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日格乐 孟凌霄
【内容提要】从1946年3月15日《内蒙古周报》创办,至1948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内蒙古日报》,由于革命发展阶段的变化和领导关系的承袭变迁,《内蒙古日报》前身名称变化颇大。在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日报》前身有着显著的新闻和文学两大交叉属性,其刊载的作品在引导内蒙古自治区广大群众和营造正确舆论环境的同时,也为地方文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挖掘到的《内蒙古日报》前身蒙文版文学史料进行交叉学科——新闻传播学、文学理论的剖析和文本研究,同时进一步解析这些史料的概况、内容、体裁、传播方式、受众等,进而分析其特点并还原当时背景下的报刊文学传播过程以及其传播效果。
【关键词】《内蒙古日报》 文学史料 跨学科 传播
一、引言
唐朝时期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进奏院状”“报状”“报”等以手抄报形式向地方藩镇传发朝廷政事动态,并成为当时通用的传播手段。到北宋末期出现刻印报,古代报纸进入了印刷报纸时代,报纸属性也从单一的官方“邸报”发展到出现民间“小报”,这也预示着民间办报史的开端。自唐至清,官方“邸报”都是从中央发往各地,“小报”则自行销售进而实现传播活动。从1815年至19世纪末,外国列强为侵略中国而进行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外国势力大力兴办报刊。由此,中国进入外国人在华办报、外国人聘请中国人办报以及国人办报等特点集于一身的近代报刊时期。此后国内一度经历了维新运动办报、改良派办报、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等阶段,从而进入了现代报刊时期。现代报刊时期以民国初年报刊、国民党当局所办报刊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无产阶级报刊组成。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而后无产阶级报刊也正式成为无产阶级的舆论阵地。在此不予多加论述。1921年7月中國共产党成立,内蒙古地区的革命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各族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内蒙古周报》(蒙汉合璧)、《群众报》、《内蒙自治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为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重要新闻,发动蒙汉各族人民为解放内蒙古而奋斗”①。
二、《内蒙古日报》历史渊源
众所周知,“《内蒙古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于1948年1月1日在乌兰浩特市用蒙汉两种文字同时创刊,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创办最早的省一级党报”②。
1948年1月1日《内蒙古日报》被正式命名之前,《内蒙古日报》前身(《内蒙古日报》正式命名之前的报纸本文称之为前身)可谓名称变化频繁且颇大。在当时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单一且办报环境险恶、办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内蒙古日报》前身承担了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的重要使命,并成为连接党和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一)《内蒙古日报》前身更迭演变
1946年3月15日,《内蒙古周报》在张家口创刊发行,这也标志着内蒙古日报前身的开端。“1946年秋因国民党反动派进攻,形势紧迫而停刊”③,后辗转到达王爷庙(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与《内蒙自治报》合并,续用《内蒙自治报》报名。“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机关于1946年10月11日撤离张家口,退至锡林郭勒盟,周报被迫停刊,工作人员也随联合会北撤……经过数月的艰难跋涉,越过锡盟和巴林草原,于1947年夏季陆续到了王爷庙,与内蒙自治报社合并。”④
《黎明》由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东蒙本部创办。1946年5月3日,《黎明》改名为《群众》。因形势发展,《群众》于当年6月停办,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以《群众》的办报方针改组东蒙政府机关报《东蒙新报》。1946年7月1日,《东蒙新报》改组为《群众报》,并成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的机关报。1947年1月1日,《群众报》又更名为《内蒙自治报》。1948年1月1月,《内蒙自治报》改为《内蒙古日报》。⑤
(二)复杂独特的发展道路
要充分了解《内蒙古日报》前身发展历程,前提是要全面把握当时领导机构的承袭变迁。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成立,1946年3月15日,《内蒙古周报》在张家口创刊,成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机关报。1946年4月“四·三”会议以后,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和西蒙总分会成立。1946年7月1日,东蒙政府机关报《东蒙新报》改组为《群众报》,并成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的机关报。1947年1月1日,《群众报》又更名为《内蒙自治报》。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之后,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成立。1947年9月1日经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决定,《内蒙自治报》由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成为工委的机关报。
从《内蒙古日报》前身各报的领导机构来说,《内蒙古周报》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机关报,由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所创办。《群众报》由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所创办并成为东蒙总分会机关报。《内蒙自治报》伊始也是东蒙总分会机关报,直到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于同年9月1日成为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1月1日《内蒙自治报》改为《内蒙古日报》,标志着《内蒙古日报》的正式创立,《内蒙古日报》由此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
《内蒙古日报》前身发展道路独特且复杂。总结归纳其特点,一是《内蒙古日报》前身各报之间互相整合,承接更名。首先是《黎明》更名为《群众》,《东蒙新报》在《群众》基础上改组为《群众报》。《群众报》更名为《内蒙自治报》后,《内蒙古周报》与《内蒙自治报》合并。二是内蒙古日报前身各报分别在张家口、王爷庙创立发行。直至在乌兰浩特市将《内蒙自治报》改为《内蒙古日报》,这段复杂路程才告一段落。
三、富具时代特色的文学史料
新闻学是一门新学科,20世纪伊始国人开始翻译国外新闻学理论书籍并为建立新闻学学科做长足准备。“1918年10月14日我国首个新闻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⑥标志着国内新闻学研究开始以组织机构形式进行,也标志着新闻学正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此时,国内蒙古语新闻研究刚刚起步,蒙古语报业也处于起步阶段。1905年喀喇沁王兼桌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创办的《婴报》,“属于国内最早创办发行的蒙古文报纸”⑦。由于国内蒙古文报业发展得较晚,因此国内蒙古语新闻学研究正式成立组织机构的时间尚晚,“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新闻系1989年成立”⑧,标志着国内首所蒙古语新闻学教学研究机构正式成立,也标志着蒙古语新闻学发展成独立学科。
“敌人是强大的,工作是苦难的,这些情况我们都很清楚,但我们更清楚敌人是没落的,其强大是暂时的,明天一定是人民的。在这个信念基础上,我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取得了胜利。” ⑨正因如此,在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日报》前身各报创办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技术落后、人员不足、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等诸多困难及各种险阻,创办发行《内蒙古日报》前身,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鼓舞内蒙古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解放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内蒙古日报》前身多个报纸主要性质是新闻性并非文学性,但是《内蒙古日报》前身报纸刊载了众多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既有文学性也有新闻宣传性,不像当代报刊文学作品与新闻作品内容形式上相对独立,而是两种性质相互兼容,这也造就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报纸文学作品。
(一)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
《内蒙古日报》前身从《内蒙古周报》创办到《内蒙古日报》创刊为止有近两年时间。在此期间,《内蒙古日报》前身各阶段各报所刊登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这些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提升了報纸的可读性与版面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对宣传主流思想起到了辅助作用。
由于当时办报理论欠缺,实践技能相对薄弱,导致版面布局相比当代报纸差距较大。但是这些报纸所刊登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且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文学作品体裁丰富。从本文搜集到的文学史料来看,《内蒙古日报》前身蒙文版不同时期除了原创文学作品外,基本上都有翻译作品,这些作品多为汉文作品翻译过来的,还有少量为俄文作品翻译的。作品体裁包括议论文(政论文、策论文)、散文、诗歌、应用文、小说连载等。二是政论文、诗歌以及散文在数量上居多。评论文章里政论文相对较多策论文相对较少。政论文、诗歌以及散文作品占比多,究其原因是这些作品能够直接有效且激情昂扬地体现出作者和办报者的思想,从而促进受众和传者之间的共鸣,产生传播效果且达到影响受众的目的。“文学接受的发生,虽然集中体现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⑩
(二)文学性与新闻性交融
“我们以往关于传媒性质、任务、作用等说法的由来,主要是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得到的定性。而这些定性,又来源于对新闻阶级性、政治性的认识。”11书籍、报刊等纸媒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充当着主要传播媒介,即使当下人类社会已然进入电子传播时代,纸媒依旧影响着人类精神世界并成为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之一。《内蒙古日报》前身时期尤为如此。
《内蒙古日报》前身向内蒙古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内蒙古自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舆论引导作用。一方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以及报道解放战争期间的重要新闻;另一方面,刊登文学作品来渲染和烘托党的主流思想的宣传。文学作品与新闻报道叠加,为宣传指引并组织群众为内蒙古解放事业付出一己之力起到了助推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内蒙古日报》前身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文学性和新闻性双重属性,并显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叠加的现象。
首先,其文学作品有着强烈的新闻宣传色彩。自古以来文学与政治一直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自秦汉以来,文学就已经扮演治国理政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之后文人更是提出“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以此直接或间接地阐述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12《内蒙古日报》前身文学作品具有新闻宣传色彩当属时代使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由于文学作品自身所携带的政治属性以及报刊的载体属性,这些文学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拥有了新闻属性,从而也具备了政治宣传功能。《内蒙古日报》前身多种报纸所刊登的文学作品大都如此。现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歌记录下来,此首无标题诗歌刊登在《内蒙自治报》1947年1月7日头版报头上。诗歌译文为:大众倾力∕慰问前线战士∕民兵合力∕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作为军人的我们∕拥护民主政权∕保护人民群众∕为建立自治内蒙古∕万众一心∕奋勇向前!另一方面,“抗战胜利后,随着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人民报刊事业迅速发展。……这些报刊是随着内蒙古自治运动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创办起来的。”13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内蒙古日报》前身所刊载的文学作品也自然烙下了时代印记。
其次,新闻作品也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新闻作品由于其写作方式区别于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导致在这方面积累薄弱的蒙古族报人或通讯员写作时经常出现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写法交织的情况,以至于有的文章很难分辨出是通讯报道还是文学作品。也可能正因如此,在1947年7月24 日《内蒙自治报》二版上刊登了一篇标题为《如何书写稿件》的文章,指出文学稿件与新闻稿件写作之区别,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此指导新闻稿件的写作。
四、所载文学作品的传播特点及其效果
《内蒙古日报》前身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展现出诸多特点,如随着版面增多,本土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逐渐增多等。这些特点对于挖掘、研究并评估《内蒙古日报》前身文学史料价值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所载文学作品传播特点
《内蒙古日报》前身文学作品从版面布局、传播属性以及印刷技术等方面显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
首先,已设有专栏,初见副刊雏形。就文学栏目而言,《内蒙古周报》设有《文学》和《论说》专载文学作品。《群众报》设有《新诗》,专载有别于旧体诗的新体诗歌。《内蒙自治报》设有专载小小说的《新故事》、连载列宁事迹的《论说列宁》,以及《笑话》《民间文学》等栏目。这些文学作品在《内蒙古周报》《群众报》时期多呈现出与新闻作品穿插排版,刊登版面不定、布局随意等特点。随着《内蒙自治报》办报质量不断提升,文学作品多集中刊载于第四版,可视之为文学副刊的雏形。
其次,進行跨文化传播,提升传播广度。“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与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过程相关联,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以及人类各个文化要素的扩展、渗透和迁移。”14对于《内蒙古日报》前身来说,因为所处地域的蒙古族、汉族等读者语言文字使用习惯不同,《内蒙古日报》前身报人都非常重视报纸的跨文化传播。为解答广大蒙古族群众学习中的疑惑与不解,常在报纸上对难懂的汉语词汇进行蒙汉对照翻译。《内蒙古周报》用蒙汉文合璧形式创办发行,有助于跨文化传播。而《内蒙古日报》前身其他报纸蒙汉文版内容相似,蒙文版部分内容译自汉文版,也属于跨文化传播范畴。
再次,印刷技术不断进步,版面逐渐增多。《内蒙古日报》前身经历了从油印到铅印的过程,印刷技术革新提升了报纸的印刷效率,相应提升了报纸的传播效果。报纸版面也从每期的单版面发展到双版面,直至增加到4个版面,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随之增多。
(二)所载文学作品传播效果
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有时候一篇好的文章甚至会改变读者的一生。《内蒙古日报》前身所刊登的文学作品以激发斗志、鼓励前行的革命文学作品为主,在当时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15在内蒙古自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中,《内蒙古日报》前身所刊登的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启迪民众心智,鼓舞民众,促进民众投身解放运动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内蒙古日报》前身史料内容丰富,研究的视角较为广泛。首先,它包含文学、历史以及新闻史料,这足以从文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角度去进行挖掘与研究。本文阐述《内蒙古日报》前身发展历程的同时,梳理解析了《内蒙古日报》前身各报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次,从文学史料和新闻史料叠加的状态中分离出文学史料,并进行了概况性分析。最后,从文学视角和新闻传播学视角进行了拓展交叉研究,认为《内蒙古日报》前身文学作品在启迪民众心智,鼓舞民众投身解放运动,助力内蒙古自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方面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②④《内蒙古日报五十年》编委会.内蒙古日报五十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5,4 ,10 .
③⑤13张丽萍.内蒙古民国报刊史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4:206,205-209,201.
⑥波烈沁·达尔罕.中国新闻史概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126.
⑦波烈沁·达尔罕.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纲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147.
⑧巴图巴根.蒙古学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21.
⑨郝维民.呼和浩特革命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3.
⑩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50.
1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133.
12中国文明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6).http://www.wenming.cn/ziliao/wmbk/201410/t20141016_2234338_3.shtml.
14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15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