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唤醒”的探索者

2022-05-30 10:48魏本亚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唤醒儿童同学

大凡搞教育的人都知道雅斯贝尔斯有句名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唤醒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语文教育的跋涉途中,一位身形单薄的“诗者”多年如一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唤醒教育”,她就是戎敏—— 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一、唤醒儿童的前提是唤醒自己

当我们乐道“唤醒”,就意味着我们接受了雅斯贝尔斯的隐喻,教师是一个具有唤醒功能的生命体,学生也是具有唤醒功能的生命体。在一般人的视界中,教师是唤醒的主体,学生是唤醒的客体,但是戎敏却不这样认为。在她眼里,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是互相唤醒的主体。她强调,教师要想唤醒儿童,首先要唤醒自己。

1.懵懂的起步需要正确的选择。戎敏的教育生涯起步于农村,在那里,戎敏与其他新手教师一样怀揣着一个梦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使之成长为有用的人才。她做班主任,做辅导员,做团委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工作赢得了学生、同事、家长、领导的信任,并逐渐成为学校的中层领导,更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戎敏进入靖江城区学校教学。她一心向教,甘做一线教师,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心爱的儿童身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凭借着骄人的业绩,很快成长起来。戎敏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受到了同事的赞同。

2.正确的选择需要正确的认识。以雅斯贝尔斯为师,与儿童为伴,成了戎敏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她开始研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并逐渐认识到,教师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要丰富自己,读书成了她这一时期的自觉选择。她读孔子、朱熹、陶行知著作,认识到中国教育的智慧;她读苏格拉底、赫尔巴特、杜威,了解了西方教育的精髓。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与伟人对话,戎敏对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要借助知识载体与儿童碰撞,让儿童在碰撞之中得到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精神的成长。

3.正确的认识需要艰辛的行动。对唤醒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戎敏发现,自己原来的专业底子太单薄了,在唤醒中自己无法达到“薄发”的境界。“强基”成了她唯一的选择:自学语言学,以许慎、段玉裁为师;自学文学,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精神偶像;自学文艺学,以王国维、黑格尔为圭臬;自学语文教育学,以李吉林、于永正为楷模。青灯黄卷,滋养了她的心田,夯实了她的基础。“苦读”“恶补”成了戎敏提升自我的选择。

二、师生互相唤醒的实践建构

中国的教育先哲们提出一个观点: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个观念背后隐含的是悖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从教师那儿获得知识的。教师占有的知识越多,可以给学生的知识就越多。戎敏认为,这个观点有其合理性,但是也有其短板,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与学生教学相长。

1.唤醒的要义在于尊重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对教师存在着心理的畏惧,这就形成了“唤醒”的障碍。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同学,家庭背景不同,个人秉性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这些都构成了“唤醒”的挑战。戎敏认识到,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就是唤醒的坐标,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这才是唤醒的起点。戎敏班上有一位外来务工且单亲家庭的子女A,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也差。戎敏设计了结对帮扶活动,与学生一起帮助这位同学解决生活、学习问题,放大他身上的优点,使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A同学有了明显的改变,逐渐成为阳光少年。实践表明,唤醒的基础是尊重。

2.唤醒的关键在于儿童自醒。儿童从懵懂到逐渐理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优秀的教师能够缩短这个过程。戎敏认为,少年之所以懵懂,是因为他对客观世界多为感性判断,缺乏理性判断,意气用事往往成为儿童的行为表征。如何让儿童趋于理性,这是唤醒成败的关键。班上有一位B同学迟到了,看到戎老师在教室里,他不敢进门,就躲在教室外边。戎敏看到后没有批评他,而是友好地把他请到座位上。课后,戎老师组织一些学生与B同学一起促膝谈心,B同学倾吐了自己的苦衷。原来,他奶奶生病了,父母不在家,照顾奶奶才迟到了。同学们从B同学身上看到了他的优点,也了解了他的实际困难,同学们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化解了他生活的困难。B同学被这些行动感动了,日后主动帮助同学,成为班上一位热心助人的好少年。实践表明,教师在学生遇到成长问题的时候,不需要立刻“开处方”,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儿童的内驱力逐渐激发出来,自我唤醒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这就是教育的价值。

3.唤醒的追求在于互相唤醒。我们总认为,成人比儿童更加高明,这个观点是有局限性的。儿童的世界是纯净的,它不受任何世俗的东西左右,展示给我们的是纯真。戎敏小时候也害怕天黑,害怕江边夜行,是舅舅唤醒了她,让她认识了夜幕下的江景之美。她带着学生在夜幕下漫步江边,去领略江中的渔火,去倾听大江东去的涛声,对黑的恐惧变成了对美的欣赏。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认为,夜幕遮蔽了一些东西,让我们看到了长江最诗意的一面。戎敏在唤醒儿童的过程中也唤醒了自己。每当谈起唤醒教育的时候,戎敏总会得意地谈起这段唤醒的经历。教育不是深不可测的教条,而是可以触摸的生活体验,是可以成长的快乐。

三、将“唤醒”转换成教学创造

如果说唤醒是一种主张,是一种教育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一定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只有植根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戎敏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用儿童的经验唤醒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教师在这方面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学生也会投入很多的精力,但是往往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外力的作用很强大,儿童的内驱力却没有发挥出来,这就导致阅读外在表现很丰富,儿童内在的理解并没有跟上。戎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她以文本情境为依托,创设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让儿童在任务驱动下去阅读。执教《长征》这首诗时,戎老师设计了三个任务:找出诗中写的五个地点,在地图上把五个地点标出来,看《飞夺泸定桥》的影视片段。儿童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先读书思考,再动手标记,最后观看视频,动口、动脑、动手、动眼,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单调的阅读教學模式,实现了全身心地体验式阅读。儿童认识了长征的艰辛,认识了点面结合的好处。这种阅读方式就是最好的唤醒,提升了儿童的阅读能力。

2.用儿童的生活唤醒表达。写话、习作与口语交际与写话、习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戎敏在实践中认识到,破解交际、表达的难题,关键要理解儿童,要搞清楚儿童为什么会害怕。通过多年的观察、调研,戎敏发现如果表达的内容脱离儿童的生活,他们就无从下手。于是,戎敏开始尝试用儿童的生活唤醒儿童的表达欲望。“田野写作”就成了开启儿童认识生活的捷径。她带领儿童走向田野,领略田野的春夏秋冬,观察变化的山川河流;她带领儿童走进农家,体验农家生活,倾听村民的生活故事;她带领儿童走近长江,看江、画江、写江、说江。现实生活拓展了儿童的眼界,打开了儿童的话匣子,激发了儿童的写作欲望。十多年的时间,“田野写作”成了戎敏的“招牌”,她的学生人人能写作,人人愿意表达,这就是唤醒带来的教学效果。

3.用儿童的案例唤醒教师的研究。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戎敏就是典型代表。十多年来,戎敏观察儿童,倾听儿童的酸甜苦辣,用自己的笔记录了很多教学故事,《且思且行》《芬芳曼妙语文路》《唤醒我们的心灵》《我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教书》,这些既是真实的教育故事,又是一个个典型儿童研究案例。这些案例记录了儿童的成长,也记录了师者的关爱。近年来,戎敏的研究视界更广阔了,核心素养、深度学习、任务写作、大单元主题阅读,都是工作室团队研究的话题。研究的过程就是研究能力提升的过程,就是自我唤醒的过程。

唤醒是一种理想追求,唤醒是一种实践智慧。戎敏将唤醒教育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用唤醒教育关照儿童全面发展。因此,戎敏的付出要超乎常人。“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戎敏的教育世界里,有诗,有远方,因此她能够比别人走得更坚定、更长远。※

(魏本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唤醒儿童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留守儿童
“唤醒”泉城
六一儿童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