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凯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同时还是军事家和文学家,其具有多重身份。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形象存在出入,不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更具有艺术特色。作为小说的作者,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有“尊刘贬曹”的倾向,所以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奸贼”的形象,罗贯中对其的描述也多带有贬义的色彩。不过,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对曹操的理解是多角度的,所以在眾多读者的眼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更加多元。以下是笔者对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讨论。
一、曹操的“汉室逆贼”形象
很多人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大骂曹操为曹贼,认为其是汉室逆臣,其实这完全是被《三国演义》给带偏了。《三国演义》是一本演义小说,其和真正的历史传记是存在差别的,因为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本人会有一个基本的立场,而且为了渲染艺术效果,需要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特色性塑造,这样,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其遵循的基本立场是“尊刘贬曹”,所以注定了曹操在小说中不会有好的形象,也正是如此,曹操成为了《三国演义》中奸臣的代名词。
对《三国演义》中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会发现,曹操在行事方面的显著特点是“狠”。在颍川之战中,曹操对待义军的态度是“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这里的曹操不分青红皂白,杀人丝毫没有手软,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刽子手。在之后的战役中,曹操又做出了“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等具有残酷特征的事情,坐实了曹操“残忍、狠绝”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体现曹操“残忍、狠绝”的还有其战争后的屠城行为,甚至是连别人的坟墓都要挖掘,比如在小说中有详细的描述“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等。罗贯中的描述使得曹操“曹贼”的形象愈加的鲜明。
阅读《三国演义》会发现有这么一段,就是曹操在错杀了吕伯奢全家之后,他明知道自己是错杀,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反悔和愧疚之心,反而是将错就错,利用阴谋手段将吕伯奢也给杀了。这一段描述所反映的是曹操的残酷与好杀。阅读小说会发现,曹操好杀与其生性多疑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生性多疑,所以他才有了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行为。在书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其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为人方面,曹操狡诈多变,玩弄权术。到后来的时候,曹操窃国的心思越来越强烈,如果不是程昱力劝,曹操便要罢黜天子,自己登临帝位了。从小说中的种种描述来看,曹操汉室逆贼的形象可谓是十分深刻的。
二、曹操的“治世能臣”形象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故事主线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所谓的国家之间的争斗,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斗争,所以谁能笼络人才,谁便具有了争斗的实力。回顾历史发展,结合今天的社会实践可知“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不管是哪个国家,想要繁盛,想要在争霸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有充足的人才。阅读《三国演义》会发现,不管是魏国的曹操,还是蜀国的刘备,抑或是吴国的孙权,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取人才。曹操能够在三国争霸的过程中与吴国、蜀国相抗衡,正是因为其具有识人之明,其能够挖掘和笼络人才,同时也懂得利用人才。
在曹操的观念里,征战天下需要靠武力,所以要招募武将,而稳定统治则需要智力,因此要收拢谋臣。文武兼备,才能在乱世中获得一席之地,所以曹操手下的武将、谋臣是比较多的,其待遇也是比较好的。众所周知,曹操的谋臣有荀彧、郭嘉等,而武将则有典韦、张辽等,这些谋臣武将汇聚在曹操的身边,都是因为曹操具有识人之明,而且能够实现人才的有效利用。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曹操是非常爱才的,最为典型的便是对待刘备和关羽,小说写到曹操对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再者,曹操对关羽的礼遇也是大众所熟知的。在曹操心中,关羽是非常难得的一名人才,所以其对关羽百般优待,即使关羽已经成为了刘备方的一员大将,曹操依然对其百般优待。
和残忍弑杀有显著区别的是曹操在对待人才方面存在宽厚之心。比如,曹操在许都的时候,他发现有人和袁绍暗通款曲。此时,曹操考虑到这些人的行为与袁绍的强权压制有关,是一种自保行为,所以他选择了不予追究。在王修违抗曹操的禁令做出违逆之事的时候,曹操敬重王修为义士,将其奉为座上宾。从种种表现来看,曹操是非常重视人才的,而且很善于发掘和利用人才。在三国的故事中,魏国之所以能够占一席之地,这与曹操的识人之明、知人善用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曹操的“乱世奸雄”形象
阅读《三国演义》会发现曹操这个人有非常远大的政治抱负,这种政治抱负,从贬义的角度来讲是贪得无厌。其在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想着吞并三国,成为天下之主。从褒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贪得无厌”何尝不是一种胸怀大志呢?作为统治者,谁没有雄心壮志?谁不想一统天下?诸葛亮六出祁山所谋的不也是天下一统吗?基于此,笔者认为曹操是有远大政治理想的,是有强烈企图心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人。曹操不仅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而且还才华横溢。说曹操才华横溢并不仅仅是讲曹操留下了不少被后世传颂的文学经典,而是指曹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具有胆识和谋略。
罗贯中虽然在《三国演义》小说创作的过程中站在了汉室正统的立场上,对曹操这个“汉室逆贼”进行了贬低,但是却没有简单粗暴地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丑化。比如,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难以看到曹操昏庸、愚蠢、无能的内容,而是能够看到罗贯中对曹操雄才伟略的肯定,曹操所展示给我们的也是精明以及强悍。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统帅兵马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北方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官渡之战则成为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之一,由此可见,曹操在谋略方面十分出众。笔者认为,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乱世奸雄,是名副其实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曹操虽然有奸诈的一面,无法将其确定为英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曹操的胆识与谋略,所以将其称之为“奸雄”。在三国乱世当中,曹操能够在乱世纷争中成就大业,成为一方霸主,这是十分令人钦佩的。总的来讲,曹操“雄”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下是对其具体的阐述。
(一)曹操是卓越的政治家
作为卓越的政治家,曹操在两个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
其一是曹操的志向远大。《三国演义》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描写。面对这样的乱世,曹操发出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愿望。在《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与陈宫在对答的时候曹操说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样的话,可见其志向远大。因为有远大的志向,所以曹操求贤若渴,对人才以礼相待,以至曹操身边才有了诸多能臣。
其二是曹操具有稔熟的政治手腕。在三国乱世,要想获得最后的胜利,争取民心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获得民心,曹操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用尽一切手段,实现了别人所不能的成就。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曹操明确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日后的劲敌,是死对头,所以总是想把刘备留在自己的营帐中。他身边的谋士多次提出要找到机会杀了刘备,但是曹操却认为不能因为杀了一个人而失去天下民心。在大破袁绍之后,曹操发现了“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私通的书信。荀攸提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而曹操则认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一语带过,并尽将书焚烧,不再过问。如此胸怀,确实非一般政治家所有。
(二)曹操是优秀的军事家
曹操优秀军事家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曹操富有韬略,其二是曹操治军有道。以下是对这两方面的具体阐述。
首先,曹操富有韬略。在军事方面,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其强调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方面往往有正确的决断,其具有军事家的特有嗅觉。比如,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中,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吕布闻讯引军赶来。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曰:“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其次,是曹操治军有道。在战争中,不仅要有出色的战略,而且要有较强的战斗力。正所谓“一力降十会”,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战斗力,僅仅有谋略是难以成事的。在《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军队悍勇,袁绍的军队则人数众多,但是在多次交战之后,其均被曹操打败,这说明曹操的军队战斗力是不俗的,而曹操军队战斗力之所以比较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在作战的时候能够身先士卒,领兵的时候一贯采取精兵、见证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大战吕布,曹操率兵入城。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领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反观其他如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领地。
四、曹操的“温情”形象
也许有人会觉得诧异,曹操怎么会有“温情”的一面,其实确实是有的。曹操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其“温情”体现在儿女情长方面。在《三国演义》中,典韦的死对曹操来说绝对是一大打击。而典韦的死、儿子曹昂的死和曹操的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曹操长子曹昂原本为妾所生,但是在孩子刚出生时生母就去世了,所以曹操将孩子交给没有生育能力的原配丁夫人抚养。丁夫人非常看重这个儿子,对其十分疼爱,也有很深的感情。曹操在和张绣的战争中,张绣投降,曹操便收编了张绣的部队。此时的曹操得意忘形,见色起意,居然对张绣的婶婶下手了。此行为让张绣颜面尽失,所以张绣反叛,对其进行突然袭击,在这一战中,曹操的长子曹昂战死,爱将典韦也战死,侄子曹安民也死了。
听闻儿子战死,丁夫人跑到曹操面前哭闹。面对丁夫人的哭闹,曹操有愧疚,但是要保持自己的形象,所以让丁夫人回老家去。于是,丁夫人便收拾东西回了老家。一段时间后,曹操后悔了,所以就驾车到了丁夫人的娘家把丁夫人接了回来。在接丁夫人的过程中,丁夫人原是不理曹操的,但是曹操却表示了对丁夫人的关爱,最为突出的一个动作便是“抚其背”。不过,丁夫人并没有理会曹操。面对无动于衷的丁夫人,曹操回头就找到了岳父,并告诉岳父丁夫人不愿意跟自己回家,想让岳父将丁夫人改嫁,不过最终岳父也没有让丁夫人改嫁。阅读《三国演义》会发现,很多时候,曹操都表现出了“杀人如麻”“狠辣果决”的一面,但是在面对自己妻子和老丈人的时候,曹操却没有了在外人面前的“狠”。在曹操临终前,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对不起曹昂,也对不起夫人,他们让曹操一生都耿耿于怀。
乱世之枭雄的曹操,其无论对待敌人如何狠辣,在面对自己家人的时候始终有一颗“温柔”的心。其临终前明确表示一生最大的错就是气走了自己的妻子,这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温情。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个复杂的人,他的形象是多面的,所以要真正地了解曹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绝对是最受争议的一个人物形象,从多个角度对曹操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能让我们所认识的曹操形象更加的丰满,这对于理解《三国演义》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