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古老汉字,走进中华文明

2022-05-30 10:48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千字汉字文字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张琪

汉字对我们来说,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天天见它,用它,却不曾了解它。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了解我们,了解这个时代,于是以短小精悍的短片形式剥出汉字最原始的样子,剥出一段古老的时光,也剥出一颗关于文化的种子,撒在亿万观众的心中。

该纪录片的海报远看是一幅山水画:烟波浩渺,风微浪息,轻舟一叶。近看,却发现那山那水那小鱼皆是文字,甲骨文、篆书、草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滋养一番文化。青山绿水,亘古不息,一如文字,一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如导演刘鸿彦所说:“字里的中国蕴藏着一个巨大的文化世界,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庞大。”

文字是一个世界,它记录时间,又超越时间。因为文字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建立了文明,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文明可以更好地得到延续和传承。而那些文字带给我们的超越时间的文明,我们称之为永恒。

【汉字·故事】

“文”这个汉字颇有渊源,这背后有一段泰伯和其弟弟仲雍文身断发的传奇故事。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周朝的祖先亶父宠爱幼子,有意让三子季历继承王位。但碍于传位长子的世袭传统,心中纠结而郁郁不乐。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察觉后,为成全父亲的愿望,于是前往蛮夷之地,文身、断发,放弃王位。《史记》记载:“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以避季历。”商周时期,纹身是野蛮的象征,不为中原社会推崇,两位满身花纹的王子,自然再无可能继承文明社会的王位。

因为两位王子的到来,江南地区却迎来了中原文明之光的照耀。为了纪念他们,人们保留了纹身的传统。久而久之,本来用作形容花纹、纹身的那个符号,逐渐变成了一种气质、一种文化的体现。无论是纹身还是文化,“文”这个字从远古到现在都仿佛是一个人优雅地行于世间的样子。我们的文字被称作中文,细细想来,这个词汇本身就有十足的美感——位于中心国度的美丽花纹,这就是中文。

【微评论】

花纹与王子,本来毫无联系,花纹意味着“野蛮”,王子代表着“优雅”,可两者却因为一种“礼让”的气度成为了浪漫的搭配。当你的内核是光,那么无论以何种姿态出现,都必将照耀一整片天地。乐观的人,在哪里都能发挥出价值。一如泰伯,一如苏轼。文身被化作了优雅,猪肉被做成了美食,这就是坚硬的精神内核的力量。因为,决定生活状态的永远是心态,而不是环境。

【适用话题】谦让;孝;你就是一道光……

相传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并命令九州贡献青铜器材料,最终在荆山底下铸造出了九个鼎。所以,九鼎象征着九州,也象征着整个天下都是夏朝的。

关于九鼎上面的内容,《山海经补注·序》中有相关描述:“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象物,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其殊汇,骇世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画焉。”《山海经新校正·序》中则记载了九鼎上面的文字:“按其文,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由此可见,九鼎之上不仅有山川河岳、草木鸟兽的图,还有关于各种物象的文字介绍,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地图。

后来人们把九个鼎放置在了夏朝的都城,于是九鼎就成了夏朝的镇国之宝。夏朝灭亡后,商朝又把它们迁移到了自己的都城。而商朝灭亡后,周朝又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镇国之宝,就这样,这九只鼎被一代代地传了下去。但是直到现在,关于九鼎的下落仍是一个谜,无人知晓。它们只留给了后人一个词语: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九个鼎重。

【微评论】

信用的分量有多重,在九鼎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九州的大好河山、奇异怪物承载的便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所说的“信”,是马车的轮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与九鼎的意义大同小异。诚信既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亦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

【适用话题】承诺;______的地图;我最喜欢的一个字……

【汉字·哲理】

笔·匠心

笔,是一件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品。你知道吗,生产一支毛笔,需要至少几十道工序;笔头,多用动物的毛发;笔杆的材质千变万化。自从毛笔出现以来,中国人好像一下找到了文化的方向,随之而来的墨、砚、竹简,都一一应运而生。

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北京老字号工匠王后显说,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他所从事的手工业是相对来说最慢的。王后显在戴月轩学的是湖笔制作技术。湖笔自元代以来就享有“笔中之冠”的美誉,与徽墨、端砚、宣纸齐名,并称文房四宝之上品。

羊毫纤细,这就考验笔工的眼神和注意力。不直的不行,没有锋的不行,粗细不均匀的也不行,整根笔的毛需要笔工从千万根毛中一根一根挑选出来。

配料、整毛、水盆、修笔到最后的刻字,这上百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一只成笔最快也要十来天的功夫,就是想急也急不得。王后显用的齐板是牛骨的,距今有一百多年了,看似简单的一支笔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微评论】

制作毛笔真是个精细的活儿,动物的毛发有多细,心思就要有多细腻。在这快速发展的时代,能有几人坐得住冷板凳,安静地走完一百多道复杂的程序,用手心的温度成全一支笔,甚至是藝术品的生命?在机器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多是大同小异。但世上没有两支完全相同的手工笔,每一支经历的时光都各不相同,相同的却是始终如一的匠人初心。

【适用话题】不忘初心;见证;快与慢……

走·前行

“走”在古文中的意思是跑,“奔”则是更快速的冲刺。你甚至能够想象到先人在创造这两个字时,也曾经甩动双臂体验过。在《山海经》里,夸父与日逐走,这里的“走”,便是具有速度的奔跑。如果夸父学过物理学,他就会明白,人是不可能靠双脚的奔跑追上太阳的。最终,夸父在劳渴交织中倒下,他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但他永不止步的精神却为后人称道。

随着时代的推移,“走”字渐渐淡化了曾经的速度感,更多代指常速的行走。于是“行”和“走”才更多地被联系起来。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伟大的行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玄奘师徒四人。明明孙悟空翻个筋斗云就能到达的地方,这师徒四人偏偏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想必,他们跋山涉水的脚步一定是缓慢而艰难的。

当然,“走”字的内涵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了很多拓展。我们今天用“走”,要比古人更加宽泛。比如年轻的俊男靓女都希望自己能够“走紅”,有时候走红需要一点运气,我们称之为“走运”。我们还经常说“走起”,“走”的含义,从“快速地前往某地”,引申成了“某种状态的改变”,这期间历经千年,但是其含义中的那种动态的部分却保留了下来。虽然人类的出行方式日渐多样,甚至已经实现了太空漫步,但我们依然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文字还是现实,有一个真理从未改变:我们总是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微评论】

人的一生都行走在路上,谁走得最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出一路的感悟,走出一路的坚持。每个人都是行者,我们都会在行走的过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好。所以,大胆地出发吧,坚持走下去吧,如同《平凡的世界》所说的:“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适用话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发;脚印……

【汉字·人物】

隶书创造者:程邈

程邈,字元岑,秦朝书法家。程邈在秦朝曾担任过职位低微的狱吏,传说他擅作大篆,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获罪被囚禁在云阳监狱里。

在狱中,他深感当时官狱公牍文书繁多,用小篆体书写多有不便,需要有一种简易的书体,于是他“覃思十年,变篆为隶,得三千字奏之”。勤思十年,变篆书为隶书,并把自己的成果上奏给秦始皇。秦始皇见到程邈设计的“标准”隶书,非常高兴,不但很快赦免了程邈,而且还破格任命他为御史,并把他所拟定的隶书发交官狱应用。

正因为这种字是由犯罪的徒隶程邈所创造,所以被称为“隶书”。又因为隶书能佐助篆书的不足,人们又叫它为“佐书”。此外,隶书还被称为“秦隶”“程隶”。

隶书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文字的实用性,而且是对篆书的一种解放,为这种书体开辟了新的天地。虽然秦隶还未完全摆脱篆意,但它在当时也是一种崭新的书体,也是我国古代文字、书法艺术方面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微评论】

程邈是个奇迹,从人生的谷底一下跃上人生的巅峰,这个乾坤大挪移,恐怕让史上最为厉害的轻功大师也自叹不如。这首先得益于他定力超强,不为任何外物所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其次,也是至为紧要的就是他能心性专一,每天一个字,慢慢积累,终于笑到了最后。他相信:如果你必须面对一种苦难,那么你一定已经拥有了改变这苦难的资源。千万别认为自己渺小、卑微、无力,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世界。

【适用话题】面对困境;积累的力量;逆袭……

汉字捍卫者:杜道生

杜道生,毕生从事汉语言文字教学,他熟读经典,能背诵《说文解字》,对《说文解字注》尤熟。《说文解字》的9353个汉字,他都能详细地讲出造字原理、字形字义、演变源流,并能熟练写出其篆体,还能讲出许多前人所未讲到的汉字中所蕴含的哲学内涵。学生称他为“活字典”,学术界则赞誉他为“汉字守护人”。

当年在北大,杜道生与同学一起参加“一二·九”运动,被军队的水龙冲散,棉衣湿透,冷得打颤。回去以后,发烧生病,老师沈兼士派同学来问候。病愈后,杜道生去见沈兼士,老师对他说:“道生,中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了,需要人来继承,你来跟我学习汉字吧。”

从此,杜道生立志终身捍卫汉字。

“你们不要看现在汉字改革,将来国家对汉字还要保护。汉字的改革是对大众讲的,汉字的保护才是我们这些读书人的责任。”杜道生一辈子都记得恩师的这段话。当时很多学者提出废除汉字,用拼音取代文字。杜道生和自己的老师沈兼士坚决不同意。不仅如此,他还常常把这些话讲给自己的学生,把一颗颗热爱汉字的种子撒在学生的心里,希望他的学生也能够好好研究汉字,保护汉字。

动荡岁月中,杜道生和许多大学教师一样,被下放劳动。杜道生一生嗜书如命,如何面对这样的处境?他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在衣兜里揣一本《新华字典》。劳动间歇时、晚上临睡前,他都会独自默读,一面读,一面在小纸片上悄悄地写下来。

后来,杜道生指出《新华字典》中有三百余处应该修订或补充的地方,并写成一封长信寄给主持《新华字典》编撰的魏建功先生。不久后,他收到魏老回信,魏老热情地肯定了他的意见,并允诺在下一次《新华字典》印刷时参考他的意见进行修订。

【微评论】

真正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熟知每个细枝末节是杜道生先生对文字的尊重,也是他对传统文化的誓死捍卫。在一件事上坚持一生,便成为一种使命和信仰。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有信念的人永垂不朽,他的所言所行成为了今天的人们的榜样,他那单纯、不悔的坚守精神必将与汉字一起万世流传。

【适用话题】坚守梦想;写给_____的一封信;阅读,伴我成长……

【汉字·传承】

《“字”从遇见你》的片头语很有意思——“那字儿怎么写来着?”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打字多于写字”“提笔忘字”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规范使用汉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随意改变汉字结构、改变其原有的文化内涵、乱用字体、随意开发,深深损害了汉字传统之美……但是,总有一批执着的坚守者们像大树一样扎根,承担起守护汉字的使命。他们尊重和敬仰汉字之美,同时也倡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素材看点一:

校园里的书写回归

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相继开展了“见字如面·对话冬奥”“见字如面·对话故宫”“见字如面·对话当代”“见字如面·对话未来”等系列活动。在北京市青少年“模拟政协”上,活动发起人还提交了《将‘拿起纸笔·见字如面书信交流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模拟提案,而后,模拟提案又作为素材,先后被带到了北京市两会和全国两会。

说起这些活动的源头,要从2020年的暑假说起。疫情期间,北京市7位初中生发起了“拿起纸笔·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号召同学们以书信形式交流,弘扬传统文化,感受独特魅力。9月10日,市教委发出第二期活动通知,鼓励倡议同学们远离手机,拿起纸笔,参与书信交流和朗诵活动。

这场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喜爱,仅第一次活动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和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书信作品4000余封。师生、家长通过一纸书信写下思念,抒发情感,唤起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怀与实践,感受到“见字如面”的力量。

无独有偶。在2021年教师节来临前夕,清华大学的教职工们又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粉笔字板书比赛。当老师们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个方方正正、工工整整的汉字,网友们无不感慨:原来,我们的汉字竟然这么美!

对于大学老师来说,他们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富裕,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会投入到科研和教学。练字对于很多大学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奢侈的存在。之所以坚持举办教职工粉笔字板书比赛,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老师们的书写能力,更在于让师生们共睹汉字的美,并提醒大家,无论何时,都不要疏忽了汉字书写。

【微评论】

电话、微信、邮件……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我们中华民族美好而有韵味的文化传统。无论是中小学生拿笔写信,还是清华大学一年一度的粉笔字板书大赛,都在呼吁人们: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源。握笔写字,我们写出的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传承的诗意。无论世界怎么变,我们都应该留住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我们民族的根。

【适用话题】留住_____;变与不变;回归书写……

素材看点二:

薛雷奇:让汉字从纸上走向立体

2017年,90后设计师薛雷奇开始常驻景德镇,开始了“Kwords千字杯”的创作。

“千字杯”的灵感来源于经典启蒙读物《千字文》,它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深刻且通俗易懂,所以薛雷奇给自己设计的汉字起名为“千字杯”。

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薛雷奇不断地尝试和选择,最终想到了将文字作为异形杯底,以中国的地理等高线、山水的形状为灵感,设计了千字杯的造型。为了维持千字杯的重心平衡,杯子以底部文字向上衍射出的造型为杯身轮廓,如此一来,杯子的平衡就不会受到汉字的结构和笔画不均等所产生的影响。

薛雷奇设计的“千字杯”,就像一束舞台灯光打在汉字上,让汉字熠熠发光。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重新注意到汉字的优美和中国文化所散发出的光芒。

为了让字体造型一目了然,薛雷奇选择用单色突出文字主题。根据陶瓷的材料,他认为楷体更合适,并为千字杯定下了一个基调:文化的、隽永的、中正的、经典的。千字杯由景德镇独有瓷泥“玉土”制成,经过精细的打磨,千字杯的质感更加光滑、细腻而温润。

薛雷奇的千字杯不是孤军奋战,陪它一起奋战的还有一张张小卡片。每个千字杯都会附加一张小卡片,上面会标注汉字的读音和解析,还有英文翻译,进行中英文对照,以此方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文,了解中国的汉字文化。面对走红的“千字杯”,薛雷奇说:“我希望人们拿到手的不只是一个茶杯,更是一种文化力量。”

【微评论】

汉字凝练、优美,中国文化的每一寸情绪都镌刻在汉字中,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一段说不完的中国故事。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每一次的字体演变都是一次审美的探索,汉字中包藏着审美,审美中包藏着审美者的人格。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汉字传承的队伍中来,让我们的汉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适用话题】使命与担当;传承与创新;汉字之美……

【素材演练】

从婴孩时期的牙牙学语,到现在可以洋洋洒洒写作,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汉字。你和汉字之间有什么故事吗?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书写青春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吴彦凝

“正、直、真”,祖父用一柄木扇雕琢着我简单而浮躁的心,让我的青春在沉淀过后更加耀眼。

正·初长成

初识文字,我便对它们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喜爱之情。于是,每天练字半小时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伏在桌上,提起笔,看着笔尖在纯白无暇的纸张上画出优美自然的厚重弧线,心中就会漾起小小的幸福涟漪。这时,严厉的祖父总会走到我身边,用随身带着的木制的、上面写着“清正”二字的扇子,轻轻敲敲我弯起的脊背,用醇厚的声音说道:“写字就得坐正,如做人一样正。”

而幼时的我只当那是一句玩笑话,宛如飞鸟掠过,不留一丝痕迹,而不予理会。

直·细打磨

待到稍大一些时,练字不再只是单纯的兴趣,而是成为了我每天的功课。我不再热爱它,甚至把它当成一种负担,写下的字也不再是方正圆滑的,更像是崎岖的山路盘在山腰间般歪歪扭扭。

而每逢练字时,祖父总会手捧一杯茶,坐在我身边,以警觉而锐利的眼神细细打量着我的每一撇、每一捺。不满意时,他总会长叹一声,用木扇敲敲我的背,说道:“写直了,要如做人一樣正直。”

听了祖父的教诲,我总会擦去原来写下的汉字,亦擦去内心的躁动不安,然后郑重地提起笔,再次书写。于是我心中有了不深不浅的划痕,那时,我明白了,作为炎黄子孙,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汉字书写于我们而言,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责任。

真·终领悟

时光在笔尖的轻刻下悄悄逝去。如今的我依然坚持练字,虽然不能保证每天练习,但只要练习,我就会认真而专注地书写着一笔一划,用白纸黑字细细雕琢人生。

祖父走来,俯下身,细细审视纸上的汉字,终于点点头,嘴角扬起了一丝欣慰的笑意。随后,从我手中抽出笔,在纸上书写着,流利而粗放的笔划一如高山上一泻而下的飞瀑,只是多了几分沉着与厚重。祖父写完,轻轻放下笔,一个端正而豪迈的“真”字出现在纸张上。祖父举起扇柄,轻拍我的背,轻轻说道:“写字要真、要实……”祖父没有接下半句,而我却早已心领神会——就如做人一样,要真实、纯良。

祖父踏着时光的脚印陪着我慢慢走来,以一柄木扇不断打磨着我锋利的棱角,用“正”“直”“真”不断雕琢着我躁动的心灵。为人正,为人直,为人真,这是祖父对我的嘱托,也是汉字教会我的道理。

我知道,有了汉字的陪伴,我的青春会更加闪耀。

(指导教师:夏年凤)

猜你喜欢
千字汉字文字
2024年稿酬调整公告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青春体验“作”我自己!
种出来的“逍遥居”
《白寿彝文集》出版发行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