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策略探析

2022-05-30 10:48:04周芷若
新闻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主流媒体媒体融合

周芷若

【内容提要】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如何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成为主流媒体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既要深挖内涵,又要深思策划主题,同时要运用好新的技术和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本文通过对具体报道的分析,探索融媒时代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策略。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以个体视角、从小切口表现宏大主题,以5G、VR等新技术赋能创新媒体报道形式,借助纸媒、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多平台联动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注重与受众互动从而激发受众参与热情,展现了主流媒体报道创新的策略和智慧。

【关键词】媒体融合  主流媒体  重大主题报道  创新策略  融合传播

重大主题报道是彰显主流媒体权威的利器,是主流媒体竞争力的试金石。融媒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以往的重大主题报道中,新闻报道的内容过于枯燥,报道形式主要为文字报道,较为单一呆板,受众逐渐失去了阅读兴趣。目前,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创新思维,坚持内容为王,注重策划,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报网融合、多屏互动的形式呈现报道内容,创造出很多优秀的具有新技术特征的优质新闻作品,提高了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一、内容表达:注重策划,深耕价值内涵、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在融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媒体快速发展壮大,但是,从宏观角度和长远发展来看,新闻报道的内容依然是“王者”。作为主流媒体,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就要在媒介快速变革的时代,仍然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深耕报道内容的价值内涵,不断创新,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内容。

重大主题报道,宏观叙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以贴近百姓的视角阐释主题,把话筒和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将看似遥远的报道主题拉近,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前,我国正鼓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在这一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策划了“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报道,报道聚焦凡人实事,把基层普通群众置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来展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价值。四川阿坝州曾经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成都女孩何瑜娟在和丈夫结婚后,放弃了城里的导游工作,回到阿坝州创业。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她打通了本地农产品的销路。何瑜娟还努力学习网络知识,开课教授农户们如何使用短视频、网络直播进行卖货,并利用自身的导游专业知识,积极准备将村庄里的西藏村寨改造为民宿,以发展当地的观光旅游。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这样的好故事总是有一种直击人心灵的魅力,成为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点睛之笔”。从细节入手是报道深入人心的重要方式之一。《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乡村振兴路,村民有奔头》,报道了基层干部王传喜乡村振兴的故事。《人民日报》记者前往实地进行了深入细致采访,选取了很多生动的细节进行报道。“顾不上休息,捧起水洗了把脸,王传喜就聊了起来”,王传喜还在村民家中处理事情,快到与记者相约的时间,为了不迟到,他一路小跑到办公室。记者通过对王传喜接受采访开始描写,刻画出一个在乡村振兴前线的农村干部形象。“王传喜190多本的工作笔记,码放得整整齐齐,工作内容天天在变,办公制度却始终不变,他早上6点就到办公室,晚上9点以后才回家”,这些数字很好地展现了王传喜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王传喜蹲在地上,扒拉着纸箱里的零食往嘴里塞,不好意思地说今天太忙了,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随便吃点东西”,“蹲”“扒拉”“塞”这些动词形象表现了王传喜忘我的工作精神。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如见其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报道形式:新技术赋能,驱动产品创新

融媒时代,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才能让社会主流价值观贴近读者,提升报道的影响力。传统媒体的报道体裁,常用的有消息、评论、访谈等,相对单一,难免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创新的报道形式能凸显特色,往往会让重大主题报道脱颖而出。5G、VR、AI等技术应用与新闻报道深度融合,技术创新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这都为媒体插上了翅膀,在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报道中,各家主流媒体充分利用新技术,积极进行新闻报道创新。

VR技术又称虚拟现实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制造出一个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仿真环境,使受众沉浸其中。媒介和技术相伴相生,新的傳播媒介往往建立在科技基础之上,而特定技术也可能作为媒介影响新闻生产与信息传播的方式。①VR技术就具备了这样一种属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临场感。例如,新华社在2022年冬奥会开幕之际推出的“VR实景逛冬奥”融媒体产品,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冬奥的氛围。该产品集VR全景图像、实时地图导航、航拍实景视频等多种可视化元素于一体,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现场环境,让用户瞬间抵达冬奥赛事现场并进行360°全景浏览,通过手机角度的变化就可以完成各个方位的体验。在VR镜头下,用户不仅可以看到场馆的内部结构,点击冬奥知识按钮还可以观看科普视频,视频和文字与图片实景形成互补。为了使大家深入感受冬奥项目,了解比赛规则,产品中还加入了VR新闻游戏:“冰壶对战”,参与游戏的用户在指引下可以学习冰壶知识、练习操作冰壶以及比赛竞技。这种报道形式,既能真实再现现场,也能极大地满足用户的参与感。

目前,AI主播在新闻各领域的应用如火如荼,各家媒体也在积极拓展AI主播的应用范围。在今年的冬奥报道中,央视频打造了个性化观赛服务,首个AI手语主播上岗,在冬奥会新闻播报、赛事直播和现场采访中,提供了精确连贯的手语呈现效果,让全球4.3亿听障人士实时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力与美。AI手语主播依靠百度智能云,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建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手语翻译引擎,并使用专门为手语优化的自然操作搜索引擎,使其能够实时地解读成AI手语主播的面部表情。

三、传播方式:多媒体联动,融媒体传播,打造传播合力

融媒时代,进行重大主题报道,除了坚持传统的报道理念和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各家媒体更注重多媒体联动。不同介质的媒体各具特色,报纸的保存性较强,电视声画并茂、直观性强,网络媒体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通过联动,构建起全媒体矩阵组合传播,让重大主题报道“融”起来,从而形成强有力的传播合力。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100周年,也是中国新征程的开始之年。《解放軍报》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时刻,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新媒体等载体融合传播力量。《解放军报》推出了百版特刊,通过“报纸+二维码”的结合,让纸媒搭载了融媒体作品。《在党的旗帜下奋斗强军》这一报道,报纸上刊发了文字版,文章末尾附了一个二维码。读者在扫描二维码之后,马上就看到了一条浓缩了中国军队强军之路的短视频,鲜活凝练、激情四溢。简短的视频配合纸媒的详细文字报道更引人入胜,形成纸媒和新媒体之间的联动。《解放军报》的客户端(中国军网)上线《解码百年大党制胜密码,军报特刊给你答案》《闯关军报百版特刊,读报小能手就是你》等创意H5作品,将特刊内容结合动漫、互动游戏等元素,引导读者通过闯关答题的形式深度阅读军报特刊。《解放军报》官方微博,开设了多个建党100周年有关话题互动。《庆祝建党百年,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带上#人民军队忠于党#话题,用户通过话题的配图扫码进入页面,重温入党誓词即可生成特别的纪念明信片,为建党100周年报道营造了氛围。此外,《解放军报》有关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新闻报道与作品也同时发布于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官方微信视频号等第三方网络平台,拓宽了传播范围,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持续扩大了传播影响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直播作为一种具有更强现实感、交互感的新闻报道方式,成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新华社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打造的24小时大型融媒体直播节目《风华正青春》,采用了全球多地联动和多演播室的方式,在国内外共设近百个采访报道点。在北京设有综合演播室,上海设置了一个分演播室,新华社还运用虚拟演播室技术,通过将建党百年元素与主持人串场有机融合,与外景记者现场连线,带领观众和网友直击各地报道现场。播出上采用多屏联播的形式,除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电视端的大屏直播,还在新华社客户端、抖音平台、微信视频号等小屏端同步开启联播,实现了多平台融合传播。

四、互动交流:注重与受众的“对话”,激发受众主动参与

重大主题报道要想深入人心,在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不仅要拓宽传播渠道,更要注重与受众的有效互动,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扩大报道的影响力。报道不应只是独白,而应该是一种交流和“对话”。融媒时代的新闻报道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综合使用文本、图像、视频等方式,实现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多样化呈现,也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方式。

人民网在2022年两会期间打造了多个人民群众传递民意的渠道。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人民网开展“2022年我给全国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建议。活动设有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就业创业、教育问题等19类话题,受众通过扫码进入“领导留言板”,可在留言板内写下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人民的呼声有地方说、有人听、有反馈,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表达的意愿。两会召开期间,为了宣传和普及两会内容,人民网同步开设“两会有你,每日竞答”活动和“两会微课”栏目,每日推出一期答题,每期10道题目,用户在答题过程中可以实时收听两会内容的语音解析,完成答题后,能够查看有关知识的图片解释。同时,活动还设置了每日抽奖互动环节,每一位答题满分的用户可以参与抽奖,奖品丰厚,受众的参与热情很高。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的最新里程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系列航天主题报道中,开设“天宫课堂”,建立起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天宫课堂”由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教学通过天地协同交互的形式进行。在长约60分钟的教学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生动介绍了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并展示了在失重环境下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等实验,解释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的形式与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天宫课堂”抓住了最佳时机向公众科普航天知识,让普通人对中国的航天事业产生了直观的认知和参与感。

注释:

① 喻国明,谌椿,王佳宁.虚拟现实(VR)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3):15-21.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主流媒体媒体融合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中国广播(2017年6期)2017-06-30 17:03:05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新闻世界(2016年9期)2016-12-10 08:17:28
关于网络问政的思考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6:50:13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从推选到竞演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0:58
从“第六届广府庙会”联动报道看南方报业媒体融合机制创新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41:19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