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回眸我的成长历程,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我也一直坚定地行走在“做好老师”的路上。可以这么说,做一个“好老师”的信念,让我的人生充满了幸运与幸福。
“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萌发了我做好老师的信念。我儿时寄居在外婆家,那是长江之滨的一座小镇,被浪花捧起的一片热土。舅舅是一位乡村教师,我自然成了他的“小跟班”,每天和舅舅同去同回。路上,他总会给我讲好玩有趣的故事,还会给我讲解古诗词。黄昏时,他告诉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春来时,他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如今回忆起来,那段经历是最珍贵的童年时光,影响了我一生的成长。
记得有天放学后,我去找舅舅,看到他在忙,我就在他旁边写作业。等到我们离开学校时,外面已是一片漆黑,只有长江远处的渔灯发出微弱的光。我从小就怕黑,才走了几步,心就“怦怦”直跳,赶紧拽住舅舅的手臂。
“月黑见渔灯……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听到舅舅脱口吟出这首诗,我眼前倏然一亮,内心也慢慢平静下来。念着“散作满河星”,再看江景时感觉只剩下朦胧感、浪漫美了。“这次第,怎一个美字了得?”从此以后,我便喜欢上诗词,对舅舅佩服得五体投地,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也要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念。
兴趣是成长的动力和源泉。慢慢地,我已经不满足于舅舅给我讲故事、背诗词了,开始自己找书读。阅读是一种输入,读多了,自然就想写,而写作就是一种输出。不过那时没有人指导我应该怎样写,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完全属于“放养”式练写。没想到,舅舅竟然时常把我的“豆腐块”读给他的学生听,甚至在我的本子上画了很多大大的红五星。
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当年我在乡村小学读书,城里孩子的写作水平简直要甩我几条街。但当时的我委实“神气”了好长时间,不知天高地厚,只管恣意阅读,信笔由缰,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读写的甘霖。
中考那年,我在志愿一栏中毫不犹豫地填上了“师范”。幸运的是,进校第一次参加征文比赛,我竟然获得了一等奖,被推荐加入学校的“杨柳文学社”,就在那时,我第一次对文学有了神往,立志做一个会写作的老师。
做好老师的信念让我坚定“教育皆诗境”的匠心。岁月如歌,回望来路,我已在小学教育岗位坚守了30年。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区,无论是在行政岗位,还是教学一线,我从未停止过对书籍的热爱,对写作的钟情。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我不由自主地对教育本质进行追问: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什么?教育是否只是把“知识”装进学生“这只篮子里”……直到2005年,发生了一件事。
当时,我所教班级中有一名“问题”学生,让老师们头疼不已。我后来了解到,他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我把当时的想法写进了教育日记:我相信他其实是个好孩子,我一定要帮助他。
我首先成立读书小组,每天进行小组读书交流,并每周举行一次读书故事交流会。我借故事书给他看,让他将书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自习课时,我坐到他身边,和他一起写日记。渐渐地,他打开了心扉,竟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人也变得乖巧起来,和同学融洽相处,对老师彬彬有礼,与以前完全判若两人。
他的转变也同样震撼了我: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把学生的心灯点亮”。这名学生的轉变让我顿悟:读写可以唤醒学生成长。
于是,我在凤凰语文网站上开辟了专题贴,展示全班学生的习作并推荐发表,以此唤醒所有学生对读写的热情。苏格拉底曾说:“一万次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2007年8月,我正式开启唤醒教育研究,通过记录儿童故事,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历程。
我深深地知道:教育如同绸缎,而绸缎最初是一片片桑叶,把桑叶变成美丽的绸缎,需要立德树人的智慧和因材施教的耐心,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培育和坚信花开的守候。
一个人有了目标就会有行动的动力,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多年执着探索,我惊喜地发现,当教师以研究的目光去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时,每一个新问题,都能唤醒教育智慧,让人感受教育的真正魅力。我用“日报制”唤醒学生的前进动力,用“读书交流会”唤醒学生的读写热情,用“师生互写书信”唤醒学生的心灵成长…
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在以“唤醒”为主题的读写引领下,我班级中的学生酷爱阅读与习作,他们的习作多次获奖并在各级报刊发表。每逢节假日,许多学生主动要求和我一起到农村学校,和留守儿童开展“爱读爱写”公益活动。
寒来暑往,万籁俱寂时的灯下漫笔,十多年如一日,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如今,我记录了400多个儿童成长故事,积累了200多万字教育教学札记,我沉浸在做好老师的充实教育人生中。
如果说唤醒学生读写成长是做好老师信念的灵魂,那么,唤醒自身专业成长则是做好老师信念的精髓。
新课改以来,小语界各种“特色”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教学“新招”“创新”层出不穷,然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没有获得根本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采用“复制文本语言”的教学模式,长期将阅读目标确定为从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获得审美体验等。事实上,将阅读的作用定位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是学生的真正所需。
2015年起,我专注于写作方法的研究探索,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变成既阅读又表达的过程。我通过“品读文本词句—品味词句情意”“领悟文本体裁—感悟言语意蕴”“创意习作迁移—创新语言表达”“寻查隐性读写—探究独特写作价值”等方式建构学生的写作框架,力图开辟一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路径。
“语文皆诗境,随时有物华。”为了让学生立在语文课堂中央,我们一起在读写中聆听成长拔节的美妙声音,见证语文学习的快乐与幸福。我先后参加了“国培研修”“凤凰研修营”教研活动,努力提升专业技能,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泰州市“卓越教师培养工程”研修。
第一次研修活动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魏本亚、时金芳、尹逊才三位导师点评我们的成长规划时,他们手头没有讲稿,也没有学员的材料,完全是现场指导,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他们将教育理念、成长案例信手拈来,如探囊取物;指导的内容更是切中规划关键部分。魏教授的论文指导讲座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知道老师们平时工作很忙。这种论文写作方法可能不会,那我再教一种。这,你总会写了吧。对不对?”这哪里是专家讲学?分明就是和善可亲的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备至,又宛若亲切随和的邻家兄长唠家常。那种感觉让我仿佛回到幸福的学生时代,倍感温馨与惬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为了不辜负“卓培”导师们的期望,无论工作有多忙,我都坚持参加研修活动,认真学习,从未懈怠过。
2017年5月,在深圳研修时,我们听了一节高中语文课——苏轼的《定风波》。后来活动交流时,魏教授竟然让我点评,我可是小学语文教师啊,怎么来评论一节高中语文课呢?台下那么多领导、同仁看着我。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在脑海中迅速梳理了一下,然后走上了讲台。对高中语文教学自然不敢妄加评论,好在数十年来酷爱阅读,对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定的了解,平时也建构了自己的阅读观,有一些浅见。于是,我从苏东坡的成长历程讲起,联系古人“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价值观,由此洞察他的心灵世界。
丰富的研修活动充实了我的专业成长生活,我的教育探索之路也前所未有地清晰明朗起来。我不断追寻教育之梦,撑一支长篙,在专业成长的长河中且行且思,且行且遠,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3年6月,我迎来了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时刻—— 举行个人专业成长专家鉴定会。来自省市的专家、学校的领导、同仁济济一堂,给我指明方向,指点迷津。这在泰州市尚属首次。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袁浩教授也到现场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与鞭策。那次,我还得到了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的高度肯定。
各级领导、专家的肯定与赞扬,让我深感荣幸,极大地唤醒了我专业成长再上新台阶的信念。我先后出版了四本专著《且思且行》《芬芳曼妙语文路》《唤醒我们的心灵》《我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教书》,举行了较为隆重的新书首发式,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做好老师的信念让我坚守“枝枝叶叶总关情”的初心。我在教育中收获幸福的同时,开始在省内外分享“唤醒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让更多的同仁享受到做好老师的幸福与快乐。每每讲座结束,总听到有教师说:“欢迎有故事的老师再来讲故事。”这种来自同仁的认可,给我带来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
2017年,靖江市首个义务教育阶段个人名师工作室——“戎敏老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了。作为领衔人,我适时开发“借力童书,助飞创意写作”读写课程,带领工作室成员成长共进,喜乐共享。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工作室硕果累累,多次承办专题研讨会,40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5名成员获评泰州市骨干教师。最年轻的韩老师成为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并获得“泰州市教学能手”称号。她深情地说:“进了工作室,虽然辛苦,但我的专业成长好似进入了快车道。”2021年,我申报了泰州市田野习作研究所,成立了“泰州市戎敏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记得“卓培”结业时,我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写的小诗《感谢卓培,相信未来》:“我希望这个研修永不结业……”事实上,研修班结束3年多了,但导师魏本亚教授对我的研修指导一直在持续。教海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著名诗人叶芝说:“很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你,走进我的生命。”于我而言,“做好老师”的信念,真正走进了我的精神生命。因为有了书香的滋养,每一个学生像花儿一样正香气馥郁、气质文雅地灿烂绽放。我和他们一样,亦如梅花,淡雅、幽香。我愿意和学生们一起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戎敏,江苏省第16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