客观评判: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还需要结合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因企业改革发展中因经验不足、鼓励创新导致的经济事项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风险,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保护领导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行、创造性;在内部管控制度中并无明确禁止的经济事项,应当综合判断是否给予了企业领导人员一定的探索性经营权限;对于没有证据证明属于领导人员主观故意造成的过失,不应等同于个人的私利谋取等违纪违法行为。

7.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确保审计整改到位。企业应当将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整改落实情况作为后期业绩考核、职务任免和奖惩的主要参考。审计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多角度、分层次挖掘利用审计成果,推动审计成果向管理成果转化。被审计单位应当根据审计结果,采取以下整改措施: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分解审计发现问题涉及的组织和人员,落实相关责任人,制定整改计划和具体举措;提高各层级的重视程度;总结整改成效优秀的案例,在企业内部平台进行分享展示,促进成果固化;结合整改过程中对制度漏洞的梳理,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加强内控管理;优化企业领导人员考评机制,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和绩效考核制度,督促企业领导人员尽职尽责。

(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滁州分公司)

猜你喜欢
领导人员层级责任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电力公司优秀年轻领导人员“三层四维”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领导人员队伍理想年龄结构应用研究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发布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