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龙 冯强
关键词:社会力量;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100 — 03
公共体育服务一般指由地方政府部门、机构牵头建设的体育服务体系,针对群众的日常体育活动需求提供设备、技术上的服务。这种公共服务方式面向所有群众、社会群体提供体育活动资源、指导,进而提高群众的运动频率。加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改变体育服务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但从当前的公共体育服务机制来看,服务制度不足、地方缺乏重视、群众素质低等问题依旧时有发生,公共体育服务虎头蛇尾,无法与群众建立良好的联动关系,具体的服务计划还有待调整。
从曾经的体育强国到现在的全民运动,我国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探索从未停止。面对人口基数大、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地方发展进度不一致等复杂问题,公共体育服务的探索、发展与建设无疑是一场“硬仗”:群众的活动需求与日俱增,活动开支、体育设施投放开支不断增长,对于新运动、新设备愈发渴望,使得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面临着新的两难之地:向前,是地方群众提出的活动需求,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民族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公共体育服务的综合建设重任在肩。向后,是伴随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而来的高成本、难维护问题,个人与民间组织不具备维护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传达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能力,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借助社会力量,可有效解决这些难题。依靠社会力量发起公共体育服务,有关单位在满足群众的体育活动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建立更为成熟、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建设从设备投放、体育服务开发、场地维护等多角度入手的体育服务新流程。一方面,社会力量在经济、资源上有着较大的优势,能够根据群众的需求提供设施、场地与技术等多元服务,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提供社会力量的单位不同,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管理、服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1]。如社区,可负责体育场地的检查、设备损耗情况的汇报工作;地方政府,可负责设备维护、体育活动筹备等工作,在经济上、活动方案上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力量依靠自身的强制力与公信力提供资源与技术,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规则、流程进行管理。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公共体育服务将变得更加成熟。
公共体育服务面向大众开发,具有服务范围广、维护开支大、建设周期长的一般特点,针对地方的体育服务需求,公共体育服务可能面向社区、学校、企业部门开展。这就进一步丰富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服务模式,而是面向多群体、多阶层的体育服务机制。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公共体育服务服务难、管理难、维护难等问题。在当前的公共体育服务中,社会力量极为活跃,依靠资源上、技术上的优势,社会力量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社会力量来自于企业、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从管理、使用、维护多角度探索公共体育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价值。
社会力量正在积极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当中,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转变。拥有更多资源、更强大的号召力的社会力量主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新模式,将逐步提升公共體育服务的整体质量。但从现实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来看,公共体育服务机制不成熟、设施配备不到位等问题依旧存在:社会力量的定位不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行动目标自然也存在差异[2]。以地方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为例,地方政府通过民生建设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但在经费匮乏的情况下,不能对后续的公共体育服务进行管理,设备损耗、场地闲置等问题较为常见,公共体育服务无法达到专业化水平。而营利性企业虽然也能够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但除开放部分活动场地和设施之外,剩余的体育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增加了群众的经济开支。此外,民间组织的不规范、个人力量的无责任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矛盾,综合来看,社会力量建设下的公共体育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问题。
社会力量以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目标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当中,造就了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新局面。社会力量的定位不同,服务能力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差别。如社区等民间力量,其开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仅面向小群体,以“自娱自乐”为目标,规模小、影响范围有限,场地、设备的“轮换使用”极为常见[3],这种公共体育服务并不能给群众带来好的体育活动体验。而对于地方政府等单位,虽然能够开展大规模的公共体育服务工作,但服务多在城区与建设较为发达的农村开展,偏远山区、居民稀少的地区不在公共体育服务考虑之列。社会力量不能形成联动效应,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的过程中各自为政,导致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质量难以得到提升。
当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当中之后,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自有作业”特点,除了政府部门牵头的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之外,营业性企业、非营业性组织所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并不会受到社会强制力的监督,这就导致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低、维护难等问题。要让社会力量在公共体育服务中发挥作用,必须要设计对应的公共体育服务目标,要求参与者达成基本目标,完成建设任务,用强制力约束社会力量在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的相关行为,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高质量。
政府单位与地方体育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针对社会力量的不同定位,设计对应的公共体育服务管制方案,明确掌握管理目标,解决管理实效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对于提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相关地区、群众,要根据体育活动频率、活动人数做好公共体育服务规划工作,选定场地、购置设备,给出切实可行的公共体育服务方案。如社区内部的公共体育服务,要做好场地划分、设备投放等工作,并组建责任小组,负责体育设备、场地的检查、维护工作,要求社区成员行使管理职能[4]。在服务开发阶段,有关单位要设计明确的目标,考虑人数、体育活动项目、开放时间等问题,要求提供具服务方案,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没有完成服务目标的有关单位,要及时联系,帮其进行整改。上级政府牵头,下级单位配合,发挥出管理的强制力作用,以此来优化公共体育服务。
要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必须从公共体育服务的开发、管理、后期维护多角度入手,重新规划公共体育服务流程,要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单位承担对应的管理责任。部分社会力量虽然积极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当中,但只在公共体育服务开发阶段发挥作用,在场地、设备完成建设之后,“谁使用谁维护”就成了推卸责任的说辞,开发模式与管理模式不配套,加快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损耗问题。
社会力量要发挥正面作用,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针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开发、管理等流程提供成熟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管理力度。在服务项目开发初期,地方政府与管理部门要行使管理权,做好开发管理工作,与相关开发单位取得联系,保障其能够对服务的开发、后期服务全程负责,消除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职问题。对于体育活动场地的维护、运营,地方政府要发挥出“掌柜”的作用,与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监管工作,明确责任制度,对不符合要求、不能够满足群众的体育活动需求的有关场地,要求有关社会力量进行整改。民间自发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具有较强的自由性、松散性特点,维护管理不到位,设备老旧、场地损耗等问题频繁发生,针对这一问题,要积极整合社会力量,以“谁使用谁维护”“谁开发谁管理”为基本的管理要求,明确管理责任[5]。社会力量的定位不同,服务效能也不同,在源头上解决责任不明的问题,才能为后续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公共体育服务是面向大众提供的体育服务,其多在政府部门、地方单位的牵头下开展,但并不意味着其“完全免费”,对于地方企业、民营单位所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要允许其带有盈利性特点。部分地区在对社会力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以“一刀切”的方式要求社会力量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非盈利、公益化、对全体群众开放,使得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积极性严重降低。
社会力量的定位不同,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最终目的也不同,要从多个角度对社会力量进行管理,改变服务标准。如社区、乡村开展的公共体育服务,自主性较强,但服务受众有限,针对这样的服务机制,要加强对群众力量的综合管理,要求村委会、社区承担起管理责任,负责设备、场地的维护与更新工作。对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允许其带有营利性质,提供场地租借、运动器材租借等服务,但要对价格进行控制,并定期检查服务质量,保障“物有所值”。政府牵头开发的服务,要定期与群众进行交流,搜集群众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新设备与体育项目。社会力量在不同的角度发挥作用,其所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或许无法满足全体群众的活动需求,要灵活设计服务标准,学会换位思考,以此来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的综合管理。
社会力量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各自为政”,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服务能力、社会定位做好协调工作,构建全新的合作关系。在公共体育服务开发过程中,政府、地方、村镇与社区要形成协调作业,政府管理,地方配合,村镇实行,强化社会力量之间的联动,构建成熟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带动公共体育服务的健康发展。根据执行力的差异对社会力量进行约束,要求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管理责任,才能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质量。
社會力量要尝试建立层次化、结构式的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加强各级社会力量之间的联动。首先,地方政府为第一单位,站在地区配置和民众需求的角度上综合考虑服务的建设问题,从群众的体育活动需求、活动兴趣等角度进行考虑,提出初步的规划方案,为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的有关建设提供参考标准。其次,企业、体育组织、民间力量为第二执行单位,根据群众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服务建设方案,并进行筹款、规划等工作,与上级政府取得联系,获得开发许可之后进行服务的开发工作[6]。第三,社区、街道、乡村等基础单位发挥群众的社会力量,要求群众根据服务质量定期反馈意见,除考虑设备等硬件的损耗问题之外,对于新的体育项目、体育活动需求,也要及时加强管理。社会力量的构成极为复杂,政府机关、地方企业、群众百姓,都在社会力量之列,可尝试通过责任分级的管理模式来为社会力量分配任务,使其参与到服务当中,提升服务质量。
社会力量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开发过程中表现活跃,但受限于社会力量“鱼龙混杂”的特点,当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当中之后,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压力反而进一步上升。各级社会力量必须联合起来,在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的同时,更要积极调整参与模式,合理转变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不能一刀切,积极进行服务调整,整合政府、企业、群众的综合力量,借此来优化公共体育服务。
[1]刘璐,董芹芹,沈克印.公共体育服务购买的关系契约特征与双重治理机制[J].体育学刊,2021,28(03):78-83.
[2]樊炳有,潘辰鸥,高静.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治理转型研究[J].体育科学,2021,41(02):23-38.
[3]谭林.关于提升农村非营利体育组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的思考[J].运动精品,2019,38(11):79-80.
[4]刘林星,殷晓辉,邱建国.我国青少年校外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02):166-170+192.
[5]黄程程.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8(12):45-49.
[6]蒋宏宇,李理.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的现实困境及其治理路径[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09):753-755.
〔责任编辑:孙玉婷〕
收稿日期:2022 — 04 — 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1-2022年重点课题“疫情常态化下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供给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SSKLZDKT2021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