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市民金融服务新空间

2022-05-30 13:47唐泽地章五七
银行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市民金融机构

唐泽地 章五七

202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金融服务,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为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3亿新市民将成为重要的活力源泉。”

做好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3亿新市民面临各类服务需求,将开辟金融发展“新蓝海”。国内主流金融机构竞相布局新市民金融服务新赛道,通过制定专属方案、构建生态场景等方式打造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当前,新市民金融服务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征信信息缺乏、规模效应缺乏、产品针对性缺乏,亟待多方发力。金融机构需要勇担重任,践行“国之大者”,并着力培育竞争优势,深耕新市民金融服务“新蓝海”。

新市民孕育金融发展“新蓝海”

做好新时代新市民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新市民主要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新市民年龄跨度大、职业范围覆盖广,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或体力劳动,该群体收入水平偏低、征信覆盖不足,具有轻资产性(缺乏抵押物)、强流动性、高成长性的特点,是金融机构的主要下沉服务对象。做好新时代新市民金融服务是金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金融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新市民呈现出新的特征趋势应予以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及经济社会进步,新市民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应予以高度关注。一是新生代化,“80后”“90后”成为新市民的重要力量,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线上调查,新市民中“80后”“90后”占比近40%(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31~40岁农民工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7%,21~40岁群体占比超过46.6%),他们是当前新消费的中坚力量。二是高学历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际流动人口约1.2亿人、占“新市民”总数的40%,其中超过45%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且创业就业的新市民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占比日益扩大(《农民工监测报告》数据也反映了该特征,202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1%,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三是都市圈集聚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集聚了约占全国50%的新市民,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新市民占比超过40%(见图1)。

新市民服务将开辟金融发展“新蓝海”。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规模扩张最快、发展潜力最大、消费增长最强劲的群体,新市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租房买房、医疗、教育、消费、养老等各类现实需求,成为刺激总需求、破解“三重压力”、稳经济大盘的重要基础。同时,3亿新市民是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的主力军,将为零售金融等业务创造更多机遇。从长远来看,新市民具有高成长性,尤其是以年轻化、高学历化为特征的新市民在城市定居意愿强,随着该群体家庭财富的不断积累,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长,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当前,新市民日益融入数字化平台的生态网络,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多维度数据挖掘新市民的信用潜力成为可能,也将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造就金融发展“新蓝海”。

金融机构竞相布局新市民金融服务新赛道

近期,围绕新市民创业、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需求,多家金融机构陆续推出新市民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加快布局新赛道,呈现出以下特点。

制定專属方案,打造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银行出台了“服务新市民金融行动方案”,在创业就业、住房安居、一老一小、医疗保障和基础金融服务等方面,打造多项专属权益的综合服务体系,构建贯穿新市民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工商银行面向新市民推出了“1+3+X”专属金融服务体系,以专属介质为依托,重点围绕安居、创业、医疗三大核心场景,以及养老、就业、教育和金融素养提升等X项延伸场景,为新市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中国银行发布普惠金融支持新市民十条措施,为重点创业人群、稳岗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农业银行推出“521”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新市民提供“五大保障、双驱助力、一体化优质基础金融服务”;平安集团将“新市民”及相关客群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性客群,创新推出涵盖保险、理财、融资、养老在内的一揽子新市民专属产品和绿色通道,并联合第三方共同发布《2022年新市民金融服务白皮书》;光大集团出台十方面24条服务支持举措,包括特色普惠信贷、养老保障和普惠理财、缴费服务等方面的措施,助力新市民创业就业、安居乐业。

重视数字技术运用及场景生态构建。数字化平台正在依托其场景特质与平台属性,赋能新市民的城市生活,各金融机构借助数字技术,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效率。工商银行着力增强安居、创业、医疗三大核心场景及X项潜在场景的金融服务。建设银行加大对新市民就业贡献较多的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经营理念破解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缺少抵押物难题,建立“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以及“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等模式,提供全链条多场景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安银行推出“AI+T+OFFLINE”(AI人工智能+远程线上专员+线下智能网点及理财经理)模式,借助数字化技术和综合能力,通过数字化金融为新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消费金融体验,通过AI技术让消费金融产品能更精准和高效地触达到新市民群体。光大银行重点围绕企业、政府机构、交易平台、互联网平台、特色行业五大普惠生态链发展场景金融。

依托业务特色与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发力。工商银行积极发挥点多面广优势,着眼新市民跨区域流动强、综合需求多元化、重点需求突出等特点,推出线上新市民App专区,以及线下布局近1.6万家“工行驿站”。建设银行发挥住房租赁金融领域的品牌优势,为了让新市民住得起、住得稳、住得好,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流程。农业银行发挥深耕三农业务特色,推广“工薪宝”农民工工资监管代发平台、“民工薪融”、农民工专属“筑福卡”等产品。平安银行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拓展AI技术在新市民金融服务领域的运用,并依托其“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资源优势,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和行业解决方案,提供专业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服务。光大银行发挥财富管理优势,为新市民提供养老保障和普惠理财,发挥“光大云缴费”作为全国领先的开放便民缴费平台优势,开展新市民缴费服务。

新市民金融服务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新市民征信信息缺乏,信用风险成本高。在现有金融体制条件下,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有征信记录或有抵押担保的客户提供信贷服务,而大量新市民是缺少央行征信记录的“白户”,无法完整套用金融机构标准化服务,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成本。解决征信缺乏的难题,一是需要多渠道引入新市民信息,加快与征信公司、税务部门、水电企业等单位的信息联通,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客户分析能力和风险预判能力;二是需要金融企业创新信用评价工具,开发与优化多维数据信用评价模型,为征信信息缺乏的新市民提供授信准入方案;三是需要不断创新信用金融产品,持续丰富“小额分散”的信用卡产品、消费类信贷、助业类贷款,加强与第三方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做好客户服务。

新市民金融规模效应缺乏,运营成本高。新市民的金融需求以小额高频的消费信贷为主,并且新市民群体覆盖面广、流动性强、金融需求差异性大,产品推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果不能批量获客、规模化开发,将增大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拖累企业边际收益,从而制约金融机构开展新市民服务的意愿。为应对新市民个体成本高、规模效益缺乏的难题,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通过项目制、代发工资、与核心企业合作、数字化场景导流等方式批量获客,降低新市民获客成本,并对新市民客群精准画像,精准把控风险,降低对抵质押物和担保公司的依赖,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及规模效应;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探索建立专业队伍、专属产品、专项服务的综合配套机制,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专业水平及获益能力。

新市民金融产品针对性缺乏,供需不匹配。新市民具有个人信用消费贷、住房信贷、创业贷款、财富管理、医疗及养老保险等需求,而当前针对新市民开发的专属金融产品缺乏,服务的覆盖面不足,还无法满足新市民的多元金融需求,尚未建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一方面,需要商业银行整合现有面向新市民的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宣传推荐力度,并加强产品的适应性分析;另一方面,需要银行、保险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产品设计、定价管理、协议制定等,根据各类新市民群体的特点,开发针对性的定制化金融产品。金控集团包含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元业态,针对新市民的需求能够提供一揽子多元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金控集团发挥自身经营优势,深入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丰富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拓展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启示

做好新时代新市民金融服务是践行“国之大者”的重要体现,也是布局新赛道的新实践。金融机构既需勇担重任,也需着力培育竞争优势,深耕新市民金融服务“新蓝海”。

依托银行现有产品,优化组合方式,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组合拳。一是加大对新市民的融资、财富管理、生活便利等需求研究,依托银行已有的普惠信贷、专属信用卡、定制主题卡、普惠理财、便民缴费等产品,进一步做好客群精准定位,结合新市民特性及风险偏好,优化产品组合方式。二是加强对已有产品的跟踪分析,以及与同业同类产品的对比分析,以提升产品的开发、营销、管理水平,形成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组合拳。

充分发挥多种金融机构的能动性,打造贯穿新市民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一是充分发挥银、证、保、信等多种金融机构的能动性,探索开展多机构合作,提升产品设计和管理能力,打造贯穿新市民生命周期的产品谱系。二是整合个人金融产品、信贷服务、理财服务、保险服务、养老服务等资源,围绕新市民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养老、基础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提供一揽子有效衔接的普惠金融服务举措,打造新市民专属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经营模式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化场景获客、产品设计及风险控制。一是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科技应用,赋能产品销售、设计及服务模式创新,为新市民提供完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赋能新市民的城市生活。二是提高平台化、场景化、批量化等获客能力,整合自身的场景布局,并审时度势与外部优质场景进行联合,广泛拓展线上场景。三是优化风控技术手段,加快构建全面、精准、穿透、开放、前瞻的现代化智能风控体系,扩大新市民线上业务风险排查覆盖面。

提升潜在战略客群品牌认可度,打造高质量新市民金融服务新典范。一是加强新市民客群的战略布局。深挖新市民金融服务潜力并培养潜在战略客群,增强新市民客群的黏性,提升该客群的品牌認可度。二是紧密结合“国之所需”“民之所盼”,为新市民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探索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携手共铸共同富裕新标杆。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集团战略规划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光大银行零售与财富管理部)

责任编辑:杨生恒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市民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