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溪徐自华的成长环境探究

2022-05-30 20:02:58白雨婷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3期
关键词:徐氏崇德秋瑾

白雨婷

徐自华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著有《听竹楼诗稿》《忏慧词》等。她既是近代优秀女性词人,又是支持民主平等的进步女性,为近代民主平等与女性解放作出了贡献。而在徐自华的成长过程中,语溪徐氏家族扮演了重要角色。

浙江崇德徐氏一族是书香世家,底蕴浓厚,在文学、政治等领域人才辈出。徐自华自小学业便受其祖父、父亲的关注,在文学上有所长,并与姊妹蕙贞、蕴华相交甚笃。后又在其母亲支持下在新式学堂学习,结实秋瑾、陈去病等人,加入南社。可以说,徐自华的成长与崇德徐氏家族密不可分。

一、人才辈出的书香门第

徐自华系浙江崇德徐氏西支九世女,在《南社丛刻》上署名时亦称自己为语溪徐氏。语溪徐氏乃崇德徐氏自第六世起的分支,崇德县又因避讳康熙元年为避太宗崇德年号而改称石门镇,固也有石门徐氏之称。崇德徐氏先祠奉“梁简肃公勉为始祖”(《崇德徐氏家谱》),他自卫州迁至浙江崇德九里塘后,隐居不仕,其子允嘉、允光等二世子孙亦未出仕为官。至三世尔成为国学生后,徐氏一门陆续有多位子孙成为国学生、太学生,甚至出仕获得一定官职。至崇德六世,即徐自华曾祖父一代,共有国学生十人,太学生一人,出仕获品阶者五人。崇德徐氏可以称得上是屡世为官、书香门第了。

这一特征在徐自华所在的西支更为明显。徐自华曾祖父为徐氏六世克祥系崇德“西支始祖”,系贡生候选、直隶州同知、敕授儒林郎。据《崇德徐氏家谱》载,自西支六世克祥起至自华同辈西支九世,共有十三人接受学堂(校)教育或出仕为官,而克祥的三子均在仕途上有比较大的成就,其中又以宝谦为最:进士出身,官至刑部郎中。西支九世的受咸、受溥、受成等族人由于新式学堂的开办,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前往北京大学、省立第一师范等学校读书。这种因时而变的态度使其家族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面临的变革,影响了包括徐自华在内的徐氏族人—他们成为教员、校长、律师,并参加议会。

徐氏一族不仅屡世为官,在诗词文学上亦有所成就。清徐珂曾言:“石门徐迓陶太守宝谦工诗文辞,一门风雅。论语溪门望者,当首推之。”足可见其家学渊源深厚。自华曾祖父克祥的《秋重游泮水有诗三章》被“儿孙辈及海外名流争相属和”(《崇德徐氏家谱》),可见其文采;自华父亲多鏐、叔公福卿亦曾著诗集,并有诗文留存。

徐氏家族非常重视子女教育,自华本人曾提到“先祖庐州公性爱诗词,命女孙辈读书,习吟咏”。“庐州公”便指自华的祖父宝谦,不难看出徐氏女儿亦可以和男子一样读书识字。在徐氏家谱中,虽未对大部分徐氏女儿具体在何处受过何等教育情况有具体记叙,但在自华叔公福卿的《藕卿公训孙益三则》中提及的“现子女亦皆入塾读书明理”而推测徐氏女应大多是在私塾中读书学习的。此外,祖父宝谦也十分注重在平时生活中关注小辈们的学习情况,时有阖家诗会、共同作诗的情况出现,“太守尝与其妇蔡氏唱和于月到楼,女孙畹贞、蕙贞、自华、蕴华咸侍侧,分韵赋诗,里巷传为盛事”(徐珂《清稗类钞 第8册》)。在书香门第成长起来的徐自华,文采过人,见识卓越。可以说,徐自华的文学成就与自小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二、相对开明的家庭环境

除了家族的氛围影响外,徐自华的成就与她亲人的支持亦有一定联系。自华自五岁起便开始跟随她的舅父马彝卿读书,十岁时已经开始学习五言八韵诗;她的父亲杏伯公为她补课,十岁便能诗文,尤其擅长词;直至及笄之年,开始深入学习唐人近体。待到自华十九岁时同父亲到庐州探望祖父宝谦时,又得到宝谦的指导。宝谦说她“果然一介比书生,修到梅花骨格清。我已三更幽梦醒,楼头犹听读书声”,深受宝谦喜爱。但随着自华出嫁,因生活所迫,她自认为“为女既惭婉顺,为妇深愧无违,更痛夫子早卒,不逮终事,而为母又乏义方,遗孤荏弱,未识有所成否?”在生活中处处不顺,为女、为妻、为母都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于是便于诗词一事上有所懈怠。她的父亲知道此事后,劝她“当年祖父教汝学诗,颇费心血,期望殊切。近知汝抛弃笔墨,诗稿多散佚,何自弃若斯耶?”希望她可以继续作诗,并将其整理留存。自华深受触动,将手中所遗留的诗稿进行整理,这便是自华少女时期的诗文集《听竹楼诗稿》。

崇德徐氏本就是当地名门望族,人丁兴旺,又因其注重子女教育,几代以来文学素养很高,因此除长辈会对小辈进行教导外,平辈之间亦会互相交流。与自华最先相交的同辈姊妹便是她叔父蓉史公多鉁的第三个女儿徐蕙贞。

徐蕙贞,字兰湘,天资聪慧,性情豪爽,其父多鉁在政务之余经常关注兰湘的功课,因此兰湘在诗书一事上亦有所长,书法尤佳。她比自华年长一岁,二人之间性情相和。在自华十五岁至顺德探望叔父多鉁时,二人共同出游形影不离,同寝而卧感情深厚。二人在出游时也经常作诗,如重阳节之时登高作《重九日偕兰湘姊登高》:

高台携手共徘徊,飒飒西风扑面来。

满圃黄华新雨洗,一林红叶早霜催。

云飞极浦雁声沓,枝挂五峰猿啸哀。

客里何须惊岁月,登诗且泛菊花杯。

在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自华盛情邀请兰湘来探望自己,希望能够再次相聚。后因多鉁因病乞休,一家住在浙江西湖边休养,自华与兰湘便经常出游西湖,留有《和兰湘姊偕韵清女史游西湖诗原韵二章》《兰湘姊叠游西湖诗韵见寄再次韵答之二章》等作。

除交游外,自华与兰湘在诗文上也经常交流。兰湘有意学诗已久,看到自华尤擅诗词,便希望自华可以教她作诗,于是二人“朝夕苦吟,互相酬唱”(徐自华《徐自华诗文集》)。在二人分别后也经常进行书信交流,“诗筒邮寄,络绎不绝,固自以为分湖午梦堂无稍让焉”(徐自华《徐自华诗文集》)。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华与兰湘在诗词间交流感悟,在交游间增进感情。但好景不长,兰湘母亲周氏去世,兰湘十分悲痛,又因家事繁多而病倒,二十一岁便溘然而逝。自华亦十分悲痛,为其作《兰湘姊传》刊载于《南社丛刻》,并收录于《崇德徐氏家谱》中。在兰湘去世后,自华无意间发现兰湘曾因字不够好看而遗落于自华处的诗稿,便將其收集起来。兰湘竟愿意将不足的诗稿置于自华处,而自华亦没有因其不足而随意丢弃依然慎重保存,不难看出二人间关系亲密。

兰湘虽年长于自华,却更像是她在文学上彼此相交学习的对象,而自华的亲妹徐蕴华则除诗文相和外更多一分革命情谊。她二人之名在当时广为人知,《清稗类钞》曾以“自华、蕴华尤著称于时”高度评价二人的文学成就。他们的父亲多鏐也曾以谢道韫为例,表达对姊妹二人的期望:

七字吟飞絮,争传道韫词。

风流千古话,姊妹一家诗。

徐蕴华,字小淑,是自华小十一岁的同父姊妹。自华在马氏授意下“令课小妹蕴华读,一灯摇青,午夜不息,先妣顾之,愉色有加”(徐自华《徐自华诗文集》)。可以说,自华是蕴华的文学“蒙师”,不仅对她的功课十分上心,而且时常进行课余辅导。蕴华感慨“我今天旧文学得稍有基础者,全赖姊氏打好,日就月将,因而巩固”。自华不仅是蕴华诗词启蒙的长姐,也是思想开化的“向导”。自华在浔溪女学掌教时,曾奉母命带小妹同往。在这里,自华遇到同在此教书的秋瑾,二人相见恨晚,感情深厚。蕴华也因此与秋瑾相交,秋瑾曾言“令妹小淑,余素爱之”,甚至想带蕴华至爪哇任教。在这样的过程中,蕴华不仅从自华处习得诗文,学业得以巩固,亦开始了解西方民主思想。因而蕴华与自华之间不仅有姊妹之情,更兼有些許师徒情谊,是以蕴华曾言“儿家姊妹真无忤,同伴吟窗半是师”。

1906年,秋瑾为唤醒广大妇女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预定集股一万元用以购置机器印刷书报,但响应者寥寥,仅筹措几百元款项。徐自华得悉情况后捐助一千元,徐蕴华以积贮零用首饰也捐助五百元。报纸才得以在四川路厚德里编印面世。在自华支持秋瑾行动的过程中,蕴华亦受其鼓舞投入其中,为女性解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不得不说是自华影响蕴华而蕴华支持自华事业的表现。

除了徐蕴华外,自华母亲马氏对自华的事业也十分支持。马氏是石门县庠生少堂公的第二个女儿,六岁丧父,由其外婆蔡太君抚养长大,十岁时因洪杨之难家道中落,二十一岁时嫁自华父亲为继室。马氏对徐氏子女的教育十分关注,她令自华携蕴华至浔溪女学学习,可见其远见。在自华为秋瑾安葬,又兼创办秋社忙碌之时,需要与多位好友进行交往,常到徐宅商谈事宜。在这样的过程中,马氏也会一同出席“见社友之往来,辄躬治肴馈,有截发留宾之风”(徐自华《徐自华诗文集》)。而后迫于当时形式筹建秋社与安葬秋瑾之事暂缓,自华也不得不在上海暂避风头。当时徐家内部十分惶恐,担心此事是否会影响家族安危,于是便要求马氏将秋瑾的墓碑予以销毁以保家族平安,但是马氏却说“是非自有公论,而此碑乃千古纪念,未容毁弃,卒之不允”,于是此碑得以留存。由此可见,马氏虽为深闺妇人却自有明辨公理是非之能,虽未切身参与民主运动却对于自华等人的行为予以力所能及的支持,于是时人称赞她“见解超卓,洵非巾帼所能有也”。于是,在这样深明大义的母亲的支持下,自华也逐渐没有后顾之忧,开始作为独立女性行走在更广阔的社会之中。

徐自华生自小成长在屡世为官的崇德徐氏家族,族内长辈十分关注小辈的学习情况,文化氛围浓厚。崇德徐氏家族因时而变,许多族人在新式学堂读书乃至担任律师、参加议会。这种文学底蕴深厚又相对自由的家族氛围深深影响了徐自华。在自华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祖父、父亲都对她予以厚望,经常关注她的学习。母亲亦尊重她的决定,为她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于是,由这样注重子女文学素养,善于因时而变的家族养育出的徐自华逐渐在诗词上有所长,在行动中有所长。她与姊妹蕙贞、蕴华进行诗文上的交流,在实践行动中互相影响、共同进步,成为重要伙伴。可以说,徐自华在其诗词文学与追求民主平等的道路上,家族对她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猜你喜欢
徐氏崇德秋瑾
昆明崇德水泥有限公司
Formation of L10-FeNi hard magnetic material from FeNi-based amorphous alloys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6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中华诗词(2020年8期)2020-02-06 09:27:20
难逃的凶手
难逃的凶手
A Study on the Far Wake of Elliptic Cylinders
崇德向善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06
会跳的骷髅
会跳的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