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用翻译研究(1986—2020年)发展动态的可视化分析

2022-05-31 06:48姚克勤唐莲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姚克勤 唐莲

摘 要:语用学与翻译间存在极具研究价值的耦合界面,语用翻译研究有助于解决交际过程中动态的语言问题。为探清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的发展态势,借助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1986—2020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635篇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35年来该领域研究经历了发轫期、发展期和回落期,翻译研究实现了“语用学转向”;已初步形成较稳定的期刊群,学者多为独立研究,高等院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阵地;研究热点包括语用翻译的本体研究、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的关系研究、语用学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应用研究等方面;研究前沿主要为从模因论和认知语用角度透析翻译现象。

关键词:语用翻译;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研究前沿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2)03-0351-08

Visu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Studies(1986—2020)in China

YAO Keqin,TANG Li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600,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coupling interface between pragmatics and translation,which is of great

research value.Pragmatic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helpful to solve dynamic languag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this paper makes a visual analysis of 635 related papers in CNKI database from

1986 to 2020 with the help of data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and four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studies over the past 35 years covers initial period,

development period and falling period.With a relatively stable periodical group initially

formed,most scholars conduct researches independently,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research positions.The research focuses include the ontological study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gmatic theories and translation,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 theories in relevant practice.The research frontiers mainly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phenome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and cognitive pragmatics.

Key words:pragmatic translation;CiteSpace;visual analysis;research focuses;research

frontiers

0 引言

作为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语用学从20世纪60年代的“杂物箱”在70年代跃升成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独立学科[1]。当代语用学的研究領域呈愈发宽广且实用的趋势,越来越多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路向自然形成,其中包括语用翻译研究路径。由于翻译是一种以“意义”为核心的言语交际活动,而语用学是以研究动态话语意义为导向,“不仅给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微观的语言学分析方法,还提供了有关翻译研究的宏观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借鉴作用[2]。”

国内语用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篇论文是邱述德1986年发表的《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3]。已有国内学者[4-6]对语用翻译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微观的阶段性梳理。面对庞大的文献数量,以传统的阅读归纳方式作为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观性和片面性[7],研究者难以获得对该领域的全景式观照。CiteSpace软件易与国内数据库接轨,借助其绘制出的知识图谱“具有‘图’和‘谱’的双重属性:显示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8]。鉴于此,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语用翻译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可视化直观呈现国内语用翻译领域的研究偏重并梳理其发展主线,以期让未来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演化历程和研究前沿。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平台的研究论文。为确保研究数据的信度与计量结果的效度以及最大化的学术成果影响力,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包括3类。①18种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②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③普通期刊刊载的引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论文。首先,依次设定主题、关键词、篇名、摘要、全文、被引文献等为检索条件,分别以“语用翻译”“语用”并含“翻译”“关联理论”“顺应论”“认知语境”“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会话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理论并含“翻译”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截止日期为2020年12月31日)。其次,对检索出的论文进行逐篇筛查,剔除重复数据和新闻、书评、主持人语、期刊目录、会议通知、综述性文章等无效数据,获得有效数据635条,且每条均包含篇名、作者、刊名、发表年份、机构、关键词等信息。

主要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V(5.7.R2)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作者及机构共现网络结构图谱,提取关键词频次、关键词中介中心度、关键词突变值时序,并采用Excel对期刊发文走势、期刊来源、作者发文情况、高被引文献、发文机构进行统计,着重厘清以下4个问题。①国内语用翻译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②哪些学者和学术成果对语用翻译研究影响力最大?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哪些?④该领域未来研究呈何种走向?

2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2.1 文献历时分布

某一学科或领域文献数量的阶段性分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当前所处发展阶段及其相关研究的发展速度,有助于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学术资源的发展脉络[9]。对635条有效数据进行发文统计(见图1),呈现国内语用翻译领域发文数量变化趋势。

由图1可知,国内语用翻译研究论文数量总体波动幅度较大,大致可分为发轫期、发展期和回落期3个阶段。

1986—1997年,语用翻译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学界关注度不高,发文数量寥寥,其中3个年份发文量为零。不少学者立于当时的时代前沿,以独到见解为后期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例如,邱述德最早对语用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合作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度剖析[3],张亚非通过分析翻译交际效果指出除结构等值和语义等值关系外,翻译还应注重“语用等值”[10]。

1998—2009年进入快速发展期,语用翻译研究步入繁荣阶段,文献数量呈动态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峰值48篇。随着语用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学界广泛利用关联理论、顺应论、言语行为理论、认知语境、模因论等理论对翻译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为语用翻译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且学界讨论翻译的语用学转向声势渐强,曾文雄将翻译的“语用学转向”视为“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的终结,关注如何以意义为归宿、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11]。李菁指出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将语言研究上升到语用层面,助力翻译研

究走出以语言为本体但又不囿于文本的新步伐[12]。

2010—2020年,语用翻译研究成果产出量整体呈减少趋势,研究热度逐渐回落。相较于前期侧重语用翻译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加趋于将语用学理论置于实用层面上指导各种翻译活动,例如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产生的语用失误现象[13]、语用学理论在口译过程中

的应用[14]、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教学实践[15]等问题。

2.2 主要发文期刊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媒介,分析主要发文期刊能为学者提供详细的成果发表和评价、学术交流与走向的参考[16]。

635条数据分布于129种期刊,表1所呈现的10种刊发载体共载文340篇,占总数据源的54%。参照各刊物“期刊导航”下“出版信息”中的“专辑名称”和“专题名称”,结合表1数据可知,国内刊发语用翻译研究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期刊均属于哲学与人文学科,主要是外国语言文字专题类和文史哲综合类期刊,其下包罗的翻译类期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及《中国科技翻译》位居前三,共载文154篇,可见国内语用翻译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期刊群,大批学者围绕该领域研几探赜,涌现出大量专业性极强的研究成果。除表中数据,教育综合专题类期刊(大学学报)也占相当比例。就论文研究主题来看,大学学报与专业类期刊所载论文并无太大差异,既有本体性研究也有应用型研究,未呈现出系列化特征。

2.3 核心作者及高被引文献

发文量能反映作者的科研生产力,而分析核心作者可以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动向与发展趋势[17],对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进行统计(见图2)。

如图2所示,核心作者群体中侯国金、戈玲玲、何自然、李占喜、莫爱屏、叶苗、李捷发文量均在5篇及以上。高居列表首位的侯国金主要分析语用等效翻译以及从语用修辞学角度解读翻译问题;戈玲玲重点关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何自然作为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学界公认的语用学泰斗,也是最早一批提出在语用学理论的映照下探析翻译的学者,聚焦于研究语用翻译的主体性;李占喜则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内,对翻译过程中譯者的思维运作特点进行概括;莫爱屏师承何自然,着重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交际者、语言和语境在口译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一个学科的高被引文献代表了作者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高被引文献既是学术创新的风向标,也是对各学科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参照指标[18]。由于有效数据中高被引文献基数较大,限于文章篇幅且秉着“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原则,表2仅列出被引次数排在前十的文献。

在高被引文献中,赵彦春、张新红及何自然、宋志平的研究成果排前三位,其价值和共现得到了同行高度认可。赵彦春的《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影响力最大,论文阐述了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关联翻译与其他翻译理论的本质区别[19]。2000年以来,其观点每年都被数篇期刊或硕博论文引证,其中期刊论文达613条。其次是张新红、何自然的《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认为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动态的三元(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翻译观[2]。宋志平在《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中以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审视翻译现象及其本质,认为顺应论不仅可将翻译理论纳入连贯统一的框架,而且有助于拓宽翻译研究的发展空间[20]。

高被引文献主要聚焦于3个方面。第一,语用学理论对翻译问题的解释研究,既包括优势也包括局限;张春柏提出关联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对跨文化交际有着充分的解释力[21],而王斌认为关联理论无法解决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翻译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22]。第二,语用翻译标准研究;戈玲玲探讨顺应性对于翻译研究的解释性作用,提出翻译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23]。第三,基于文化差异的语用翻译实证性研究;主要涉及习语翻译[24]、广告翻译[25]、公示语翻译[26]等方面。高被引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学界对语用翻译相关问题的关注状况,对未来的语用翻译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2.4 研究机构

无论任何学科领域,相关学者开展研究都深受其所在机构的资金支持、学术交流、激励机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分析国内语用翻译研究机构有

利于更好地从宏观视角把握该领域科研力量的分布。

由表3可知,该领域主要研究阵地集中性显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研究机构,加上其附属研究中心及二级学院的发文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总计发文35篇,其极强的学术影响力得益于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以及相关学者(何自然、莫爱屏、张新红、曾利沙、赵彦春等)和研究团队经年累月的卓越贡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在2014年主办了“语用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包括多个与语用翻译研究相关的议题,众多专家学者就如何在高端翻译人才紧缺的当下培养出真正懂翻译的人才、促进翻译学更好更快的发展进行了深度研讨。

论文产出量能反映出一定的地缘特色[27]。在语用翻译研究领域中,综合类院校研究优势显化,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前12所机构中有8所均为高等院校的外国语学院,除位于陕西西安的西北大学外,主要集中在中南大学、南华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综合类大学,表明国内语用翻译研究阵地多在我国南部地区,辐射地域明显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高等院校多数研究成果都依托于二级学院的专业特色,例如西北大学的多篇论文成果皆为基于乡土文学文本的个案研究分析,文本包括贾平凹的《浮躁》[28-29]和莫言的《丰乳肥臀》[30]等,带有极强的地缘色彩。总体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认识到了语用翻译的强大生机力,但其系统性研究尚有提升空间。

此外,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的作者合作及机构合作共现图谱有利于进一步考察该领域主要作者间及相应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从图3可知,语用翻译研究所涉及的主要作者和机构均来自高校外国语学院。各机构呈离散型分布、连线稀疏,合作的情况为数不多,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华南农业大学,对应合作作者为何自然与李占喜。这表明目前学者的相关研究具有极高的个体性,聚焦不明显,学者各有研究侧重,产出成果较多的机构也大多是独立研究,进一步合作有待加强。各学者及机构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求语用翻译研究领域的新路径和新方向。

2.5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论文内容的高度凝练,若其在某一段时期经常出现于某研究领域的文献中,则可视为此时段该领域的研究热点[31]。本研究借助共词分析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分析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术语在文献中的共现情况,共现次数与关联度成正比,从而探索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32]。选择Time Slicing(时间跨度)为1986—2020年,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并统计出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见表4)。

知识图谱中每个节点分别代表一个高频关键词,节点越大,证明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多。图4中的高频关键词反映了35年来国内语用翻译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

由图4和表4可知,国内语用翻译研究主题大致分为2类。一类是“关联理论”“语境”“顺应论”等使用频率最高的语用学理论;另一类涉及国内学界最为关注的翻译研究面向,例如“翻译策略”“文化差异”“语用失误”“口译”“公示语”等。换言之,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关系在语用翻译研究领域也能得到印证。这也直观呈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涵盖了语用翻译的本体研究、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的关系研究、语用学理论在实践层面(口译能力、翻译教学等)的应用研究等方面。

仅统计高频关键词不足以清晰呈现热点话题,故结合中介中心性对研究聚焦点进行深度判定。由CiteSpace自动计算出的中介中心性反映了一个关键词占据其他2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可通过其找出在整个网络中的关键性节点[33]。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越高,越具有产生革新性影响的潜质。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是CiteSpace的一个重要判定指标,可通过对其进行标注来衡量相关文献的价值[34]。

语用翻译研究领域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是“关联理论”(包括“最佳关联”“关联翻译理论”等)和“语境”。“关联理论”居于节点核心位置,其他关键词都深受其影响,是语用翻译领域中最具热度的研究理论。35年来,关联理论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在国内遍地开花,有赵彦春(1999)珠玉在前,大量优秀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大批学者就关联理论对文学[35]、科技[36]、法律[37]、外宣[38]等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进行了深度探讨,说明相关学者充分肯定了关联理论给翻译带来的启示,并不断拓展关联理论翻译观,建立起相应的翻译模式。

“语境”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境理论率先将语境上升到一个整体且系统的高度。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之间具有互补性[39],语境研究更是2种学科的共同焦点,因此将语境放到语用学中来解释翻译现象同样行之有效。由于不存在脱离语境的语言使用,故语境研究是语用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层[40]。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是“命题和一系列语境之间的关系”[41]。传统的语境研究偏静态,而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除了涉及交际双方的共同知识外,还关注其头脑中的一系列假设,为动态研究。在翻译活动中,语境影响着词义确定、句法理解和风格适应等方面[42]。在顺应论中,语境顺应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语境制约着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43],在翻译时动态地顺应语境才能做出正确的语义选择,最大限度地进行语言重构。从语境顺应探讨语言交际也是一大趋势,翻译的语境顺应研究成果丰硕,包括典籍[44]、娱乐[45]、商务[46]等多个领域。

2.6 研究前沿

除词频分析外,还应将时间因素纳入考量,以此来窥探当前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的前沿性。研究前沿是用来描述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本质的概念,最早由PRICE D.于1965年提出[47]。在特定领域,必须以分析突变词为基础,才能对研究前沿进行综合判断和探测。所谓突变词,是指出现频次短时间内明显增多的词语,可反映特定时间内某一研究热点的活跃程度。本研究基于CiteSpace的突变检测算法生成35年来国内语用翻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突变值列表(见图5),显示突变词的动态变化。

除“语用翻译”(5.39)这一概括性词,图5关键词突变值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翻译策略”(4.96)、“最佳关联”(4.71)、“模因论”(3.96)、“语境”(3.68)、“顺应”(3.28)、“语用等效”(3.06)等。

每一个关键词代表的都是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研究前沿。以持续时间最长的“字面意义”为例,该词在1988—1999年间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

“模因论”从2011至2020年热度一直未减,是国内语用翻译研究领域目前存在并将极有可能持续存在的研究热点。“模因”是与基因类似的模仿现象,具有可复制性和可传播性。在国内学界,模因论是何自然的“语用三论”之一,另有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与之并肩[48]。模因与翻译研究相关联,“翻译模因”也就随之产生,这一概念最早由Andrew Chesterman于1997年提出[49]。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需要翻译做载体,因此有关翻译的概念、规范和策略被统称为翻译模因。由于翻译学科在发展成独立学科的过程中出现了理论缺乏系统性、框架结构不完整等问题,模因论将各种翻译理论归于不同类型的模因,使各类翻译理论观点相互包容并都以“模因”的形式并存,其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相应的拓展研究,如马萧[50]、王雪瑜[51]、赵式一[52]、刘文霞[53]等学者相继产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认知”发生突变的时间最晚,在2016至2019年间突变明显,亦是国内语用翻译的研究前沿之一。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是语言研究的热点。认知语用学是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交际,其主要任务是基于认知心理来分析和描述语言的理解过程。刘般若提出众多语言交际现象在本质上是语用认知问题,应从认知视角开展翻译研究[54]。关联理论便是最常用于翻译研究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革新了传统语用学,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语用研究,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55]。刘彬、何庆庆基于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提出了意向语境的新概念,以此推动认知翻译研究走向深入[56]。从认知语用维度透视翻译现象有效吸收了认知学科的已有成果,有利于重新认识和定位翻译研究的各方面内容,推动翻译过程中新知的产生,可对未来的翻译研究提供正向积极的启示。

3 结论

1)35年来,国内语用翻译研究在经历了发轫和快速发展后,目前研究热度回落。

2)刊发高质量语用翻译研究文献的期刊主要是翻译和外语类重要期刊,研究成果已得到权威认可。主要研究梯队包括了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侯国金、戈玲玲、何自然、李占喜等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代表的具备高学科实力的高等院校,但未形成广泛合作网络,独立性研究特征明显。

3)研究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但整体而言,目前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正处于理论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并重的阶段,研究成果大多依托于关联理论这一当下最具热度的语用学理论。

4)通过分析突变词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有模因论和认知语用。一方面,可通过分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规律来探索并解决语用翻译领域的潜在问题;另一方面,利用關联理论及认知语境这两大认知语用学理论,从认知语用角度阐释翻译现象,能够确保跨语种翻译交流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吴亚欣.语用学概略[J].外语研究,2001(04):10-16.

[2]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03):286-293+285.

[3]邱述德.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04):52-56+65.

[4]黄子东.语用与翻译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3):6-8+127.

[5]曾文雄.中国语用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62-66.

[6]杨昆.国内近十年语用翻译研究综述(2007—2016)[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1(03):125-130.

[7]安传艳,李同昇,翟洲燕,等.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9):1186-1200.

[8]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9]CHIEN C C,TSENG Y D.Quality evaluation of product reviews using an information quality framework[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1,50(04):755-768.

[10]张亚非.试论双语翻译的结构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J].现代外语,1987(01):23-28.

[11]曾文雄.翻译学“语用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

化转向”的终结[J].社会科学家,2006(05):193-197.

[12]李菁.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7):52-55.

[13]鲍晓英,钱明丹.学生口译语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01):88-94.

[14]莫爱屏,袁洪.口译中视角转换的语用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02):108-114+160.

[15]赵丽丽.基于模因论的关联理论指导下翻译教学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109-111.

[16]陈秋红,朱侃.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文献的发展——基于CNKI高被引论文大数据[J].重庆社会科学,2018(09):5-16.

[17]单宇,范武邱,谢菲.国内科技翻译研究(1985—2015)可视化分析[J].上海翻译,2017(02):34-42+93.

[18]丁福虎.中国知网居前1‰高被引论文的学科阈值[J].现代情报,2015,35(10):124-127.

[19]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03):276-295.

[20]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02):21-25.

[21]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中国翻译,2003(04):17-19.

[22]王斌.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0(04):14-17.

[23]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03):7-11.

[2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03):24-26.

[25]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中国翻译,2002(03):73-75.

[26]杨全红.也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5(06):43-46.

[27]单宇,范武邱.国内科技翻译研究现状综述(1997—2014)——基于CNKI557篇硕博论文的考量[J].中国科技翻译,2016,29(01):14-17.

[28]赵荣,班荣学.从关联理论看“狼”与“wolf”的英译——《浮躁》英译本个案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99-102.

[29]于亚莉.试论汉语独特文化意象的翻译——以《浮躁》中的俗语典故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03):166-167.

[30]刘一鸣.从关联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S1):342-344.

[31]王传英,孔新柯.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1979—2020)[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9(01):73-77.

[32]刘甲学,冯畅.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6,34(11):173-176.

[33]张继光,张政.国内葛浩文研究状况的CiteSpace分析[J].外国语文,2015,31(04):96-103.

[34]唐青叶,贺靓.“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4):1-8.

[35]符赛男.关联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6):73-76.

[36]田玲.论关联理论与文体学视域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策略[J].江淮论坛,2011(06):185-188.

[37]肖薇,韩江洪.关联顺应与立法文本翻译[J].安徽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01):121-126.

[38]王立松,张静敏.关联理论重构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1):68-72.

[39]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01):118-125.

[40]张晓静.从语境角度谈文学翻译——评《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134.

[41]李锦,廖开洪.浅析语境在口译中的适应性[J].语言与翻译,2002(04):45-47.

[42]朱玉敏,周淑瑾.认知、功能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06):84-88.

[43]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03):87-89.

[44]魏晓红,李清源.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语境顺应研究[J].外语教学,2010,31(02):109-112.

[45]魏静静.从语境顺应论看电影的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13(09):165-166.

[46]徐珺,肖海燕.商务翻译中的语境顺应研究[J].外语学刊,2015(05):72-76.

[47]PRICE D.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J].Science,1965,149(16):510-515.

[48]莫爱屏.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路径[J].中国外语,2011,8(03):88-94.

[49]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7.

[50]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03):72-76.

[51]王雪瑜.翻译模因论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01):74-78.

[52]赵式一.模因论视阈中的外宣翻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02):137-140.

[53]刘文霞,李松颖.进化中的翻译模因[J].上海翻译,2020(05):48-52.

[54]刘般若.认知语用学与翻译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51-155.

[55]吴迪龙,武俊辉.关联翻译理论可适性范围与关联重构策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4):185-190.

[56]刘彬,何庆庆.心智哲学视域下意向语境的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外语,2019,16(06):87-93.

(责任编辑:张 江)

收稿日期:2021-08-12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21ND0311)

作者简介:姚克勤(1965—),男,陕西渭南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篇分析、應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中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