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魁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各地中小学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妥善解决了家长“四点半”难题,有效拓宽了学校教育边界,为素质教育打开了新通道。
把准定位:让课后服务回归育人本真。课后服务是因材施教的“学习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健康成长的“练兵场”、自由奔跑的“运动场”和放飞梦想的“孵化场”。
优化管理:让课后服务实现精准匹配。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大部分学校课后服务管理框架已经形成,但也存在量增质减等情况,学校应加快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精准滴灌,提质增效。
明确目标:一要优质与丰富。二要全员。动员一切优质资源进入学校,为学生提供“点餐”服务。严把审查关,恪守课后服务非营利和公益性质。三要精准。着眼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需求,逐步打破行政班、课程表、定制化等集体教学定式,尝试以小班、小组、小群为单位开展课后服务。组织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跨级、跨班、跨龄选课走班。定期对课后服务质量和成效进行调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组织方式和内容。采取信息化手段,为学生精准选课、精准学习、精准反馈、精准评价提供便利,有效化解“赶羊群”现象。四要有特色。充分评估开展课后服务的基礎条件和发展优势,坚持“一校一品”,避免“千校一面”。在具体实践中,切实关注城乡差异、校情差异、学段差异、资源差异、环境差异和文化差异,坚持固本强基、扬长避短,形成课后服务特色。
完善机制: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逐步使课后服务走向常态化、规范化,避免走偏、走弱、走软。
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实施水平,需把握好以下重点:一要大力发展体育。倡导“健康第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让学生跑起来、动起来、赛起来,进一步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健全人格。二要适度开展活动。组织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开展科创、文学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目标。三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力争“作业不出校门”,切忌让课后服务成为新的负担。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多参与素质拓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安排教师进行辅导,也可组织学优生进行结对帮扶,力争做到“问有所答,困有所帮,学有所成”。四要倡导综合实践。五要确保师生安全。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