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 申红宝
摘要:有明一代,太监群体机构庞大,人数众多,规模远超前代,其在明代的权力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北京作为明代的京城,太监墓数量庞大,高等级太监墓出土高规格的玉带,是北京地区考古的一大特色。本文就北京地区已知明代太监墓出土的玉带做简要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北京地区;明代;太监;玉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地区发现了大量明代中晚期的太监墓葬。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些太监墓墓主贫富差距极大,有的富可敌国,有的却只有简单的木棺。在大型太监墓中,出土了数量颇丰的精美玉带。玉带是封建社会辨明身份等级的重要因素,权倾一时的太监对其趋之若鹜。太监死后将玉带等价值连城的宝物埋于墓中,希望其死后在地下依然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目前,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出土的玉带数量较多。
一、地质力学研究所太监墓出土玉带
1999年9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海淀区地质力学研究所院内发掘了一座明代太监墓①。该墓呈南北向,内葬石椁、木棺,保存状况较好。石椁盖刻有阳文铭文,为“乾清宫牌子尚衣监掌印太监杨公之墓石椁”,墓主人卒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出土的随葬品中有龙纹玉带1副,由18块玉带板组成。
二、北京工商大学太监墓出土玉带
2002年5月,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马神庙的北京工商大学在操场整治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随即对该范围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古代墓葬三座。三座墓葬均位于该校2号宿舍楼的南侧,呈东西向排列,居中为1号墓,东侧为2号墓(已被盗),西侧为3号墓,均为明代万历时期的太监墓②。三座墓的随葬品中共出土玉带3副。
1号墓墓主为明代御用监太监赵西漳,卒于万历壬午年(1582年),出土玉带1副。玉带由15块玉带板组成,青玉质,散落于墓室内,7块长方形,长5.0~6.9厘米,宽2.45~2.50厘米;4块桃形,高2.3厘米,宽2.4厘米;4块竖条形,高2.4厘米,寬1.05~1.25厘米。厚度均为0.5厘米。原有连缀顺序及具体组合情况不明。每块玉带板正面均有图案,背面钻有穿鼻,供穿铜丝以连缀于腰带上。图案题材有桃实、双眼灵芝、“寿”字等,均以减地法浅雕而成。
2号墓墓主为明代御用监董姓太监,出土玉带1副。玉带由14块玉带板组成,白玉质,散落在后室内,7块长方形(6块完整,1块为一端弧形的玉带板右上角残块),长4.35~5.70厘米,宽2.6厘米;4块桃形,高2.25厘米,宽2.60厘米;3块竖条形,高2.5厘米,宽0.95厘米。均厚约0.7厘米。原有连缀顺序及具体组合情况不明。正面透雕有纹饰,背面钻穿鼻。纹饰题材有二龙戏珠、升龙、如意头等。玉质精良,做工精巧(图一)。
3号墓墓主为明代御用监总理太监滑永形,葬于万历乙未年(1595年),出土玉带1副。玉带由13块玉带板组成,白玉质,中略泛青,散落在后室内,8块长方形(1块为一端弧形的玉带板),长6.55~13.85厘米,宽5~5.15厘米;3块桃形,高4.9厘米,宽4.8厘米;两块竖条形,高5.0厘米,宽2.15厘米。均厚约0.7厘米。正面用双层透雕法镂刻纹饰,背面钻穿鼻。纹饰题材有云龙、升龙、如意头等。
三、北京射击场太监墓地出土玉带③
2006年4月,在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过程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此发掘出明代太监墓163座。北京射击场位于石景山区福田寺甲三号院内,东临西五环北路,南接香山南路,西连八大处北路,北靠翠微山。其中有7座墓葬随葬品中出土玉带,共计7副。根据发掘者命名,这7座墓葬编号分别为M6、M24、M130、M133、M155、M167、M171。
M6出土玉带1副。玉带由20块玉带板组成,材质为青白色和田玉,其中8块长方形,长7.4厘米,宽5.7厘米,厚0.85厘米,边框宽0.2厘米;4块长条形,长5.8厘米,宽1.1厘米,边框宽0.2厘米;6块桃形,厚0.85厘米,边框宽0.2厘米;两块圭形獭尾,长14.9厘米,宽5.8厘米,厚0.85厘米,边框宽0.2厘米。雕饰采用留边框,每块带板均有减地浮雕蟒形图案。整个玉带线条婉转流畅,刚柔结合,制作工艺精湛。
M24出土玉带1副。玉带由20块玉带板组成,青白色,光素,其中8块长方形,长7.3厘米,宽5.2厘米,厚0.6厘米;4块长条形,长5.2厘米,宽2厘米,厚0.6厘米;6块桃形,厚0.7厘米;2块圭形獭尾,长12.4厘米,宽5.2厘米,厚0.6厘米。带板正面抛光,润滑平整,背面钻有与带革相连接的穿孔,这种玉带又称为光素带(图二)。
M130出土玉带1副。玉带由20块玉带板组成,青白玉,其中8块长方形,长6.9厘米,宽3.3厘米,厚0.7厘米,边框宽0.2厘米;4块长条形,长3.3厘米,宽1.3厘米,厚0.7厘米,边框宽0.2厘米;6块桃形,厚0.7厘米,边框宽0.2厘米;2块圭形獭尾,长8.9厘米,宽3.4厘米,厚0.7厘米,边框宽0.2厘米。雕饰采用留边框,每块带板均用透雕手法镂雕鸟戏牡丹图案。整个玉带线条婉转流畅,制作工艺精湛,立体感强(图三)。
M133出土玉带1副。玉带由19块玉带板组成,青白玉,其中8块长方形,长6.8厘米,宽2.9厘米,厚0.6厘米;4块长条形,长2.8厘米,宽1.8厘米,厚0.6厘米;6块桃形,厚0.6厘米;1块獭尾,长8.5厘米,宽2.8厘米,厚0.6厘米。带板正面光素无纹,质地洁白细腻,温润晶莹,与M24出土玉带相似,均为光素带。
M155出土玉带1副。玉带由20块玉带板组成,青白和田玉,其中8块长方形,长6.6厘米,宽2.75厘米,厚0.7厘米,边框宽0.2厘米;4块长条形,长2.7厘米,宽0.8厘米,厚0.7厘米,边框宽0.2厘米;6块桃形,厚0.7厘米,边框宽0.2厘米;2块圭形獭尾,长7.3厘米,宽2.9厘米,厚0.7厘米,边框宽0.2厘米。正面带板分上下两层,采用透雕手法,镂雕蟒形图案形态各异,整条玉带雕刻图案线条流畅,纹饰层次丰富,制作工艺精湛。
M167出土玉带1副。玉带由20块玉带板组成,青白玉,其中8块长方形,长5.2厘米,宽2.2厘米,厚0.5厘米;4块长条形,长1.9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6块桃形,厚0.6厘米;2块圭形獭尾,长8.6厘米,宽2.1厘米,厚0.6厘米。带板正面呈青白色,滑润平整,质地洁白细腻,温润晶莹,背面钻穿鼻,与M24、M133出土玉带相似,均为光素带(图四)。
M171出土玉带1副。玉带由15块玉带板组成,青白玉,其中8块长方形,长6.4厘米,宽3.7厘米,厚0.7厘米;3块长条形,长3.7厘米,宽2.1厘米,厚0.7厘米;4块桃形,厚0.7厘米。带板正面抛光,玉质温润柔和,光素无纹,滑润平整,背面钻穿鼻,与M24、M133 、M167出土玉带相似,均为光素带。
四、北下关明代太监墓④
北下关明代太监墓于1991年被发现,位于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北下关上园饭店西侧。其为南北向长方形石室墓,券顶,有石门两扇,墓室有浮雕窗型小龛。墓中发掘的随葬品有“大明嘉靖年制”款青花瓷罐、一块万历年款铜牌、大小玉带板和金银器。
五、八里庄赵政墓④
八里庄赵政墓,1969年发掘,位于海淀區八里庄街道八里庄37号摩诃庵后院。砖室墓,墓室中有木棺,出土墓志一合,根据志文可知墓主为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司设监太监赵政,随葬品有石五供、罗袍玉带、龙首玉带钩、玉石、象牙方章、金戒圈等金银玉石器数十件。
根据《明史·舆服志》⑤等相关文献记载的文武官常服革带的相关规定,玉带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区分。除皇室成员外,只有公、侯、伯、驸马及官至一品的大臣等少数特定身份人群才有资格使用玉带,其他滥用玉带者,治以重罪。宦官群体显然不属于有资格使用玉带的人群,然而在北京地区发掘出土的太监墓中,出土的玉带数量之多,玉质之佳,制作之精,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宦官专权在明代政治生态中尤为突出,大量太监墓中出土玉带有两种原因,一是皇帝赏赐,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太监墓1号墓墓主御用监太监赵西漳。根据墓志记载,赵西漳供职于御用监,做事细心,勤恳谨慎,备受嘉靖帝恩宠、重用。嘉靖帝赏赐他飞鱼、斗牛、蟒衣等文武百官不许擅用的违禁华异服色。明代皇帝对宦官优容有加,厚于百官,赵西漳墓中出土的玉带,或即出自文中明世宗所赐。⑥二是自身僭越,由于根据太监墓出土墓志能够确认身份者属于少数,大部分太监墓墓主身份不能确定,因此僭越的数量占比要高于赏赐。
根据考古发现玉带出土的时间来看,其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这种现象与当时整个宦官集团的政治地位相符合。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地区已经发掘的太监墓有300余座,有些大型墓葬由于被多次盗扰,并没有出土玉带,但是从墓葬规格、墓志和其他随葬品出土情况来看,应该也有玉带。因此,实际陪葬玉带要远远大于现有的数量。另外,从现有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北京地区出土的玉带,除了太监墓之外,在外戚墓、品官墓中也有发现。
作者简介
刘妍,1979年10月生,女,汉族,北京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
申红宝,1984年1月生,男,汉族,河北邢台人,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研究。
注释
①程利:《地质力学所出土明太监墓》,北京文博,2000年版1期。
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学明代太监墓》,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③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37页。
⑥王清林:《明御用监太监赵西漳墓志考》,《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六辑,2004年版,第263-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