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娇艳 朱海燕
《黄鹤楼》与《渡荆门送别》两首唐诗均属于送别诗。作者崔颢和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也相似,身处盛唐,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他们在游历途中既观察到人生百态,也体会了人间冷暖。对这两首古诗,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于这一类唐诗的理解,并由此掌握唐诗赏析的正确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了解诗人的思想背景。盛唐时期的社会景象在两位诗人的诗歌中均有所体现,他们将时代的图景与人生百态描写得十分精准,两位诗人的经历以及思想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课前对这两首诗歌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查阅,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资料收集、诗歌理解情况,给予适当的思路引导以及知识补充。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听讲与讨论。
2.了解诗人的思乡情怀。两首诗都体现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两位诗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前者登临怀石,直抒胸臆,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直接而磅礴;后者对未来满是憧憬,通过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家乡以及故人的思念。同为思乡之情,心境有别。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这才是学习唐诗的最佳方式。
3.了解诗人的浪漫主义。《黄鹤楼》在开篇部分引用了神话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人入胜;《渡荆门送别》描绘出了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将李白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1.点拨难点,起承转合。《黄鹤楼》这一诗中,“起”是首联,作者登楼远眺而想到了“仙人跨鹤”的神话传说;接下来“承”的颔联中描写了黄鹤楼的景色,虚中有实,体现出了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叹;“转”是颈联中勾勒出的诗人对自己观察到的汉阳以及鹦鹉洲的真实景色;“合”则是尾联中诗人将思绪从神话拉回现实,点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思绪。《渡荆门送别》中,首联交代了诗人游历的地点;颔联采用移动的视角将描写从重峦叠嶂的山峰转向平坦壮阔的江面;颈联对所观察到的远景进行描绘,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尾联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惜别之情。
两首唐诗的尾联都是诗人的抒情表达,直接点明题旨,抒发思乡之情。《黄鹤楼》中诗人直抒自己的情感,所描写的“昔人”“鹦鹉洲”都让诗人产生了怀古伤今的感叹,隐含了诗人无限的情思。《渡荆门送别》对思乡之情的表达是较为委婉的,作者通过对壮阔山水的描绘以及故乡之水送自己远行的情形,来表达思乡之情。但是由于诗人其时的心境更向往广阔天地,因此思乡之余也蕴藏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起承转合”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对唐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通过对两首唐诗的比较,找到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共同情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体裁与内涵。
2.突出主旨,意得象先。这两首唐诗都是格律诗。相比之下,《渡荆门送别》更加符合格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而《黄鹤楼》的描写方法让后人对唐代七言律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没有严格遵从格律诗的规范,而是用散调变格,加入了诗人自己的思想及所要表达的内容。“意得像先”指诗人的语言中含有无尽的意象,却不受格律的禁锢。这两首唐诗都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作,是对诗人当下情感最真挚的表达,也是对诗人生活经历的一种侧面体现。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达对家乡以及故人的思念情怀,表达心中的远大理想。而理想会超越时空的界限,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唐诗中所描绘出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对国家产生深刻的信仰,日后才能同样心怀家国,施展抱负。
1.情感讲解。在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唐诗的意象、意境、情感、语言等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唐诗的内容及深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突出重点来进行讲解,如采用比较阅读教学,可以将诗人同一时期的其他诗歌一同进行比较,以此来具象诗人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开阔思路的同时,更加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例如,在对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峨眉山月歌》进行比较阅读,当时的李白正处于青年时代,第一次游历四方,离开家乡,随着离乡时间不断增长,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有不同的变化;引入《行路难》进行比较阅读,可以读到诗人在不同时期对于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有不同描写,一种描写了对未来坚定不移的憧憬,一种描写了人生志向远大,但却处处受限,郁郁不得志的愁绪。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突出诗歌的不同格律章法,对诗人所表达的不同情绪也有更深刻的理解。比较阅读可以突出每一首唐诗的特色,让每一首诗都能够充分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辅助作用,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多地引导学生运用此方法进行诗歌阅读,使学生逐渐掌握阅读要领。
2.创作讲解。在对唐诗进行创作讲解之前,首先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对唐诗进行深刻的理解。《黄鹤楼》中的意象包括昔人、黄鹤、白云、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日、乡关、烟波、江。这些意象一部分与古代传说有关,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诗人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观。《渡荆门送别》中的意象包括荆门、楚国、山、平野、江、大荒、月、镜、云、海楼、故乡水、行舟。这些意象主要来于自然景观给诗人的体验。比较阅读这两首诗可以发现,主要的意象都源于自然景观带给诗人的冲击感,以及诗人通过观景所生发的想象。同时,这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宽广的观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景观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景象的雄浑壮阔,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呢?以《渡荆门送别》为例,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先为学生朗读古诗,再解释诗中字词,在学生对诗意并不了解的前提下,让学生先进行阅读。
师:大家读完之后,在诗中看到了什么?
生:荆门、楚国、山、江、月、镜、云、海楼、故乡水、行舟。
师:这些都是自然景观,从字面上看,诗人通过景观的描写,是想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
此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探究诗歌中所描述的情感。
师:同学们,咱们每个小组都将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了总结。下面请各个小组派出代表来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到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李白坐船到荆门这个地方,山消失了,看到的都是平原。江水流入荒地,月下江面像是镜子,云层像是海市蜃楼,不是故乡的人而是故乡的水在送别,不远万里将“我”的船送到了楚国。在诗人笔下,就连水都变成了故乡的水,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基本上已经对这首诗有了大致理解,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古诗写作背景,并逐句讲解诗意。
教师对唐诗中的意象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核心,学生首先感受到诗人是如何通过辞藻来描绘情感、传达情绪,然后建立对唐诗的基本认知。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类似体裁的诗歌创作,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对唐诗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读上,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唐诗,以此提高对唐诗的理解以及语文学习能力。
3.文化传承。从唐诗中,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与人文的气息,从不同诗人的描绘中,我们仿佛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了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色彩。《黄鹤楼》中所引用的神话传说,提及的鹦鹉洲和黄鹤楼的来历,都是这一首唐诗的创作背景。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背景调查,充分了解古诗的文化与地理背景,如《渡荆门送别》中所提到的荆门、蜀地等,都涉及到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當时的山河壮阔。古诗的学习不仅仅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也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更是我国古代时期的人文、地理、历史的文化传承。※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