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璟粢
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制造业大国的基本盘。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同时围绕“科技创新”和“能源保供”做文章,着力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保障能源安全,并以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双网融合”进一步赋能智能制造。
用电量增速的玄机
制造业发展态势如何,看看相关企业用电量便可略知一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工业用电量37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全国制造业用电量280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4%。制造业中,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下降0.5%,其中,化工行业同比增长4.9%,有色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6%,黑色行业同比下降5.6%,建材行业同比下降4.7%;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同比增长2.3%,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超过5%,分别为18.0%、8.6%、6.5%和6.1%;消费品制造业合计用电同比下降0.9%,其中,造纸和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同比正增长,分别为5.6%、4.0%、4.0%、3.3%和2.7%。
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1.8%,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超过四大高载能行业增速1.6个百分点,超过消费品制造业增速2.1个百分点。
全球具备完整电力产业链的国家只有我国和德国、美国,我国实现了火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特高压的全面覆盖,这也为保障制造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制造业能耗高企,自动化的提升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机械臂、传送带、分拣机、机器视觉……工厂里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都需要电力驱动。数据显示,过去10年我国发电量持续上升,去年已达8.534万亿千瓦时,其中80%的增长为工业推动及耗用,自动化机器设备的用电占了其中相当高的比例。芯片制造同样是耗能大户,荷兰光刻机企业ASML发布的新一代EUV光刻机,单台每天额定功耗达100万千瓦时,远超此前的型号,一台集装箱大小的机器即需要一座中型发电厂为其供电。2021年,台积电的耗电量为170亿千瓦时,占台湾全省用电量的近7%。
澎湃动能成本亦高
能源对一国制造业的重大影响不可忽略。能源的持续涨价将导致部分区域产生严重的上下游企业两极分化,利润向上游的原材料行业集中,下游的加工制造业在能源价格的高压下步履维艰。
国际层面,能源问题对制造业的冲击轻则影响产能与订单,重则引发不得已的产业迁移。之前欧洲制造业既以累积的技术优势为底,又有廉价的俄罗斯能源红利,高端制造业利润丰厚。俄乌冲突让欧洲的能源获取受阻,数量骤减、价格暴增,带来的影响是欧洲一边逐步放弃对于使用绿色能源的承诺,重开污染较重的传统能源,需要从中国引入相关设备,一边增加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需求;部分欧洲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化工、汽车等领域因产能起伏较大,部分订单已经转至中国企业承接,欧洲企业同时加大了在中国的布局,化工巨头在广东湛江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加速建设并明确后续2、3期工程建成时间就是例证,但欧洲能源困局对其制造业的冲击也可能导致需求下行,影响中国其他产业的对欧出口。
再将目光转回国内,通过前期的探索纠错,当前各地的制造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电力专项规划与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既要满足当前负荷增长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区域未来对电力经济性和可靠性的需求。在那些智能制造产业园所打造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中,智慧电网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智慧工厂必须和智慧电网实时交互,以达到最佳的运行经济性;对于生产过程的能效优化和管理,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内容之一。
能源红利的重要性
能源需求及供应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使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有所下降,但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的大宗能源消费上仍存有不少问题。
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工业企业能源需求,工信部发布的《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第四批参考产品(技术)目录》,提出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改善电能质量,加强用电设备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用能效率和需求响应能力。工信部明确鼓励并加快培育一批面向工业的专业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为工业企业提供用能情况诊断、专业优化治理、系统评估评价等服务。
增加能源网络的稳定性与灵活运用,利于那些制造业发达的省市跑出发展加速度。比如加強电力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科学实施有序用电,合理安排错峰用电,保障对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制造业兴盛的深圳在提出“工业立市”时,着力同时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和能源基础设施,提出适度超前推进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电厂、电网、油田勘探开发、LNG接收站、海上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储能和氢能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力度。
此时,将同样注重成本、效率、可持续和质量的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融汇使用有助于为制造业企业量身定制合理的优化用能方案,实现能源数字化管理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