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黎
当有数字化加持的制造业进一步兴盛,城市群发展将更有底气与活力。目前先进制造业布局向主要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愈加明显。当“一体化”与“高质量”为制造业提出前瞻性、专业化、高品质的发展思路与进一步要求,致力“融圈进链”的城市群各方应明确自身定位,精准实现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制造业城市的持续崛起
《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2022)》的数据显示,8成以上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位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哈长、关中平原、北部湾九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拥有4成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位居第一。中制智库研究院副院长谢良兵认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密集度高、制造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高的‘双高区域,理应在中国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整体战略中起引领带动作用。”制造业发达的城市本身有着产业迁移调整布局的需要,《深圳市制造业迁移全景报告》在解析近十年来深圳制造业发展变迁态势后指出,市内迁移,对于传统工业大区而言,低附加值企业的迁出是区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对于产业新区而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地方快速做大制造业的重要手段。市外迁移则更为注重辐射效应,深圳制造业企业主要迁往广东其他地區及浙江、江苏、江西和湖北,珠三角地区是深圳制造业企业外迁主要承接地,逐步形成深圳与周边城市“总部+生产”的发展格局。《报告》据此为制造业城市提出建议,“健康有序的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与区域位置之外,以制造业夯实发展底色需要勇气与耐性。常州、烟台、唐山、徐州、温州、潍坊这六座公认的有望实现万亿GDP的城市均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城市,把发展工业、制造业作为冲击万亿级的坚定手段,二产比重均超过40%,唐山甚至超过了50%。其中,常州提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道路,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体系;烟台目标建成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市;唐山提出深入推进制造强市;徐州表示要坚持以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为主方向。2021年唐山、烟台、徐州、温州4座城市的工业增加值依次为4141.5亿、3100.77亿、2783.94亿、1319.6亿。
从集聚到集群的叠加效应
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时期,城市群和都市圈是支撑载体,但区域分化突出,且城市发展潜力差异较大,需要协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目前的态势是,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为载体,为城市群内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性服务,同时积极对接全国其他地区乃至海外的制造业集群,提升制造服务业的辐射能级;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与东北城市群为新的重点,加快制造业向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
一座城市的制造业实力并不能和制造业所占比重简单对等计算,特别是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城市逐渐有着不同的制造业细分领域分工,城市群总体制造业的强劲实力与核心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程度和其他城市的制造业分工支持密切相关。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制造业发展已然有了新径探索,在部分城市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尤其要注意与所在区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协同合作形成互补,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比如珠三角城市群拥有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以及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等多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区域充分发挥北京的人才优势、天津的科技支撑优势和河北的制造优势,综合考虑未来市场需求;人才储备规模庞大、工业体系完善的长三角区域于加工制造业上实现错位协同等都是城市群间产业协同的具体实践。《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亦提出将以西安等城市为重点,着力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油气钻采装备,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集群。
“进得了圈”与“挂得上链”
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目标趋同,“实现都市圈和产业链两种模式的协同,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结构,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突破本地行政区划,在都市圈、城市群等更大的视角里考虑产业发展前景,从而‘进得了圈,挂得上链。”
为避免城市群制造业出现产品同质化现象,一方面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功能,设立严格的产品规格质量标准提高市场门槛,另一方面可整合工业园区资源,鼓励城市群区位邻近且业务具有相似性的园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跨市的产业带或者是产业圈。
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梳理得当竞合关系是难点之一,从制造业入手或是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导向,增强相关城市群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典型案例是国产大飞机C919客机,其制造环节体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产业互补协作方面的探索:C919客机前机身大部段为南昌制造,起落架系统在长沙整体装配,专用拉杆由武汉航达航空科技研制供应。另一个成功探索同样来自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汽车产业,武汉都市圈将重点开发新能源、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汽车,长株潭都市圈推进燃油汽车产能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南昌都市圈保持特种车优势并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襄阳聚焦智能汽车研发制造,荆州、常德、衡阳、九江、宜春等建设汽车零部件基地。有观点认为,“类似的产业协作可通过建设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路径,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多地实现。”