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支持产业低碳转型?

2022-05-30 10:48
产城 2022年9期
关键词:转型金融绿色

当前,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显示,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初步建立落后产能长效退出机制,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初具规模,绿色制造体系基本构建。但必须认识到,中国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现状,叠加碳达峰向碳中和迈进的有限时间致使产业转型任务艰巨。近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正在从高速、低成本、出口导向、不平衡的“旧常态”向中高速、创新差异化、内外协调和区域平衡的“新常态”转变,“经济失速”“制造业空心化”“技术升级陷阱”等阶段性问题接踵而来,既要通过深化发展制造业克服困境,又要推动工业发展逐步与碳排放脱钩,工业化进程面临双重压力。

能源结构调整驱动产业变革,但“三高一低”的产业发展基础仍未根本性转变。能源系统作为产业赖以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其结构调整将带动清洁能源相关的新兴绿色产业和产品迅速发展。

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不断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助力绿色产业持续壮大。绿色产业是绿色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当前中国正在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创新不断丰富,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产品也正加紧探索。截至2022年上半年,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市场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均重点投向清洁能源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两大绿色产业。其中,中国绿色信贷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清洁能源产业分别达8.82万亿元与5.04万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位居其后,绿色贷款余额虽仅2.63万亿元,但其同比增速大幅高出前两者。绿色债券市场重点投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金额分别为1225.08亿元和538.86亿元,占全国境内发行规模的近60%。快速增长的绿色金融投资支撑着高速发展的绿色产业。

碳金融支持气候相关产业发展。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化减排机制的完善,也丰富了碳金融的进一步探索。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 1.93亿吨,累计成交额84.64亿元,市场化减排机制初步建立,呈现出成交均价及成交总量与履约期挂钩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和大宗交易成交总额遥遥领先的交易类型偏好。在二级市场方面,证监会发布的《碳金融产品标准》明确将碳金融产品分为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交易工具和碳市场支持工具三类,三类工具代表不同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能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和资产管理需要。碳金融通常用以支持减排增汇等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行动,多以碳排放配额或核证自愿减排量为资产标的。面向碳源产业来看,以目前江西、湖南、江苏、浙江等多地运用较为普遍的碳配额质押为例,碳金融工具可助力承担能源保供重要使命的火电企业盘活碳资产、有效缓解流动资金周转压力。

转型金融推动高碳产业转型升级。转型金融已成为国内外满足重点高碳排、高环境影响产业资金需求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国际方面,转型金融是指支持高碳行业与尚无最优绿色替代技术的企业开展转型的金融活动。国内也正启动转型金融体系布局,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加大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制定力度,组织开展建筑、建材、钢铁、煤电、农业等领域研究,目前已初步明确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共计发行14只转型及低碳挂钩债券,发行规模合计109亿元。

需重视金融供给错配

绿色金融投资竞争加剧,同时“洗绿”风险需警惕。从当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市场投放数据来看,绿色金融资金投向存在着同质化趋势与分布不均的风险,绿色发展基础较为成熟的领域投融资竞争激烈,若理性投资者不足,可能催生“劣币驱逐良币”等恶性竞争行为,同时衍生新的资源浪费。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受“双碳”目标与国家扶持政策影响,大量资本涌入该领域并开设主题基金,市场过热导致该产业估值一路被捧高,并进一步吸引如钢铁、房地产等其他行业公司盲目加入投融资竞争。而对于资金投向较少领域,资金匮乏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产业发展进程缓慢,继而影响资金进入难,形成循环困境。

碳资产金融属性仍待开发,环境成本内生化机制有待完善。当前中国碳市场仍以履约交易为主,碳资产的金融属性尚未被充分发掘。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开展碳资产质押贷款、碳配额卖方回购、碳保理融资等融资服务将对碳资产流动性与碳价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但全面建立環境成本内生化的碳市场,需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阶段及国内外复杂形势有序推进,不可一蹴而就。同时碳金融发展也对包括碳排放相关数据核查的准确性、实时性等在内的数据基础提出更高要求。当前中国仅在局部开展碳账户试点工作,碳金融发展的数据基础仍然薄弱。

转型资金缺口大,但传统融资机制又面临收缩风险。受到行业属性和生产工艺的限制,高碳行业转型除基础优化外还需要持续性技术突破及大量资金投入。从技术运用来看,以水泥行业为例,当前该行业通过应用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虽能降低碳排放强度,但要真正迈向零碳,除突破氢能煅烧等零碳能源技术,还需解决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以抵消水泥原料化学反应不可避免的碳排放。而不论是基础性优化还是突破性创新,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金融供给仍需深化与完善

丰富金融供给,构建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高效协同。不断优化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能力,以“三大功能”“五大支柱”为主线,继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提质扩面。除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标准化绿色金融产品外,进一步完善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标准体系,引领多层次绿色金融工具市场主体开展深度实践,形成差异化的绿色投融资供给能力,尽可能满足不同风险收益特点的绿色产业的金融支持需求,防止过度集中竞争。同时构建完善针对高碳行业转型的转型金融体系,通过精准、科学、高效支持高碳领域及尚无最优替代技术的传统领域发展,弥补绿色金融对转型领域覆盖不足、难以全面落实转型发展需求的困境。在全国性的规范性要求出台前,基于地区转型基础及转型能力差异,各地可明确地方特色转型金融要求,促使转型金融支持领域与地方特色化高碳行业基础相匹配,促使转型目标与转型路径与地方碳减排目标相适应。

完善环境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机制,激发金融服务行业转型的动力。完善环境成本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为金融介入转型提供更扎实的定价基础,也有助于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最具代表性的碳市场在带动市场化减排方面正在显现出积极成效,未来仍需通过逐步收紧配额总量、试点推出有偿分配、扩容控排主体行业、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市、有序协同自愿减排市场等措施,推动碳价有效性不断提高。同时丰富碳金融产品,以相对成熟的碳配额质押产品为引领推动标准化工作,理顺碳市场三大工具的制度设计、流程设计、权属设计、履约设计;并在碳市场整体运行稳定、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时引入碳金融衍生品。同样有助于彰显环境价值的还有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激发自然资源禀赋与活性,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夯实金融服务行业转型的基础。金融基础设施承担着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保障金融市场规范交易的功能,是维持各市场主体经济活动高效运转、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已从业务规范、技术指南、机构运营等维度进行布局,基于服务“双碳”的实施要求,未来仍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应进一步推动金融和“数据”的融合,加快构建科学精准的绿色效益核算与计量方法学,对绿色主体、绿色项目环境效益有效监测,使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的效果看得见。强化金融应对风险的能力,重视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提升财务风险、环境社会与治理风险及洗绿风险的识别、预警与处置能力。例如引入ESG信用评级系统对企业和项目潜在风险进行判定,健全企业强制性环境社会与治理风险信息披露制度与流动资产风险控制。用好金融科技的推动力,如始终关注绿色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矛盾,可能陷入长期无解的困境,故需跳出传统思维,运用新兴数字技术手段譬如充分发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进行绿色企业与项目认证,并建立数字化信息披露与共享平台,缓解不同行业、不同机构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猜你喜欢
转型金融绿色
绿色低碳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转型
沣芝转型记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