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娱
摘要:金坛被誉称为“刻纸之乡”,其刻纸艺术闻名遐迩,它根植于民间艺术土壤,从剪纸中慢慢独立出来,成为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金坛刻纸题材广泛、技法大胆创新、寓意深远,是当地老百姓表现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
关键词:金坛刻纸;非遗;传承;文化
金坛地处江苏省南部,隶属常州市,东倚茅山,南临洮湖,是一个富饶而秀丽的地方。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一批醉心刻纸的民间艺人,正是因为他们老一辈艺人的天赋与努力,才使金坛的刻纸艺术闻名遐迩,被国家文化和 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刻纸)之乡”[1]。
殷卓宁,金坛薛埠人,受热爱刻纸的祖父影响,7岁起接触刻纸艺术,至今已有70个年头,是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金坛刻纸研究所是殷卓宁退休前工作的地方,位于金坛城南文化风景区的民族风情苑内。从停车场沿青砖小路前行约50米,道路旁一幢门旁挂着“金坛刻纸研究所”门牌的黑白徽式建筑就是它了。退休后,殷老不舍一辈子心爱的事业,选择留在这里。
推开古朴的大木门,以堂屋为中心,面阔三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殷老先生已在前厅等候,沏一壶茶,便把金坛刻纸与笔者娓娓道来。
一、追根溯源
中国剪纸艺术已有千余年历史,它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大众生活水平提高,花样由简入繁,品种由少渐多,成为中国民间美术花坛上的一枝奇葩。
“剪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杜甫《彭衙行》五言古诗中,诗中写道“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吾足,剪纸招我魂”,反映了唐代民俗生活中已出现剪纸。不过,这里的剪纸是动宾结构,指剪纸这个动作,与如今艺术概念中的剪纸是不同的。如果从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北朝剪纸《对马图》来看,我国的剪纸至少也有1 500年的历史了。金坛的民间剪纸自明清以来便传承不息,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